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圣女莫尼卡
圣女莫尼卡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7,201,183
  • 关注人气:21,89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贵州】中国戏剧活化石--屯堡地戏

(2019-03-30 20:24:33)
标签:

原创

摄影

贵州

分类: 中华大地

         在屯堡流传着一种别具一格的戴着面具表演的传统地戏;这里的地戏多是以军事题材为主的武戏。

【贵州】中国戏剧活化石--屯堡地戏


【贵州】中国戏剧活化石--屯堡地戏


           明朝初年,朱元璋为巩固对云贵边疆的统治,分别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明洪武二十年(公元1388年)两次派遣共30万大军“调北征南”。后来,又从江南各省征调大批移民附籍,史称“调北填南”。

           为加强对贵州的统治,中央政府派遣顾成为大将军统兵屯驻贵州,组织军士开垦土地、屯田种粮,大批南征将士和填南移民在贵州以安顺为中心兼及周边50公里的地区居住。屯堡地戏,就是当时军队中用来振奋军威、恐吓敌人、保证出师胜利的军中娱乐活动,称之为“军傩”,现已有六百多年历史。

           六百多年的屯堡遗风流传至今还保留10余项,最鲜活的一项就是让人耳熟能详的“地戏”,它以粗犷、奔放的艺术个性和深邃的文化内涵活跃在欢庆场所。一个地戏队跳一段历史称为一堂。因为它活跃在农村,又以平地为戏台围场演出,属于农民称谓的“吹地灰”之属,故称之为“地戏”。多年来,屯堡人一直通过“地戏”怀乡恋土,演武增威,祈求神灵护佑,年复一年传承至今。

          “军傩”起源于“殷商”时期,时光齿轮自殷商终于旋转行进到了明代,那个造就屯堡的时代,屯堡人从建筑、信仰、服饰、戏剧、方言、饮食、节令,无一不留存着军事文化遗产的烙印,无一不坚守着江南的情结、文化细节及文化追求,地戏就在这样的情绪、氛围的温温润润滋养下保存了下来。地戏是傩文化的一种继承和发展。


        屯堡人以“傩”的形式,请神灵来驱灾避邪,祈求五谷丰登和保佑老少平安。脸子是神的象征,神圣的“脸子”平时交由村寨里德高望重的地戏头负责收藏,到演出时才能开箱启用,每次演出前都严格遵守祖传规矩行事:从“开光”(上漆)、“开箱”(表演前将脸子从箱内取出)到“封箱”(表演完毕将面具放入箱内)都要举行祭仪。

      届时,割破公鸡头,供上鸡血、刀头肉、香蜡纸钱,再由地戏班子演职人员拜神祈祷,演员穿戴完毕之后,还要到庙里举行“参庙”仪式,正式表演前还要举行“扫开场”、“设朝”、“下四将”等仪式,表演结束后举行“扫收场”仪式。

【贵州】中国戏剧活化石--屯堡地戏


【贵州】中国戏剧活化石--屯堡地戏


【贵州】中国戏剧活化石--屯堡地戏


【贵州】中国戏剧活化石--屯堡地戏


【贵州】中国戏剧活化石--屯堡地戏


【贵州】中国戏剧活化石--屯堡地戏


【贵州】中国戏剧活化石--屯堡地戏


参拜完放炮、开箱,取出脸子和兵器后,仪式结束。

【贵州】中国戏剧活化石--屯堡地戏



【贵州】中国戏剧活化石--屯堡地戏


我们首先来到傅家寨,地戏队的人已经开始穿行头了。

【贵州】中国戏剧活化石--屯堡地戏



【贵州】中国戏剧活化石--屯堡地戏



【贵州】中国戏剧活化石--屯堡地戏


小戏迷
【贵州】中国戏剧活化石--屯堡地戏


行头穿好,来个亮相
【贵州】中国戏剧活化石--屯堡地戏


     

     锣鼓一响,人们都纷纷拥进了一个院落中,地戏开始了;于是坐下仔细观看。唱戏者多是壮年男子,身着戏装,头戴面具,手持兵刃,身形敏捷,进退倏忽。由于口中唱词含混,锣鼓之声震天,演的是《粉妆楼》。

【贵州】中国戏剧活化石--屯堡地戏


    演出者都是普通的屯堡人,戏装是简单的战裙,一般分两色,白色为正面角色,蓝色为反面人物,演出者手拿短小的木制兵器和扇子,在一锣一鼓伴奏下,以高亢的声调展开剧情。其主要表演形式是唱和舞。唱,是无乐器伴奏的说唱,由剧中人物边说边唱交代剧情。其唱法不分行当,有男女角,但没有男女腔之分。其舞,以""为主,即表现戏中的打斗。

