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白日如何依山尽

标签:
转载 |
分类: 闲好打油 |
如何白日依山尽,依旧黄河入海流。
无事谁穷千里目,抗拆才上一层楼。
每个月去永济都会住在下寺村的农民学校,晚饭后经常会到学校外面的村路上,隔着花椒树向西看日落长河。由于下寺村坐落在中条山西端的山坡上,从这里望下去,天气好的时候,可以清楚地看到坐落在蒲州故城边的鹳雀楼,甚至可以向南望到秦地奇峻的华山。
上个月的一天,我和农民学校的几个年轻人坐在院子里闲聊,说起唐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我问他们:这里是你们的家,你们谁见过白日依山尽?
据清代乾隆二十年的《蒲州府志》记载:“(鹳雀楼)旧在郡城西南黄河中高阜处,时有鹳雀栖其上,遂名。”这里所说的鹳雀楼应是明代重建的,唐代的鹳雀楼则燬于元初。宋代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说:“河中府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下瞰大河。”河中府即蒲州,从沈括所描述的情景看,唐宋之际的鹳雀楼也是在河东的蒲坂上。不过那时的鹳雀楼只有三层,且应该建于土岗之上。
鹳雀楼以东是太行余脉的中条山。西面是黄河,河西即是今渭南市大荔县,由此黄河与渭河交汇处一直向西,就是坦荡的八百里秦川。远古以来的每个早晨,蒲坂的太阳都从东侧的中条山升起,黄昏时分,则从西面的大河落下,无论是站在我处的下寺村,还是站在蒲州故城外的黄河滩上,都根本无法看到白日依山而尽。
或者唐代河西的秦川上有过一座山?
唐人写鹳雀楼的诗人不止王之涣,从其他几位诗人的作品中,我还是没有找到山的证据,相反,倒是司马札的一首诗更加说明了鹳雀楼西的地理形势。“楼中见千里,楼影入通津。烟树遥分陕,山河曲向秦。兴亡留白日,今古共红尘。鹳雀飞何处,城隅草自春。”(司马札《登河中鹳雀楼》)劈头一句“楼中见千里”,即是西望秦川一览无余的写照。因为从鹳雀楼极目北望是禹门口的高高的黄土岭,南望是奇峻的西岳华山,东侧则紧紧靠着中条,只有向西望去才可能“见千里”。再如李益的《登鹳雀楼》:“鹳雀楼西百尺墙,汀洲云树共茫茫,汉家箫鼓空流水,魏国山河半夕阳。事去千年犹恨速,愁来一日即为长。风烟并起思乡望,远目非春亦自伤。”李益所说“鹳雀楼西百尺墙”,指的是战国魏所筑长城,六年前我还去专门考察过,现在遗址尚存,经二千年。其夯土高大处仍有五米以上。但此墙体筑于平川,自河东望过来,应只见一线蜿蜒,并不可能有高山的效果。
坐在下寺学校的院子里,我对村里的几个青年说:或者应该是白日依山起吧?几个小伙子笑了,说听着别扭。我说要么是王之涣老师根本没来过咱们这儿,在家里一边想象一边吟咏,没留神把东边的中条山给挪到西边去了……
清初《蒲州府志》所绘鹳雀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