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00
阶级斗争理论最常做的一件事情就是阶级分析,以搞清谁是剥削阶级,谁是被剥削阶级。王安石在近代被视为伟大的改革家之后,就从理论上获得了“先进性”。从阶级斗争理论来说,先进的,一定是代表被剥削阶级。王安石的确也说过要“抑制兼并”的话,就是说,不能让土地高度集中在少数人手里。由此,按照阶级斗争理论,王安石代表的就是反对地主这一剥削阶级的先进社会力量,反对王安石改革的,就成为维护地主阶级利益落后保守势力。
这种观点几乎是近代评论王安石的主要基调。按照阶级斗争理论,如果王安石代表先进,那么他代表广大农民吗?事实上并不是,因此,阶级斗争理论在王安石身上就不得不有一个折中,一些理论家和史学家说他代表的是中小地主的利益,反对大地主。这已经是阶级斗争理论的走形了,但还没有完。王安石的变法得到了神宗皇帝的支持,按照阶级斗争的理论,皇帝是一切剥削阶级的总头子,理当站在大地主一边,为何皇帝要站在小地主一边,反对大地主?莫非皇帝是希望不让大地主剥削,只让中小地主剥削?再看王安石的对立面也就是司马光等人。既然王安石是先进的改革派,司马光是落后的保守派,那么,按阶级斗争理论,司马光就应该代表大地主的利益。事实上,据苏东坡记载,司马光田产并不多,“有田三顷”,司马光夫人死了,还把田抵押出去换丧葬费。相反,号称代表中小地主的王安石,却有大量田产。据记载,王安石的大儿媳妇一次施舍便送出了一千亩地。人们根据王安石家的赋税额计算,估计王安石家的水田超过3000亩,旱田更多。如此一来,用阶级斗争理论来解释王安石和司马光的对于变法的立场,岂不很荒唐?从财产多寡的阶级角度看,司马光应该代表先进的穷人才对。哪有穷人主动去代表富人的?如果按阶级成分推理,司马光代表穷人而反对改革,那么,王安石的改革究竟对穷人有利还是不利?
用阶级斗争理论分析宋朝历史,还有一个巨大的荒唐,就是岳飞和秦桧的关系。岳飞和秦桧谁先进、谁落后?不管怎么说,人们大都认为岳飞是对的,秦桧是错的。因此,按阶级斗争理论,代表正确方面的岳飞应该是广大先进穷人的代表。但是,阶级斗争理论又告诉我们,儒家学说是统治阶级的帮凶。麻烦又来了:代表先进穷人的岳飞,偏偏是个儒将,爱读儒家的书,常以儒家思想要求自己和部下。代表反动富人的秦桧虽然曾经与儒学联合过,但总体上不喜欢儒家,却喜欢被现代人定性为法家的王安石,秦桧还禁过儒家的书。如此一来,儒家思想反倒是代表穷人和广大人民了,阶级斗争理论在这里如何自圆其说?因此,为了坚持“儒家思想是落后、腐朽的”这一结论,只能倒过来,说秦桧是先进,因为他反对儒家,镇压儒家知识分子。所以贬低岳飞,替秦桧翻案,美化秦桧,就成为理论的必然。当然,替秦桧翻案的现代动机还不完全出自阶级斗争理论,它也与历史进步论有关。放弃中国传统,与外国合作,是当今中国社会的主流,秦桧的行径恰恰符合这一主流。而这一主流的理论依据是历史进步论,即资本主义比封建主义先进,而且,中国古代社会已经被定性为封建主义,因此,把秦桧的行径挪用到今天,放弃中国传统,与外国合作,就等于与先进合作,就等于抛弃腐朽落后的中国传统。岳飞也只好受委屈了,谁让他喜欢儒家思想,谁让他要恢复中原,打败入侵者?按照历史进步论在今天的应用,岳飞岂不是顽固地抱残守缺、拒绝外来文化吗?这一矛盾的原因就在于历史进步论的核心其实就是阶级斗争理论,但是,我们不得不说,这一理论运用到中国历史的分析上,常常是漏洞百出。当人们说中国近几十年来没有真正的学术,在我看来,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不能摆脱阶级斗争和历史进步论的思想束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