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具特色的酒吧(上篇)

有一天,突发奇想,什么时候去南锣鼓巷酒吧挨个挨个的坐一坐,一个酒吧喝一瓶啤酒,看看,我们到底能“坐”几个酒吧!
哈哈哈。今天,你就先随我走走南锣鼓巷里形形色色的酒吧,看看有没有你喜欢的那个。
从南锣鼓巷的北面进来,有一个很容易错过的酒吧:“旅途中的家”。这条“回家的路”是一条只有约一米宽的小胡同,静静地守在熙来攘往的南锣鼓巷入口不远的一角,若不是不经意间抬头看到这一句暖人的话,你就会不留神错过了。

旅途中的家!一句温暖的话,游子的心忍不住会停下来进去看看,透过明亮的窗几,几朵艳艳的菊花、红红吉祥的剪纸一下子让你有不同于他处的感觉。记得第一次来,是一个深秋的日子,那暖暖的炉火,霎时间,寒意消失得无影无踪,你的心忍不住都暖了起来。
最喜欢厅中的这簇绿植,有了它们,屋子一下子生气盎然起来;它原来有个很可爱的小姑娘杨子,说话细声细语的,对每个客人都象家里人一样,而再去,已经换了主人,虽然,摆设都没变化,总是觉得少了些什么。。。。
我记得我特意写过这个小酒吧的:《旅途中的家》上,《旅途中的家》下,可以点击看看。

这个酒吧一直没有注意过她的名字,但一直是最吸引我的一家。青花的布帘、朴素的栏杆,简单得不能再简单,小得不能再小:就12平米大小,据说只有一张桌子,两个椅子,来这里需要提前预约的那种。

一直没有进去过,所以一直很神秘的在胡思乱想,特别是某天路过时,这位妹妹那个等待的背影。。。。
不行,一定,要创造机会、进去看看。

“沙漏咖啡”,准确地说是一家咖啡屋,喜欢它是因为有一个让你感觉到时光流逝的名字。打理店的是两位蒙古籍摄影师,阿鲁斯和乌拉。阿鲁斯从小在草原长大,马是他眼中高贵的象征,这个家伙一年中总有半年在中国大西北行走拍摄,目前正在筹办一个有关马文化的网站,并期望在夏天可以带着京城的爱马族到大草原上骑马放牧。

因为不喝咖啡的缘故,所以很少来这里,不过听说来沙漏咖啡,不可错过以几位店东命名的特饮:阿鲁斯咖啡、乌拉特调酒、Cakikao(曾在此工作的一位日本女孩的名字,也是由她调制的女孩饮品),以及摩卡(店里的小狸猫)。
如果,你非要进去喝上两口,我就蹲在门口看美女吧,各得其所,都不耽误。

看了这个店的招牌:“16毫米”,估计大家都知道他是一个以交流电影为主的电影主题酒吧,门口的招牌写着今天放得电影名字,你也可以自己带DVD去看,AV除外。

店里的灯光,总给人一些暧昧的感觉,虽然它表达的不一定是那种感觉。不过,我倒建议你白天来,这里的后院里有一个屋顶鱼缸,顶在你头上,透明的那种,白天来,你躺在沙发上可以看着蓝天里的小金鱼晃来晃去,发呆发傻N个时辰。

南锣鼓巷酒吧的确很多,但是最大最有名老外最多闲人最爱扎堆的,莫过于“过客”了。这是一家西式的休闲餐厅,徽式的窗雕,四合院古朴的大门;大树从院墙里自由地生长出来,茂盛的枝叶勾肩搭背似的垂在天井上方,小院里果实累累的瓜架下摆了几张桌椅,吱呀作响的木梯子,总让你觉得会有一位婷婷的美女向你走来。

他的老板“小辫儿”,据说在“背包客”中可是非常有名,没准现在的他正在骑自行车赴西藏的途中。多年前,也是这样一次旅行,小辫儿在路边看到一家小饭店,那种家一样的感觉使他产生了在北京开店的愿望。于是,就有了现在的“过客”,所以呢,酒吧的客人有相当一部分是全世界游到北京的“背包客”。

白天的“过客”很安静,老外很多,典型的那种闲得享受的生活,一杯咖啡、一本书,或者一个笔记本;一个人,涂鸦旅行到处走走停停,也一个人看书写信自己对话谈心。颇有些偷得浮生半日闲的味道,悠闲的让嫉妒。
不过,晚上的过客,确实另一番景象,温馨浪漫的烛光,精致的甜点,酽酽的红酒;左邻右舍的金发碧眼、蟀锅靓妹,贯穿古今,宜中宜外的氛围让你这颗流浪的心忍不住停下来歇歇脚, 哪怕即使是过客也好,暂且一杯别过也无憾了。
只是,过客--Passby,注定了很多的遗憾很多的凄美。
不过,谁叫咱们总是在路上,不是吗?
陪你走了这么一小会,新浪就通知已经超过篇幅了,呵呵。那就看《中》吧:即将闪亮登场的有“老五”、“喜鹊”、“红人坊”等等等。。。。。。。。
658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