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琐罗亚斯德教美术
标签:
杂谈 |
◇
◇
罗世平在甘肃敦煌东千佛洞
琐罗亚斯德教(Zoroastrianism)是古代伊朗高原和中亚地区流行的宗教,公元前6世纪由琐罗亚斯德(Zartosht)创立,以《阿维斯塔》(Avesta)为经典教义,主张善恶二元论,古代阿契美尼德王朝(公元前539~前331年)、帕提亚王朝(前247~224年,即安息)、萨珊波斯王朝(224~651年)都立该教为国教。琐罗亚斯德教以阿胡拉·玛兹达(Ahura Mazda)为最高天神,崇拜光明和火,有专门的神庙和专职的祭司供设火坛,主持仪式,《魏书》所谓“波斯国俗事火神天神”即指此。中国古代的文献中称这种宗教为“火祆教”、“拜火教”,或简称“祆教”。祆教很早就传到中亚的粟特地区,在萨珊王朝时已是粟特人主要信奉的宗教,“安国、曹国、史国、石国、米国、康国……总事火祆,不识佛法。(慧超《往五天竺国传》)善于经商的粟特人长期活跃在丝绸之路上,进入中国后,在敦煌、武威等河西重镇逐渐形成聚落,奉行本土的宗教。由于进入中国的祆教信徒主要是来自中亚粟特地区的胡人,所以他们供奉的神灵又被称为“胡天”。汉文史料最早记载的祆教活动是在公元四世纪前半叶的西晋末年,《晋书·石季龙载记》附“石鉴传”称:“龙骧孙伏都、刘铢等结羯士三千,伏于胡天。” 这里三千羯士所拜的胡天指的就是祆神。1907年斯坦因在敦煌西北的烽燧(T.vii.a)下找到的粟特文古信札,写本的年代考定为311年前后,信札的作者是往来于河西走廊信奉祆教的粟特商人,他们以凉州为大本营,足迹已深入到长安、洛阳和邺城。南北朝时期,随着入华的粟特移民增多,有关祆教活动的记载也屡见于《魏书》、《梁书》、《隋书》。北魏宣武帝时,洛阳境内祭祀祆神胡天已有规模,时胡灵太后“幸嵩高山,从者百人,升于顶中,废诸淫祀,而胡天神不在其列。”(《魏书·宣武灵太后胡氏传》)北齐、北周时,皇帝亲往祭祀胡天神。“(齐)后主末年,祭非其鬼,至于躬自鼓舞,以事胡天。邺中遂淫祀,至今不绝。后周欲招徕西域,又有拜胡天制,皇帝亲焉,其仪并从夷俗,淫僻不可纪也。”(《隋书·礼仪志》)而在河西和西出阳关的于阗、高昌、疏勒、焉耆更有祭祀祆神和民间赛祆的习俗,风气在隋唐时依然沿袭,汉文史籍和敦煌吐鲁番出土文书中都有相关的记载。如《北史》记载:“焉耆国俗事天神”;“高昌国俗事天神,兼信佛法”;“疏勒国俗事祆神”(《旧唐书》);“于阗国好事祆神,崇佛法”(《旧唐书》),西域诸国所事的胡天、天神通常指的都是祆教神祗。敦煌文书中有诸如P.3552《儿郎伟》(巴黎法国国家图书馆藏)、《归义军衙内布纸破历》(巴黎法国国家图书馆藏)等写本,还真实地记录着当时敦煌地区赛祆活动的内容,可以看到,大约在十世纪以前,赛祆已是河西地区的节令习俗。
南北朝时期流行用石制葬具,常见有石棺、石椁和石棺床。一些石床和石棺椁上往往施刻与墓主人信仰或生活习俗相关的画面,现藏美国波斯顿艺术博物馆的宁懋石室,美国堪萨斯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的孝子石棺,美国明尼苏达州明尼阿波利斯艺术博物馆收藏的元谧石棺等是北魏时期具有代表性的石刻葬具。在流失海外的石刻葬具中,有一件曾被称作“曹操床”的石棺床,20世纪初出土于河南安阳,棺床四面围合,正面设子母阙,门壁的外立面和石棺床的内壁面刻有繁密的画面,曾为卢芹斋的收藏品(Loo Collection),后分散,不同的构件分别藏于欧美几家博物馆中。