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张敬伟微博
张敬伟微博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2,901,104
  • 关注人气:26,75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银行放贷“凶猛”,忘了“钱荒”苦痛

(2014-01-16 08:08:33)
标签:

杂谈


(作者为察哈尔学会研究员)
    银行年初贷款投放迅猛的惯例在今年得以延续。上证报记者自消息人士处获悉,至12日,四大行1月新增贷款投放已高达3200亿,高于去年同期。市场人士预计,今年1月全行业新增贷款过万亿问题不大。(1月15日《上海证券报》)
    去年年内两度“钱荒”,各大银行间不仅高息拆借,以缓解“钱荒”;而且嗷嗷待哺,向央行要流动性。首度“钱荒”,央行隐忍不发,让银行“钱荒”变成市场心慌,但最后还是适度救济,银行躲过了“钱荒”劫难。年末“钱荒”再来,央行即可注入流动性,银行间拆借高利率降了下来,“钱荒”再次缓解。
    刚刚过了“钱荒”,各大银行年初放贷额度就“凶猛”起来。四大国有商行1月份还未过半就放贷3200亿元,春节前银行业新增贷款过亿看来是已成定局。
    银行放贷加速,还是基于利润主导因素,所谓“早投放、早收益”的惯性思维所致。但“钱荒”刚过 ,银行如此放贷,给人们的感觉是好了伤疤忘了疼,而且过于利欲熏心。
    银行是吃息差获益的。这些年各大银行都赚的钵满瓢满,有专家调侃,小狗在银行都能赚钱。内中原因,在于利率市场化不健全,贷款贷款利息市场化刚刚启动,存款利率还是由国家管制。即便是存款利率跑不赢通胀,负利率导致的财富缩水也只能由广大储户消受。但对银行而言,存贷之间的息差总是存在的,可以稳赚不赔。在现行金融体制下,银行处于稳赚的趋势下,储户满足于保住本金的想象中。
    这不公平,但金融管制带来的市场稳定,让人们觉得中国金融市场还不错,起码不会出现美国金融市场被次贷危机拉入危机的险象。但从市场远景看,中国金融体制必须要和全球对接,管制下的安全不可持续,也不具备竞争力。尤其是银行业,温室里生存的轻易获利势必将变成温水里的青蛙,在市场复杂的竞争环境下,最终导致不自觉的慢性自杀。对广大储户而言,利率市场管制下的财产性保险,实际上是打了折扣的保全。
    利率市场化势在必行,银行破产立法也箭在弦上,存款保险制度也亟需跟进。从金融体制到市场趋势再到保全举措,中国银行也必须走出管制或者保护的围城,融入到全球化金融市场的竞争中去。事实上,中国银行,已经不是走出去的问题,而是到了在中国市场和国外银行生死搏弈的危险时刻。因为,狼早就来了。
    银行放贷“凶猛”,忘了“钱荒”苦痛,是银行业不知市场风险惯性生存方式的典型体现。据统计,到12日,四大行存款负增长5500亿,和无节制的放贷相比,可谓存不抵贷入不敷出。虽然说每年1月份“猛贷”是业内常态(2012年1月份全行业新增贷款投放就达到1.07万亿),但这样恐怕又会带来新一轮“钱荒”。
    值得一提的是,如此凶猛的银行贷款,投放处也颇耐思量。从以往的经验看,最需资金支持的民营和小微企业很难贷到款;刚需族购房贷款也颇为焦心;而最需信贷支持而又望贷兴叹的群体又是最安全的。相比之下,那些被豪掷出去的贷款,也许充满着变成呆账的极大风险。
    银行吃利差赚取高额利润,储户是银行真正的衣食父母。不仅衣食父母并非贷款主体,而且那些急需资金的实体经济(尤其是民营企业),也得不到充分的信贷支持,这样的银行已经变异。何况,还有一些银行资金被无序投放于高风险的虚拟经济上,银行业在逐利的同时则是创造着有损宏观经济的泡沫。这是中国银行的资本贪婪的另一重罪。
    银行破产条例和存款保险制度蓄势待发,利率市场化改革亟需推进,这倒逼银行业走出温室,迎接残酷的市场挑战。不适应市场,只能被市场淘汰。何况,还有28万亿的影子银行在抢逼围呢!
    “凶猛”放贷,是银行业的末世狂欢;“钱荒”苦痛,是市场的棒喝。(本文观点不代表署名机构立场)



刊于长江商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