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视觉/图片杂谈文化教育校园生活记录随笔感悟休闲 |
分类: 心途:我的支教路.日记连载 |
偏远的小镇蕴藏着极其丰富的煤炭资源,这里是西南煤海的中心区域,储量大,埋藏浅,煤质高,汇集了煤炭资源的所有优点。我到一些偏远苗寨家访的山道边,用手刨去坡边的土沙,就能刨到一层黑黝黝的煤块,煤海之称名符其实。
高质量的煤炭资源曾经引来外国专家的考证,这是乡党委国书记告诉我的,谈起小镇丰富的煤炭资源,国书记显得有些自豪。
“我们这里的煤炭资源好得不得了。”书记说,“连外国专家都到我们这里考察过我们的煤炭资源,要不是我们这里交通通讯状况太差,那些老外早已经到我们这里投资了。”
虽然老外对着丰富的煤炭资源不停地说“good”,并不停地翘起大拇指,但最终,金发碧眼的老外还是对这里艰难的交通,艰苦的环境说了再见,除了让很多老百姓可以近距离地观看金发碧眼的老外长得什么样子,并且学会几句诸如“good-bye”的洋文外,偏远小镇什么实惠也没有得到。
丰富的煤炭资源总会有无穷的诱惑力,脚踩着丰富的煤炭资源,乡亲们当然不会放弃致富的梦想。十数年前,小煤窑就开始遍布山头,但由于没有资金投入,因此无法形成规模开采,仅仅是小打小闹,赚不到什么钱。后来,从外省尤其是四川和湖南来了不少人投资开办规模稍大一点的煤矿,乡亲们便涌入这些煤矿打工,干着苦累而且危险的活,挣些辛苦钱维持家用。
虽然这些煤矿大都有正规的手续,但生产设施和安全设施都很简陋,乡亲们到煤矿打工要冒相当大的风险.一些煤矿老板不会和乡亲们签订劳动合同,不会购买保险,甚至会和乡亲们签订免责协议,一旦煤矿出了安全事故,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获得的赔偿也非常少,甚至没有赔偿。每当这些悲剧发生之后,就让人不得不感慨生命之轻。
但即便是充满危险,乡亲们依然会穿着粗布衣服,戴着厚厚的手套钻进阴暗的煤洞中。这些黝黑的煤寄托着他们家庭的梦想和希望,我的很多山里学生家长都在小煤矿里劳作,给孩子们挣取一分一厘的学费,有些家境贫寒的孩子们在周末的时候也会到小煤窑去挣钱,老人和小孩在小煤矿艰辛求存,这是山村生活的一部分。
设施简陋的小煤矿总会付出代价。不久前,临近小镇的煤矿发生瓦斯爆炸事故,有乡亲在事故中丧生,而这仅仅是煤矿事故的一个缩影。接下来的日子里,众多的小煤窑或被关闭或被炸毁填埋,为数不多的几个规模稍大的煤矿也被责令停产整顿。
这个盛产煤炭的小镇突然安静下来,政府,煤矿老板和乡亲们都在沉静中反思,小煤矿的生存之路备受关注。
安静的背后,新的问题又出来了。小煤矿或被炸毁或被整顿,使得小镇的煤价一路猛涨,不要说贫寒的乡亲无法承担,就是领着俸禄的乡政府干部和中小学老师也无法支撑,脚踏着丰富的煤炭资源,却买不起煤,烧不起煤,想起来就是件让人很沮丧的事情。
寒冬已经逼近,山里乡亲要依靠煤来取暖,抵御严寒。关闭整顿煤矿导致煤价上扬,而且煤矿基本无煤可卖。山上倒是有取之不尽的木材资源,但这里是长江上游防护林的重要组成部分,砍伐林木是被严厉禁止的,这让不少乡亲们陷入两难的境地。
其实最苦的还是学校的住校生,高扬的煤价让他们难以承担,因此,这群学生偷偷到后山去挖煤。离学校不远的马路边有几个小煤洞,就是学生一个个刨出来的,煤洞上方的泥土和砂石已经塌下来了。下午放学后,校长带着几个老师到那里看了看,回到学校后,校长严厉提醒住校生不要再去私自挖煤了,那里太危险。可是,他们该怎么办呢?望着漫天云雾,和这些住校孩子一样,我感到这个冬天似乎特别寒冷。
学校的住校生是最贫寒的学生群体,他们大都来自于三坝苗族村,小镇最偏远的苗族村寨,那里距离学校非常遥远,如果步行,要在群山之间翻越五六个小时,那里几乎与世隔绝,那里的乡亲依然生活在贫困之中,脱贫遥遥无期。这些来自于三坝的苗族孩子生活非常简单,他们一周甚至几周都吃不上一点新鲜肉,甚至连猪油和菜油也吃不到,每天,他们吃得最多的就是土豆炒辣椒,或者是红豆煮酸菜,他们的艰辛求学路超乎我们的想象,贫穷也超乎我们的想象。
我不知道这个冬季,这些孩子怎样度过。晚上,我走进这些孩子的宿舍,昏黄的灯光下,几乎看不清孩子们的脸。孩子们的身上,是单薄的衣服,孩子们的床上,是单薄的棉被,揭开炉子上铝锅的锅盖,里面几乎都是土豆和辣椒,这是伴随他们整个童年的食物。小屋的中间,是用泥土砌成的煤炉,因为这段时间无法购买质量较好的煤,因此小屋内弥漫着一股刺鼻的味道,但就是这小煤炉散发出来的热量,才能给这个漫长的冬季增添一丝温暖。
贫寒如此根深蒂固,难以改变。
前段时间有群深圳朋友来看我的时候,在县城购买了一大堆新棉被,今天,我把这些棉被都分发给家境特别困难的孩子,希望在这个极度寒冷的冬季,能给他们带来一丝温暖。
乌蒙流浪者.带着画笔去支教.网上画展之四.花鸟画.书法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