床座上的檐板2件,藏美国弗利尔美术馆(Freer Gallery of Art,);棺床屏风石2件,每件画面3幅,藏美国波斯顿艺术博物馆(Museum of Fine Art, Boston);棺床屏风石1件,画面3幅,藏法国巴黎集美博物馆(Musee Guimet, Paris);左右阙门石,藏德国科隆艺术博物馆(Museum fur Ostasiatickhe Kunst, Cologne)。现经过比对拼合后,可以将原貌基本复原(另有一件屏风石下落不明)。这件阙形石棺床上的人物形象“简易标美”,雕刻风格应属于北朝后期。子母阙檐下浮雕人物行列,左右对称,合计24人,旗帜22面,队列殿后是装饰华丽的马匹,领头着翻领紧身胡服的人物带有口罩,手中持法杖,杖头下刻火盆。戴口罩持杖者是火祆教仪式中的祭司,形象特征很明显,曾是中亚粟特人纳骨瓮上的主体图像之一,有莫拉-库尔干出土的纳骨陶瓮浮雕的祭司形象可作参详。棺床其余的壁面分栏作对称式布局,正面六幅,左右床头各三幅,画面构图密而整齐,多是胡人宴饮歌舞的热闹场面,题材显然与祆教的葬礼习俗有关。
着飞鸟髻的女子具有其鲜明的时代特征,图像另有太原王家峰出土北齐徐显秀墓壁画中的宴乐女子,二者相互比照,可证安阳阙形石棺床是北齐时的葬具,墓主人应是信奉祆教的粟特人首领。
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陈列的一件石棺床座,采用高浮雕的手法,立面雕刻有护法天神和狮子,檐上刻有整齐的装饰纹样,表面打磨光洁,亦是北齐的雕刻风格。床座立面所刻的护法图像不是通常所见的佛教题材,或属祆教的天神。
在入华粟特人主要聚居的北方地区,周隋之际祆教图像的墓葬在甘肃天水、山西太原和河南登封都有新发现。太原王郭村出土的虞弘墓石椁,浮雕屏风画面相对简化,图像具有较典型的萨珊-波斯风格。墓主人虞弘在北周时任职“检校萨宝府”,曾出使过波斯,卒葬于隋开皇十二年(592年)。从屏风上宴饮、狩猎、出行等雕刻,可以看到由周入隋在题材风格上发生的演变。
1992年天水石马坪出土的隋代石棺床,屏风上多见宫殿式的建筑,宴饮、送别、出行等情节都刻于建筑之中,图像风格发生了较大变化,也更加贴近汉民族的绘画传统。
法国集美博物馆近年收藏有一件构件完整的石棺床,形制与天水石棺床相同,石刻屏风上雕刻的题材类似于安伽墓而构图略显松散,也是属于带有祆教因素和粟特习俗图像的葬具,年代约当周隋之际。
洛阳登封告城镇发现的安备墓,汉白玉石棺床以浮雕、透雕和贴金彩绘相结合,正立面浮雕彩绘火坛祭祀、胡人乐舞、护法神等图像,壸门透雕二蹲狮,风格洗练简洁,近似虞弘墓雕刻风格。安备是入居中原的第三代安国移民,以经商为业,卒葬于隋开皇九年(589年)。祭祀场面中人面鸟身戴口罩的司火坛祭司形象多见于北朝后期的墓葬雕刻中,而交龙柱式的火坛造型则是隋朝的新样。
通过以上的例证,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公元6世纪正是萨珊-波斯与中国文化相互交流最频繁的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胡化”风气盛行的时期,琐罗亚斯德教和中亚人通过丝绸之路进入中国,引出了中国宗教信仰和文化的新格局。另外,萨珊-波斯美术的传入,同时也引起中国绘画观念和风格的更新,在这一过程中,入华粟特人及其琐罗亚斯德教美术的作用不可低估。
现场问答
问:拜火教的出土物对美术史写作有什么意义?
