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旅游 |
分类: 华东-苏、浙、皖、闽、赣、鲁 |

■绍兴城区著名景点很多,独特的水乡风情和浓厚的地域文化总是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游人前去“一睹芳容”,其中最著名的恐怕要数鲁迅故居和三味书屋了,鲁迅先生的名作《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更是让大家对这些景点充满向往。



■绍兴鲁迅故里是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革命家鲁迅先生早年成长、生活的故土,是市区保存最完好、最具文化内涵和水乡古城经典风貌的历史街区,位于浙江省绍兴市市区鲁迅中路。经过2年多时间保护和修缮后,鲁迅故里不仅再现了鲁迅当年生活的故居、祖居、三味书屋、百草园的原貌,还可看到鲁迅祖居从未对外开放的西厢房和近期恢复的周家新台门、寿家台门、土谷祠、鲁迅笔下风情园等一批与鲁迅有关的古宅古迹。

■绍兴是一座古古的台门,每个台门里都隐藏着故事,这里又是一本厚重的书,每一页都记录着丰富的往事。在小学课文里就能找到20多篇与绍兴有关的文章。

■三味书屋是晚清绍兴府城内著名私塾,位于都昌坊口11号。三味书屋是三开间的小花厅,本是寿家的书房。坐东朝西,北临小河,与周家老台门隔河相望。鲁迅12岁至17岁在此求学。当我跨进书屋的时候,没有一点儿陌生的感觉。书屋上面正中有一块横匾,上书“三味书屋”四个大字,据说是清朝著名书法家梁同书老先生题写的。两边有一幅对联,上联是“至乐无声唯孝悌”,下联是“大羹有味是诗书”。横匾之下,就是鲁迅笔下那幅代替孔圣人的“松鹿图”了。

■鲁迅的座位在书房的东北角,这张硬木书桌是鲁迅使用过的原物,桌面右边有一个鲁迅亲手刻下“早”字。一次鲁迅上课迟到,受到先生的严厉责备,他就在自己课桌的右边桌沿上刻了这个“早”字,时时提醒自己。


■这样的课桌真是结实。


■这里是原汁原味解读鲁迅作品,品味鲁迅笔下风物,感受鲁迅当年生活情境的真实场所。一条窄窄的青石板路两边,一溜粉墙黛瓦,竹丝台门,鲁迅祖居、鲁迅故居、百草园、三味书屋、寿家台门、土谷祠,鲁迅笔下的风情园、咸亨酒店穿插其间,一条小河从鲁迅故居门前流过,乌篷船在河上晃晃悠悠,此情此景不能不让人想起鲁迅作品中的一些场景。精心保护和恢复后的鲁迅故里已成为立体解读中国近代大文豪鲁迅的场所,成为浙江绍兴的“镇城之宝”。

■绍兴就是这样一座地方色彩很浓的水乡。悠悠古纤道上,绿水晶莹,石桥飞架,轻舟穿梭,有大小河流1900公里,桥梁4000余座,构成典型的江南水乡景色。乌篷船是绍兴水上的黑色小精灵,是世界上唯一用手脚并划的的船。坐在东湖窄窄的乌篷船里,磕着茴香豆,听上一段社戏,感受课文《社戏》里鲁迅儿时看社戏的乐趣。

■鲁迅祖居——周家老台门,它坐北朝南,前临东昌坊口,后通咸欢河,西接戴家台门,与三味书屋隔河相望。其主体建筑共分四进,第一进俗称“台门斗”。第二进为厅堂,俗称“大堂前”,是周氏族人的公共活动场所,以作喜庆、祝福和宴会宾客之用。厅堂正上方高悬一块大匾“德寿堂”。


■第三进是香火堂前,是作祭祀祖宗和处理丧事的地方。儒家以孝为本,逢年过节堂上悬挂列祖列宗的祖像、安放牌位,设五事(火烛 .香炉之类),置祭品,五代以内的周家老少必进香磕头,行大礼、尽孝道。第四进为楼房,亦称座楼,为居住之用。第一进至第四进的左右,均建有对称的侧厢、楼房,房与屋之间都有廊屋贯通,以避日晒雨淋。

■鱼乐园属于鲁迅笔下的风情园,这是个唱社戏的地方,但并非故里原有建筑。

■绍兴庙会习俗流传颇久,庙会一为禳灾祈福,如迎祭土谷社稷神以求五谷丰登;一为各业崇祀本行“祖师”,如戏业奉唐明皇、纺织业奉钱鏐等等;一为纪念各种人物,如岳庙、关帝庙、曹娥孝女庙、西施殿等等。


■黄酒为世界三大古酒之一,源于中国,且唯中国有之,可称独树一帜。黄酒产地较广,品种很多,著名的有绍兴加饭酒、福建老酒、江西九江封缸酒、江苏丹阳封缸酒、无锡惠泉酒、广东珍珠红酒、山东即墨老酒、兰陵美酒、秦洋黑米酒、上海老酒、大连黄酒等等。但是被中国酿酒界公认的,在国际国内市场最受欢迎的,能够代表中国黄酒总的特色的,首推绍兴酒。

■绍兴酒有悠久的历史,从春秋时的《吕氏春秋》记载起,历史文献中绍兴酒的芳名屡有出现。天下黄酒源绍兴,之所以绍兴黄酒最出名,是因为它的工艺、原料、器具各方面都实在太讲究也太出色。

■印象中的绍兴:水乡、鲁迅、臭豆腐、师爷。来绍兴,臭豆腐不能不尝!


