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迦巴瓦》
仁者爱山
6990

其实,在派镇,可以看到的雪山不仅仅是南迦巴瓦,她周围还有很多雪山:加拉白垒、多雄拉、米林雪山,以及更多的叫不出名的雪山。今天,给大家的图片是多雄拉雪山群。

站在派镇的任何一个地方,抬起头我们都能看见多雄拉雪山,记得那天下午,我忽然有些痴呆:想问问自己,为什么忽然这么喜欢山?什么时候开始喜欢山的?喜欢山的什么?

很多人听说过那个词组:仁者爱山,智者乐水,其实这是来源于《论语。雍也》:“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山,的确是天地钟秀会聚之地。

在中国,有雄伟霸气的五岳名山,泰山之雄伟、华山之险峻、衡山之烟云、恒山之奇崛、嵩山之萃秀,各怀绝色;有晨钟暮鼓、香烟缭绕的佛教名山,"金五台、银普陀、铜峨眉、铁九华",武当山、青城山、龙虎山、齐云山等历来就是佛家、道家崇敬之地;

说到看山,古人才是品读高手,中华名山也无不留有古人的遗迹,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徐霞客“黄山归来不看岳”,苏轼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李白“峨眉邈难匹”
、“灵山开九华” ,以及“以山而兼海之胜当推普陀”、“恒山如行,五岳独秀”、“华山如立,中岳如卧”、 “水有三三胜,峰有六六奇”
等等,这些精辟的评点,给后人留下了极富启悟力量的品读资源。

中国人杰地灵,自然多名山,且自古国人就崇山爱山,但,某些“大家”非要以乐山为高雅之士的一种境界,视山为清高品质、远离凡俗的写照,甚至动不动就将山上升为民族精神的象征,就有点让人不知所措了。

山作为自然也好,作为文脉载体也好,它们始终是我们心态的反映:吃不饱饭的时候,大山是我们粮库,那里有可吃果实、有野生的动物,当裹腹生存成了第一要义时,山是我们的衣食父母。

后来,大伙过上了温饱日子。有相当一部分人开始向山水找回自己迷失的性情,以获得一种与现实生活间离之后亲近自然的体验,并且很快成了时髦。这个时候,山是我们倾诉的对象;

在感受了山的过程中,我们又仿佛突然发现了事情的真相,回到原生态,回到大自然,回到真正与人心相吻合的状态,成了时下的审美口号和市场利器。此时,山又成为了我们的寄托。

还有另一部分人开始了新的探索。在中国西部交通日渐发达和户外装备相对普及的支撑下,我们开始学会了对年终白雪皑皑、人迹罕至的高原雪山的欣赏,比如对贡嘎山、梅里雪山,甚至对南迦巴瓦和珠峰的探寻。这种探寻反映了现代人对山之秘境的强烈追求和渴盼,其审美体验,已经超过从前并更加震颤人心。山于是成为了我们的追求。

有人说,小时候,人看山是山;到了中青年,看到山就不是山了;到了人生迟暮,人看到的山依然是山。呵呵,我想说:看山看水,其实一直是在,看我们自己。
连载:《南迦巴瓦》
《南迦巴瓦》01:身体在地狱、心灵…
《南迦巴瓦》02:前言
《南迦巴瓦》03:一条擦着雪山飞的…
《南迦巴瓦》04:粮草先行
《南迦巴瓦》05:临之林芝
《南迦巴瓦》06:初探雅鲁藏布江
《南迦巴瓦》07:最难看见的山峰
《南迦巴瓦》08:那些山。。。
《南迦巴瓦》09:不期而遇
《南迦巴瓦》10:派镇
《南迦巴瓦》11:日出吞白
《南迦巴瓦》12:清晨的雅鲁藏布江…
《南迦巴瓦》13:吞白村古茹寺
《南迦巴瓦》14:星空南迦巴瓦
《南迦巴瓦》15:凝望
《南迦巴瓦》16:一种生命叫色彩
《南迦巴瓦》17:“经典”的景区线路…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