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闽清风光】际上石刻群:一段“五子四登科”的宋史佳话

(2014-05-14 06:33:16)
标签:

网然映像

原创摄影

闽清风光

起傅岩与龙首岗石刻

陈祥道与陈旸

分类: 网然映像

 

【闽清风光】际上石刻群:一段“五子四登科”的宋史佳话

 

    际上石刻群,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福建省福州市闽清县云龙乡际上村村口。始刻于宋代,由起傅岩石刻和龙首岗石刻组成,保存有南宋诗人张孝祥楷书“起傅岩”摩崖题刻,字径一米,以及“早入中书”、“高折仙桂”、“龙首岗”和落款为张咏的七律诗一首等摩崖石刻及张安国、萧千岩联名作七律诗石碑。际上石刻群一带为宋代音乐理论家陈旸及仲兄著名理学家陈祥道、三兄陈安道辟圃种梅的读书处,《宋史》记载的“五子四登科”就是指他们陈氏兄弟五人。

    合龙桥出来便按导航前往际上村,际上村离福银高速云龙收费站约6公里。际上石刻群就位于村口雌雄溪两岸的凤凰山和钟湖山崖壁之上。两山隔溪对峙而立,凤凰山的“起傅岩石刻”非常的醒目,就位于村道边的崖壁之上,而钟湖山的“龙首岗石刻”则位于对岸崖壁之上。对岸溪边的密林小路长满杂草,走在那需不时挥赶蚊子的叮咬,问路时村民就说小路无法走了,仍想去试一试,结果走了一段后发现杂草实在茂密,加之天色渐暗更让人不敢前行,最后只能折返回村道。


       ▼县保碑背面,记载了“起傅岩”石刻相关信息……

【闽清风光】际上石刻群:一段“五子四登科”的宋史佳话


    起傅岩”石刻,位于际上村村口凤凰山崖壁之上。起傅岩”三字为楷体直书阴刻,字径约1米,为南宋诗人张孝祥所题,字迹结构严谨,笔力苍劲。张孝祥题书怎么会出现在漈上村(际上村)呢?原来,陈从道之子陈和中是张孝祥同榜进士,当时张孝祥因张浚北伐失败被弹劾落职。1165年春,陈和中请假回漈上村(际上村)省亲,邀张孝祥同行,张孝祥欣然应邀。在漈上村,张孝祥登临陈祥道、陈旸在凤凰山辟圃种梅的读书处,有感而发,写了“起傅岩”三个大字。起傅岩题刻”左右侧,各勒一道圆首碑状题刻,由于年代久远,右碑已佚,左碑为张安国、萧千岩(肖德藻,邑人,南宋诗人)联名所作七律一首犹存

 “起傅岩”缘于殷商时代的名相傅说。傅说原在山西省平陆县傅岩这个地方为奴当版筑工。殷高宗武丁注重真才实学之贤,重用傅说。与傅说相比,里人陈祥道、陈旸兄弟也是出自陇亩,出身贫寒,而也被朝廷所重用。陈旸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后人援引商代傅说筑“傅岩”,国家大治的故事,名曰“起傅岩”。

 

    ▼“起傅岩”题刻左侧的碑刻,问路遇上的一老伯特意到此处指我看说这石缝会出米的,这大概又是一个美好传说……

【闽清风光】际上石刻群:一段“五子四登科”的宋史佳话


    ▼“起傅岩”题刻……

【闽清风光】际上石刻群:一段“五子四登科”的宋史佳话


     ▼“起傅岩”题刻右侧,龛状,现置有一弥勒佛像……

【闽清风光】际上石刻群:一段“五子四登科”的宋史佳话


      ▼“起傅岩”石刻……
【闽清风光】际上石刻群:一段“五子四登科”的宋史佳话


     ▼“起傅岩”石刻不远岩壁上的“早入中书”题刻……

【闽清风光】际上石刻群:一段“五子四登科”的宋史佳话


    ▼分辩不清的一处诗刻……
【闽清风光】际上石刻群:一段“五子四登科”的宋史佳话

 

【闽清风光】际上石刻群:一段“五子四登科”的宋史佳话


    ▼“高折仙桂”题刻……

【闽清风光】际上石刻群:一段“五子四登科”的宋史佳话


    ▼岩壁……

【闽清风光】际上石刻群:一段“五子四登科”的宋史佳话


    ▼夕阳下逆光中的县保碑正面……

【闽清风光】际上石刻群:一段“五子四登科”的宋史佳话


    ▼摩崖题刻下的一块柱础石……
【闽清风光】际上石刻群:一段“五子四登科”的宋史佳话

 

     “龙首岗”石刻,位于际上村村口钟湖山岩壁之上。石刻为楷书阴刻,字径70cm,为陈祥道手书。这也是际下石刻群题刻中唯一由陈氏兄弟手书的题刻。可惜没能拍到,在网络上找到一张图片,像素较低。▼

【闽清风光】际上石刻群:一段“五子四登科”的宋史佳话

(此图来源网络)

 

     际上石刻群历来为后人所瞻仰、纪念,自宋以来历朝历代前往游览瞻仰的文人众多,也留下了不少诗篇。南宋理学大师朱熹也曾在陈祥道陈旸故宅前留下题句,赞曰:棣萼一门双理学,梅溪自古两先生。作为一个“五子四登科,一门七进士”的故事佳话,确实足够让人高山仰止。毕竟如此“学霸”家族真不多见。 

 

 

 

关于陈祥道与陈旸:

    宋代,闽清县宣政里漈上村(今云龙乡际上村)陈玩生深道、祥道、安道、旸道(史书作旸)、从道五子,除长子深道外,其余四子皆中进士,被称为五子四登科;祥道子行中、安道子刚中、旸道子积中又先后登科进士,叔侄举进士者七人,被称为一门七进士。《宋史》浓墨记载的“五子四登科,一门七进士”指的就是陈氏叔侄们这段故事佳话。

    陈祥道(1044—1116年),字用之,历官国子监直讲、太学博士,著名理学家,北宋著名政治家王安石弟子。著有《礼书》150卷。

    陈旸(10681128年),字晋之,官至礼部侍郎,音乐理论家,世称“陈贤良”。所著《乐书》二百卷近百万字,保存了大量宋及宋以前的音乐史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音乐百科全书。

    陈祥道著作《礼书》150卷,陈旸著作《乐书》200卷,双双被收入清代《四库全书》。南宋理学大师朱熹题句赞曰:棣萼一门双理学,梅溪自古两先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