■臭豆腐是绍兴美食的必修课,但对大多数外地人来说也是最难过的关,它是用苋菜梗汁浸制的,有蒸的也有炸的,炸的比较多见,因为吃起来方便,蒸的就有更多的家常的味道,细品品其实鲜味无穷。爱吃的是闻臭而动,不爱吃的是避之惟恐不及。个中高手吃起来是不用加任何调料,要的就是原汁原味的“臭”。

■现在各地也有臭豆腐,偶尔也可以解解相思,不过总觉得不如绍兴小弄堂里的够味,笑眯眯的老人守着暖烘烘的炉子,窄窄的巷子里是年长日久的安宁的味道。


■从绍兴回来已有多日,可一想到绍兴那些美味,还忍不住回味无穷……


■街头巷尾充斥着浓厚的文化气息。

■绍兴自古多名士,在这些小弄堂里,我们都可以找到许多原先只在书本上熟悉的人物形象和典型环境,还可以听到许多奇闻异事,看到许多趣味细节,这恐怕是你在课堂上找不到的。

■沈园位于绍兴市鲁迅中路,和鲁迅故故相差不到二百米的距离,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经历了岁月的沧桑,至今仍得以流芳,全因为一则千年不老的故事,一首着名诗人陆游写的催人泪下的《钗头凤》。当年郭沫若先生游览沈园后写了《访沈园》,现在我们所看到的沈园门额“沈氏园”三字即为郭沫若当年所题,今天跟随着课文我们来到沈园,感受这所江南园林的诗情画意。

■沈园颇具宋代园林特色,南苑有包括安丰堂和务观堂在内的600多平米展厅,其中务观堂主要陈列陆游的手迹复制品和碑刻、拓片。安丰堂则从赤诚报国、勤政爱民、一代诗人、成就辉煌、稽山镜水、置身社会、情系桑梓、婚姻悲剧、抱恨终身、世事沧桑、名园千古等几个方面对陆游坎坷的一生和陆游与沈园的关系作详尽的介绍。

■沈园这里蕴藏陆游与唐琬凄美动人的爱情故事,相传陆游初娶唐琬,伉俪情深,后被迫离异。公元1151年,两人邂逅于沈园。陆游感慨怅然,题《钗头凤》词于壁间,极言“离索”之痛。唐琬见而和之,情意凄绝,不久抑郁而逝。晚年陆游数度访沈园,赋诗述怀。公元1192年重游沈园,又赋诗一首,写道:“禹迹寺南有沈氏小园,四十年前,尝题小阕于石,读之怅然”。陆游为此哀痛至甚,后又多次赋诗咏沈园,有"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之名句,沈园由此极负盛名。


■终于来到了沈园的镇园之宝千古绝唱《钗头凤》词墙前,在岁月的流逝中,墙壁已失去了原有的光泽,色彩斑驳,树影落在墙壁上,显得更加清幽,唯有一唱一和的两首《钗头凤》在无言地诉说着那个凄美的故事。这是一种深挚无告、令人窒息的爱情,而垂泪之馀,唐婉其实在某种意义上说是幸福的,毕竟,能在死后这么多年仍然不断被人真心悼念,这何尝不是一种幸福!


■如今,陆游和唐婉都远去了,但他们之间的爱情故事仍在沈园的每棵花木上山石上水波中。沈园虽然上演了一出凄美的爱情悲剧,但它却成为了一座爱情之园,成为了有情人抒发爱情之地。在园中的长廊上,祈愿风铃叮咚作响,它记录着情侣们携手一生、山盟海誓的告白,这祈愿的袅袅余音回弦在沈园中凭吊观瞻的每个人的心里。


■陆游所生活的那个年代正是国家遭受金兵大肆入侵的时期,当时南宋小朝廷为苟安一隅,不惜妥协,投降派占有上风,民族危机深重。陆游自幼聪明,十二岁能诗文,又受到家庭爱国主义思想的熏陶,年轻时就立下报国志向。由于受到妥协势力的压制,陆游收复中原、改革弊政的主张得不到伸张,但他矢志不渝,在他弥留之时,仍为国家的统一,作诗《示儿》叮嘱儿辈,“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高产诗人,生前曾创作一万多首诗歌,现仍有9300多首留存。


■孤鹤轩。由于当时陆游在朝庭里没有志同道合的朋友,被一些人排挤,在晚年过着闲云野鹤的生活,并在82岁时写有《城南》诗一首,在诗中,诗人以“孤鹤”自喻,所以,就把这处建筑取名为“孤鹤轩”,以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孤鹤轩”这三个字是由著名画家谢稚柳和金右学家康殷所分别题写。
我的更多文章:
- (2013-03-25 08:17:36)
- (2013-01-31 09:10:55)
- (2012-12-21 09:37:11)
- (2012-07-24 08:22:13)
- (2011-07-29 08:47:05)
- (2011-07-12 07:37:41)
- (2011-06-21 07:11:08)
- (2011-06-14 08:29:37)
- (2011-05-17 07:59:32)
- (2011-04-07 07:07:30)
< 前一篇【实拍】玉渊潭,早樱探春(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