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安石故居在清溪路附近的半山园,今海军指挥学院内。
王安石(1020—1086)生在江西,却与金陵有着不解之缘。他在金陵度过青年时代后,又来此两度守孝、三任知府,前后生活了20年,逝世后葬于钟山脚下。

1076年,56岁的王安石第二次出任宰相不久,与保守派发生争端,遂于是年10月复求罢相,赵顼应允,给王安石一个“判江宁府”的官衔。回到金陵后,王一直没去衙门视事,第二年六月辞官,在城东门到钟山途中的白塔为自己建造了这所居室。
因此处距江宁城东门7里,距钟山主峰也是7里,所谓半途上处,故将居室命名为半山园。

在园内,王安石结交了许多高逸之友,包括米芾、李公麟、欧阳修和苏东坡等。有一次苏东坡乘船经过金陵,王安石特地骑着驴子,穿着粗布服到江边去迎接。苏东坡也不冠而敬揖,日:“轼今日以野服见大丞相。”王安石笑着说:“礼岂为我辈设哉!”既而两人说佛吟诗,王安石还邀请苏东坡同游钟山,并各自赋诗纪游。可见两个人政见虽不同,但私交和诗文之谊还是非常深厚的。

王安石的文章峭拔深刻,卓然自成一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而他的诗词,也“与众颇异。要之渊源风雅,洗削浮华,可谓无邪者也。”经粗略统计,他有关南京的诗词作品达三百首左右。
1084年,王安石得了一场大病,神宗派国医到江宁府给他治病。病好以后,他上书皇帝请求以自己的住宅改建寺院,神宗赐额“报宁排夺”,又称半山寺。明代将半山园划入皇宫禁地范围内,清道光时两江总督陶澍在半山园故址重建半山寺。咸丰时被毁,同治九年(1871年)重建,宣统时重修。

王安石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同时也是一位卓越的文学家。王安石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雄健简练,奇崛峭拔,大都是书、表、记、序等体式的论说文,阐述政治见解与主张,为变法革新服务。这些文章针对时政或社会问题,观点鲜明,分析深刻,长篇则横铺而不力单,短篇则纡折而不味薄。
王安石后期的隐居生活,带来了他的诗歌创作上的变化。他流连、陶醉于山水田园中,题材内容比较狭窄,大量的写景诗、咏物诗取代了前期政治诗的位置,抒发一种闲恬的情趣。但艺术表现上却臻于圆熟,“雅丽精绝,脱去流俗,每讽味之,便沉沆瀣生牙颊间”(《后山诗话》载黄鲁直语)。他的《泊船瓜洲》、《江上》《梅花》、《书湖阴先生壁》等诗,观察细致,精工巧丽,意境幽远清新,表现了对大自然美的歌颂和热爱,历来为人们所传诵。
纵观王安石的作品,无论诗、文、词都有杰出的成就。北宋中期开展的诗文革新运动,在他手里得到了有力推动,对扫除宋初风靡一时的浮华余风作出了贡献。

百亩中庭半是苔,门前白道水萦回。爱闲能有几人来?小院回廊春寂寂,山桃溪杏两三栽。为谁零落为谁开?

自古帝王州,郁郁葱葱佳气浮。四百年来成一梦,堪愁,晋代衣冠成古丘。绕水恣行游,上尽层楼更上楼。往事悠悠君莫问,回头,槛外长江空自流。

平岸小桥千嶂抱,揉兰一水萦花草。茅屋数间窗窈窕。尘不到,时时自有春风扫。
这是位于王安石故居东面山上的半山亭,古朴而典雅。
这是镶嵌在亭子上的石碑,记述了重修半山亭的经过。
这是树立在半山亭前的清代《重修半山亭记》石碑。
近期新作——
寻找城墙山上的春天
早春时节梅花开
腊梅花开香四溢
百年名校——南京师范大学的冬日景象
历史悠久的紫金山天文台
神秘的明初朱标太子墓
幽静的紫霞湖林间小路
七桥瓮生态湿地公园形态各异的观鸟屋与小桥
寻找生态湿地公园的踪迹
东水关里寻古探幽
秦淮胜境——东水关遗址
散发着璀璨历史光辉的六朝文化
乌衣巷古韵悠悠的王导谢安纪念馆
乌衣巷怀想
夫子庙大成殿学宫美景
夫子庙大成殿里张灯结彩
夫子庙里的花灯和民俗风情
南京夫子庙节日气象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