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沈嘉柯
沈嘉柯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674,561
  • 关注人气:54,81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沈嘉柯:为什么林黛玉能一目十行

(2021-10-12 20:42:35)

文:沈嘉柯

可惜古代女子不能考科举,否则林黛玉绝对是学霸。她爹探花郎,本来就是学神。她自然也是有某种家学遗传。

《红楼梦》第23回,贾宝玉和林黛玉一起看不正经的书,也就是当时的爱情小说戏剧。林黛玉笑道:“你说你会过目成诵,难道我就不能一目十行了?” 

问题来了,为什么林黛玉读书又快又好,一目十行?而很多人却呆头呆脑,十天半个月也看不了几页纸呢?

我们来分析林黛玉的思维习惯,就能找到答案。

在第34回,贾宝玉派晴雯送林黛玉手帕,送的是旧手帕。意思很好懂,恋旧人,重旧情。

这里林黛玉体贴出手帕子的意思来,不觉神魂驰荡:“宝玉这番苦心,能领会我这番苦意,又令我可喜,我这番苦意,不知将来如何,又令我可悲,忽然好好的送两块旧帕子来,若不是领我深意,单看了这帕子,又令我可笑,再想令人私相传递与我,又可惧,我自己每每好哭,想来也无味,又令我可愧。”

同样的,在第32回,史湘云、袭人又念叨贾宝玉仕途经济,贾宝玉吐槽:“林姑娘从来说过这些混帐话不曾?若她也说过这些混帐话,我早和她生分了。”

小说里“林黛玉听了这话,不觉又惊又喜,又悲又叹。所喜者,果然自己眼力不错,素日认他是个知己,果然是个知己。所惊者,他在人前一片私心称扬于我,其亲热厚密,竟不避嫌疑。所叹者,你既为我之知己,自然我亦可为你之知己矣,则又何必有金玉之论哉......所悲者,父母早逝,虽有刻骨铭心之言,无人为我主张。况近日每觉神思恍惚,病已渐成......你我纵为知己,奈我薄命何!”

林黛玉这个思维模式,可谓掰开了,揉碎了,分析事物,入木三分,又全面看待问题。可以说,她的完全判断正确,她时刻处于忧患中。聪明人的脑袋瓜子,从来都是把一个事情,从各个角度去拆解,分析,思考。

孟子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但林黛玉很懂,人间的事情哪有那么直线条。有些事非人力所强求,死于忧患,生于安乐的例子,多了去了。

林黛玉的处境,险象环生,无计可施。她爱的贾宝玉同样是富贵闲人,无权做主。天天忧患,最终都知道没有好结果。薄命红颜,多情公子空牵挂。

难道没有金玉良缘,就不爱了吗?我偏说是木石前盟。男方贾宝玉态度很明确。女方林黛玉也一样。继续爱,死了都要爱。

林黛玉每每一瞬间心念,考虑四五个层面上的事情。别人的一两句话,她能从不同角度解读,而且还每个角度都切中肯綮,命中要害。旧手帕那个故事,她“可喜可悲可笑可惧可愧”,不谈仕途经济那次,她“所喜所惊所叹所悲”。她的思维模式是多线程同步处理,多角度综合分析。

深思熟虑,条分缕析。 

这种“玲珑心”,有了这样的思维模式,所以她能读书一目十行,上下文对照比较,看一眼就融会贯通。庄子老子李白王维啥都读了,也懂了。懂了以后还能教别人怎么读书,怎么写诗。

林黛玉开门见山,首先分析诗的本质——诗这玩意有什么难的,“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

这给了香菱信心,也直言不讳,写诗不难。难的是写出精妙好句子。

其次,林黛玉给出好诗的判断标准:“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 这叫做不以词害意。”

这是真正的高手见解。华丽句子修辞,没那么重要。最主要的是思想立意。

最后,林黛玉给出了实际的阅读指导:

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作了底子 ,然后再把陶渊明、应、谢、阮、庚、鲍等人的一看。你又是一个极聪敏机灵的人,不必一年的时间,不愁不是诗翁了!

王维的审美一流,杜甫的格局大,李白的气度高。这三个打底,再把各种风格优点的高手作品浏览吸收,就可以搞创作了。应是应玚,谢是谢灵运,阮是阮籍,庾是庾信,鲍是鲍照。陶渊明的洒脱坚毅,应玚的慷慨、谢、阮的风流蕴藉,后面的庚鲍被合称为“清新庚开府,俊逸鲍参军”。

你们看,恰好又符合林黛玉的思维模式,多角度,综合思考。审美、格局、遣词造句、气度和文风,按先后顺序,开出了学写诗的最佳书单。

这些重要的精读,其它不那么重要的,泛泛而读,就行了。我给大家计算一下字数,按照林黛玉开的书单,王维的不过四千字,杜甫的不过一两万字,李白的不过五六千字,再加上其他名家,无论怎么夸张,都不超过五万字。学写诗,读透这五万字足矣。凑一起出本书,也不过薄薄的诗集。

从高处往下读,那必然是“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会阅读的,不一定会写;但是会写的,一定会阅读。写书的人,读书的人,是同类,自然心有灵犀一点通。那种两眼一摸黑,死读书,读死书的思维模式,就只能老牛拉破车,吭哧吭哧,又累有不讨好,还没成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