答:当然很重要。它反映了中国古代的文化和历史是多元复合的,多民族的文化、宗教、习俗与审美在互动交流中得到发展,同时又告诉我们这种交融是在一个主体文化背景下发生的。当然,时间一长,可能被主体文化所同化,但其中又有各自的位置。今天看到的拜火教遗存,就体现了这个关系。
问:您讲的祆教文物主要是中原地区的,北周、北齐、隋代,初唐时期,胡化因素介入了汉文化的传统。那么就西域来讲,是怎么样的状况和体现方式?现从于阗和高昌地区来看,存在佛教和祆教混杂的状况,在很多佛寺当中,同时发现了祆教的图像,这方面的问题我们应该怎么样去把握?
答:这是一个很值得关注的问题。九十年代有国外考古学者与新疆合作,挖开了斯坦因早年发掘过的遗址,新发现了一些壁画。斯坦因当年发现的一些木板画图像,以往认为都属佛教题材,现在有人提出可能有部分图像是祆教题材,这说明在中国的西域曾经出现过多种宗教并存的情形。汉文文献就有过记载,于阗这个地方曾活跃着祆教信仰。今天在讨论于阗的历史的时候,吐火罗人的来源即是问题之一,至今意见仍不一致。据藏文资料和于阗文资料,于阗的文化传统和巴基斯坦塔克西拉地区(玄奘译名呾叉始罗)可能存在联系。在贵霜迦腻色迦王时期,国内皇位纷争,造成动乱,一批皇室成员逃难到于阗定居,于阗建国的传说或许与此事件有关。我曾经到过巴基斯坦塔克西拉城址,是一个大的城邦遗址,城内除了佛教的寺庙塔院,也有耆那教,可能还有拜火教的遗存,只是没有发现特别明显的火坛。我也前后三次去伊朗,专门留心过伊朗的琐罗亚斯德教的现状。现在依然有信徒聚会礼拜的神庙,虽然人数不多。在伊斯法罕,一间小庙门头上装有带翅膀的阿胡拉马兹达的像,这是从波斯时期流传下来的做法。在波斯波利斯宫遗址内,不少石雕上都雕刻有带翅膀的阿胡拉马兹达像。当时的萨珊波斯王朝,奉阿胡拉马兹达为最高神,影响极大。这位天神的信仰也因为移民而得以传播,今天在中亚地区还能找到拜火教的一些遗存。根据北朝历史文献记载和出土的墓葬,信仰拜火教的外来族群在当时的河西地区,内地的长安、太原、磁县、安阳、洛阳等地都有分布。出土的文物说明,当时的汉地除佛教信仰之外,同时并行的还有唐人所称的三夷教,祆教即是三夷教之一。近几年出土的实物,让我们看到胡人聚落中的信仰状况,今后还有可能发现信奉祆教的人群留下的文物。
问:有学者认为敦煌莫高窟153、359窟是受到粟特的影响的洞窟,认为壁画中有与祆教有关的图像,您是否同意这一说法?
答:汉文文献中将伊兰系的民族统称为胡人,西域昭武九姓城邦国家,也包括粟特在内,都属胡人之列。严格地说,活跃在西域的胡人并不都是粟特人,信奉拜火教的民族也不止是粟特人,如波斯人,突厥人等等,也都信仰祆教,习俗大同小异。称他们为中亚胡人可能更准确。如果从宗教文化的原生地来看,波斯远较粟特重要,在波斯文明与中国文明这样的大文明之间,粟特地区只是中转地,粟特人虽在丝路交易中起着传递的作用,但在文化上则处于边缘地位,充其量只是文化掮客,所以在讨论粟特影响时估计不要过高。敦煌壁画中肯定有西域民族的因素,也可能有他们开凿的洞窟或者绘画,但是否就能认为是粟特人的,现在还不好说,原因就是敦煌的胡人不都是粟特民。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