砚之形韵(二十四) —— 坑仔岩三乳足圆池圆形端砚

标签:
三乳足圆池圆形端砚坑仔岩三乳足圆池端砚明初坑仔岩端砚圆池圆形端砚乳足端砚 |
分类: 文房雅玩 |
三足圆砚的砚式是非常古老的一种砚式,最早出现在汉代,至唐发展成多足的辟雍砚式。宋元之后的复古之风,使其逐步演化出笔者这方三乳足圆池圆形砚砚式。
这方三乳足圆池圆形端砚,直径15.3厘米,高2.6厘米。坑仔砚石质,这也是笔者收藏的老砚中能确定坑口的最早期的坑仔端砚了。
堂砚中心有一颗朱砂斑,如同美人痣一般。朱砂斑,多出现在上三坑或紫蓝系端砚里。许多记载端砚坑口的古籍中,认为朱砂斑往往是老坑的标志。记得当时打磨砚堂时,磨掉砚堂厚厚的包浆后,看到朱砂斑时亢奋不已,满心期待它是一方老坑。只是后来,通过各个指标的考察,断定它不是老坑而是坑仔,即便这样,也很兴奋。
清代吴兰《端溪砚史》有云:”朱砂斑以鲜研光彩不碍墨,当亦无害。(《砚坑志》)朱砂钉拒刃,四洞皆有,大西洞尤明润。”以上四洞亦名端砚老坑,清代内分四洞,曰大西洞、小西洞、正洞、东洞,其品攸别,故分著之。清代陈介亭《端石拟》有描述“朱砂斑”:”
按照“一鉴斋”的标准,但凡收到的砚,无论它的坑口、造型还是包浆有多好,都要经历砚堂的打磨再生,必须通过试研墨来最终评判砚的优劣。研的材质决定砚的好坏,研墨的下发效果反映了砚的材质的优劣,因此,一方好砚最重要的指标就是其下发墨的优秀,其他诸事即是锦上添花而已。牢记北宋苏轼精辟论断:“砚之美,止于滑而发墨,其他皆余事也。”
综合来说,这方砚下墨极好,发墨当仅次于水麻与中等以上的老坑。早期的老坑、坑仔不好寻到(因为麻子在清中期才出现,所以谈论这方早期坑仔时不可提“上三坑”的概念),故能得到这方坑仔老砚很难得,再加之其砚形古雅简洁,笔者甚是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