【贵州】中国戏剧活化石--屯堡地戏


     傅家寨一直传承下来的传统地戏曲目是《粉妆楼》,又名《续说唐志传粉妆楼全传》,依罗贯中本。叙唐朝开国功臣罗成的后代罗增、罗琨、罗灿父子受奸相沈谦无端陷害,被迫聚义鸡爪,将兵伐罪,诛灭沈谦奸党,扶助大唐天子重振朝纲的故事。以忠奸为主线,歌颂除暴安良、扶弱济困的正义行为。

【贵州】中国戏剧活化石--屯堡地戏


   

     表演中吸收了古代战争中的各种格斗动作,格斗双方手持刀、枪、剑、戟交锋,一招一式,表现出对古代战争格斗场面的模拟。

【贵州】中国戏剧活化石--屯堡地戏



    地戏顾名思义就是在地上演的戏,一般每年演出两次,一次在春节期间,称为"玩新春",另一次在7月半谷子扬花的时节,称为"跳米花神"演出的剧目有《封神演义》、《三国》、《薛刚反唐》、《四马投唐》、《罗通扫北》《粉妆楼》《五虎平南》 《五虎平西》等武戏。      

【贵州】中国戏剧活化石--屯堡地戏


  

   作为“戏剧活化石”的安顺屯堡地戏,是“傩”戏的一种。由明代“军傩”演变而来,“傩”仪作为出征的祭典,振奋军威,恐吓敌人。战争有着极大的冒险性,出生入死的人总希望平安归来,所以敬战神、驱魔鬼成了战前动员的一项重要仪式。

【贵州】中国戏剧活化石--屯堡地戏




【贵州】中国戏剧活化石--屯堡地戏


第二天我们到访了九溪村,这个村是女子地戏队。

【贵州】中国戏剧活化石--屯堡地戏



【贵州】中国戏剧活化石--屯堡地戏


     

    在九溪村看了《五虎平南》地戏的片段。《五虎平南》接续《五虎平西》故事,演述北宋名将狄青率刘庆等四虎领兵南征,平定广源州侬智高叛乱的征战经过。故事在着力塑造的众多英雄人物中,美丽非凡的南军女将段红玉的英雄形象尤为动人。他大胆追求爱情,敢作敢为,弃暗投明,助宋平南,几经周折,终与英俊武勇的意中人狄龙结成百年好合。

【贵州】中国戏剧活化石--屯堡地戏



【贵州】中国戏剧活化石--屯堡地戏



【贵州】中国戏剧活化石--屯堡地戏



【贵州】中国戏剧活化石--屯堡地戏



      地戏演员在演出过程中都要佩戴面具,面具同时具有神格和人格的双重性。地戏面具俗称“脸子”,在小孩子口中被之为“鬼脸壳”。面具五官造型,形成了一定的程式,如眉毛必遵循“少将一枝箭,女将一棵线、武将烈如焰”之说;嘴的刻法有“天包地”与“地包天”两种;眼则是“男将豹眼圆瞪,女将凤眼微闭”。就技法而言,地戏脸子多为浅浮雕与镂空相结合,精细却不繁琐;色彩上用贴金、刷银的亮色,以及红、绿、蓝、白、黄、黑,几乎所有的颜色都能用到。有的面具还要镶嵌上玻璃片,华丽堂皇。
【贵州】中国戏剧活化石--屯堡地戏


       

       地戏演出,头部蒙上青纱长统,面具系在额头上遮住面目,为了不挡住视线略向上仰,身着数层长衫,下围缀满饰物的罗裙,身背“背包旗”(四面三角彩旗)意为令旗。

   【贵州】中国戏剧活化石--屯堡地戏




【贵州】中国戏剧活化石--屯堡地戏


              

      在面具的上方,左右两边要插上两根长长的翎子,是用野鸡的尾部最长的羽毛制成的,所以俗称“野鸡翎”或“雉毛翎”。它一般长度可达五六尺,颜色艳丽又光亮,这样的面具戴在头上,确实显得人物英俊潇洒。尤其是武将插了翎子,更加突出其威武雄壮。插上翎子,不仅增加装饰性的美,而且有助于动作的表演,加强打斗的气氛。
【贵州】中国戏剧活化石--屯堡地戏


    地戏“脸子”的种类主要有五种,屯堡人称为“五色相”,即文将、武将、老将、少将、女将,此外还有道人、小军、土地、麻和尚等杂色“脸子”,“五色相”的脸子面部还连着一副带耳翅的头鬟,凡是善良人的扮相都庄严威武,凡是凶恶人的扮相都狰狞恐怖。

【贵州】中国戏剧活化石--屯堡地戏

【贵州】中国戏剧活化石--屯堡地戏


   九溪村的女子地戏队员们: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的思想也开放,出现了新生事物,过去女人不准跳地戏,现在的女子地戏队也很多,屯堡人不再被以前传统的思想束缚。

【贵州】中国戏剧活化石--屯堡地戏



【贵州】中国戏剧活化石--屯堡地戏


【贵州】中国戏剧活化石--屯堡地戏



【贵州】中国戏剧活化石--屯堡地戏

背景音乐《屯堡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