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看看我们的地球》教案

(2011-05-23 16:40:28)

标题                 《看看我们的地球 》

单元框架问题:

1、介绍地球的基本组成部分。

2、地球的构成主体石圈及其位置、性质、形成与我们生活的关系。

3、如何了解地球内部物质的结构和它们存在的状况。

4、揭开地球起源之谜的思考。

针对的课程标准:根据教育部2009年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对语文教学性质与任务的阐释,本单元针对“筛选整合信息”要求掌握两点:一是把握文中重要信息;二是掌握筛选整合的方法。

课时:一课时

教学目标 :

知识目标:

1. 研讨本文结构,了解本文说明的条理。

2. 研讨本文的说明方法。

能力目标:

1、 通过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对地球的内部结构进行直接的探索研究。

2、 发射火箭到其他天体和通过远距离自动控制仪器的记录等,得到有关那个天体内部结构的资料来进行比较研究,培养学生分析、研究、思考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搜集有关地球及其能源的开发利用的资料,以便了解科学的飞速发展,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对未来努力探索。

    2、引出揭开有关地球起源之谜,展望开发利用其他天体的美好前景。

教学重、难点 :研讨本文结构,了解本文说明的条理。

教学课类型 :自读课

教学方法 :提示简评法 。主要教具 :电脑、电视

学法指导: 阅读讨论法

板书设计: 气圈看看   水圈我们    石圈:位置 、 性质 、 形成     探索开发

课后反思  (略)

时间、 阶段目标 :

1.补充、扩大知识面,激发学生读课文的欲望。

2.了解课文内容。3.明确本文的说明对象

4.研讨本文结构,了解本文说明的条理。

5.进一步把握课文内容。

6.理解运用多种说明方法说明事理。

教学内容

1. 导入:(1)我们生活在地球上,但对地球了解又有多少呢?(2)如果你想了解更多的有关知识,就请仔细阅读地质学家李四光先生的《看看我们的地球》一文。

2.检查学生读课文的情况,并思考:从文中你了解到哪些有关地球的知识?

3.提示:地球由哪几部分组成?课文主要介绍的是哪部分?归纳:地球由气圈、水圈、石圈组成。主要介绍了主体石圈。

4.课文从哪几方面介绍了有关石圈的知识?归纳:课文从石圈的位置、性质、形成以及人类对石圈的探索及开发利用等方面介绍了有关石圈的知识。文章先由地球的气圈、水圈引出课文的说明对象——石圈,接着介绍石圈的位置、性质及形成;由石圈的形成,引出人们从古到今对石圈的最上层的开发利用;由此又引出如何解决石圈最上层可利用的各种矿物质资源日益减少的问题;由解决的办法又引出对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由此又引出如何了解清楚地球内部物质的结构和它们存在的状况;由此又引出要揭开有关地球起源之谜,最后,展望开发利用其他天体的美好前景。

5.思考:作者认为我们应该怎样解决石圈上可利用的矿物质资源日益减少的问题?又该怎样开发利用地热资源?怎样才能了解清楚地球内部物质的结构和它们存在的状况?归纳:作者认为要解决石圈上可利用的矿物资源日渐减少的问题有两种办法:(1)靠现代地球物理探矿、地球化学探矿和各种新技术部门的合作者们共同努力,往石圈下部更深的地方要原料。(2)继续找寻和利用新的物质和动力来源,热就是便于利用的动力根源。 作者认为了解清楚地球内部物质的结构和它们存在的状况的办法是:(1)通过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对地球的内部结构进行直接的探索研究。(2)发射火箭到其他天体和通过远距离自动控制仪器的记录等,得到有关那个天体内部结构的资料来进行比较研究,间接地了解地球内部物质结构和它们存在的状况。

6.提问:课文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各举一例说明其作用。归纳:(1)举例子:“比如,能够分裂并大量放热的放射性矿物,如铀、钍等类,我们已经能够利用,例如用来开动机器、促进庄稼生长、治疗难治的疾病等等。”运用举例子具体说明了“最近几十年来,从石圈中不断发现了各种具有新的用途的料。”…… (2)列数字:“大约每往下降33米,温度就升高1℃。”通过数字准确地说明了越往地球深处,温度越加增高。(3)作比较:“可是到现在为止我们的眼睛所能钻进石圈的深度,顶多也不过十几公里。而地球的直径却有着12,000多公里呢!”通过列数字、作比较说明当时我们对地球的了解非常有限。

7.课堂小结:

8.交流现代人们对地球的开发资料。

教师活动 :

1.说导语2.听读评读,评价答案的优劣。3.提示思考角度4.提出思考的问题,归纳总结。5.提问,巡视。

学生活动:

1.介绍知道的地球知识。2.个别分段读课文,并思考问题。3.思考回答。4.阅读讨论概括回答。5.阅读课文筛选答案。6.理解阅读,讨论回答。

                         天津市信息工程学校

                                 宋桂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