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詩歌《松树冠》

(2009-07-03 10:53:00)
标签:

詩歌

夜里

松树冠

蓝色天空

踪迹

施奈德

龟岛

美国

分类: 学习欣赏

  

  

 

 Pine    Tree    Tops

                                                         

in the blue night

frost haze, the sky glows

with the moon

pine tree tops

bend snow-blue,fade

into sky,frost,starlight.

the creak of boots.

rabbit tracks,deer tracks,

what do we know.

             

 

译文:                      by gary Snyder

                           ::汪精玲 译析

 

 

松树冠           

 

                        

蓝色的夜里

霜雾弥漫,天空发亮

明月映照

松树的树冠

雪蓝弯曲,渐渐

溶入天空,霜冻、星光之中。

靴子的嘎吱声。

野兔的踪迹,麋鹿的踪迹,

我们知道些什么。

 

        

 

 评介

 

加里.施奈德(1930—)美国当代著名詩人。著有詩集《砌石》(Riprap,1959);《神话与文本(Wyths and Texts,1965);《砌石与寒山詩》(riprap and Cold Monntain poems,1965)《詩的派列》(A Range of Poems,1966);《后面的国度》(The Back Country,1967);《观浪》(Regarding Wave,1970);《龟岛》(The Turtle Island,1974);《执柯伐柯》(Axe Handles,1983);《在外淋雨》(Left Out in the Rain,1986);《非自然》(No Nature,1992);《山河无尽》(Mountains and Rivers Without End,1996)等,其中《龟岛》获1975年普利策詩歌奖。

 

施奈德早年参加过“垮掉一代”的詩歌活动,后去日本研习禅宗。后回美在荒僻的内华达山区过着“非文明化”的简朴生活。他在詩歌中努力将禅宗与儒、道二家思想糅合,将东方文化与印地安文化糅合。中国古典詩歌的韵味。内华达山脉的自然景色,平凡的劳动生活,三者的结合构成了他独特的詩风。20世纪70年代,环境保护主义和绿色运动兴起,施奈德成为这一运动的詩歌代言人。

 

本詩选自詩集《龟岛》,是施奈德的代表作。20世纪70年代初,理查德。霍华德编《偏爱集》(Preferences),要求五十位当代詩人每人选一首自己认为最好的詩。施奈德自选的就是这一首。他认为这首写美国西部印第安猎人生活的詩,在最熟悉的事物上展开,似乎毫无深意,但从具体的形象引出疑问,已知便向未知延伸,形象便向哲理推进。这是一种经验性的彻悟,是日常事物中的禅理。

 

这首詩与王维某些充满禅意的绝句很相似,简约,明朗,没有复杂的象征和典故。詩歌直接书写客观事物,直接呈现自然本身。蓝色的夜、霜、雾、天空、月亮、松树、靴子、野兔、麋鹿,这些景物、植物、人物、动物的意象构成一个客体世界。其中,人的脚步声,也是作为客体来处理的。这是一种“无我之境”,叙述者泯除物我的界限,站在自然的立场体验自然。直到詩的结尾处,客体的呈现才转到主体的感受——“我们知道些什么”。这不是困惑,而是醒悟。这一受客体刺激而产生的主体反应,具有陶渊明“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的意味。对于施奈德而言,正是大自然的神奇反衬了人类的卑微。只有寻求与大自然的和谐的生活方式,才能挽救西方“搞过了头”的文明。如此的禅理,便不再是一种避世、出世的哲学,而成为保护环境、改造社会的思想基础。

 

这首詩的语言特征比较明显,既美国现代詩中常见的“非印欧化”句法,或称“中国式英语”。如没有大小写字母的变化,没有连词。并列词或词组之间没有连词(feost...haze;sky...frost...starlight;rabbit tracks...deer tracks),并列谓语之间也没有连词(bend... fade)。然而即使这样,全詩的英语表达依然流畅自然。另外,詩中的意象词较多(如blue night、frost haze、snow-blue、pine tree tops等),单音节词则更多(全詩只有三个双音节词into、starlight、rabbit)。据说,施奈德自己朗读这首詩,在读每个字后都微微停顿一下。每个音节,每个意象都得以强调,被凸显出来,就像中国人读柳宗元的名句(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那样。可以说美国西部山林的意象,中国古典詩歌的韵味,在这首詩中达到了“妙合无垠”的境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