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自贸区率先利率市场化完全开放,人们又在热议银行要怎么怎么滴日子难过,而各行业楚翘都纷纷要开银行赚大钱,股价闻声一片涨停也是好不热闹。其实,美国1980年代和2007年的金融危机真正的主角不是商业银行。两次危机的核心都是住房抵押贷款,1980年代危机来自于初级住房抵押贷款,2007年的危机在次级住房抵押贷款,所以大量倒闭破产的是做初级房贷的储贷协会(相当于现在和将来很多企业如火如荼开出来的东东)和做次级房贷的投资银行。储贷协会还是小额贷款公司,遭致破产倒闭危机都是缘于贷款组合结构存在致命的问题,贷款集中于单一行业和地区,而存款来源更多的是游资。包括当时排名第33位的波士顿新英格兰,遭致破产危机前是波士顿地区最积极的房产贷款者,30%以上的贷款都放在商业地产上。与美国1930年代金融危机相匹配的时段,则在中国1990年代早已经历过,国企全面破产重组、职工全面下岗,2003-2005年中国银行业全面技术性破产。所以过去几年中国的银行高成长,不是繁荣的结束,而是经营最稳定、时间周期最长的阶段的初期。
美国于1980年代爆发的金融危机的真正主角是美国储贷协会,在美国最初为一带有慈善性质的封闭性团体,所以全称是“扶助储贷协会”,相当于早期中国民间的“入会”和现在的集资、高利贷及未来企业、个人争相开出来的“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其功能在于集中会员的小额存款,然后对会员发放住房贷款,就像农产品的自产自销。1930-1960年代业务被限定为只能从事住房抵押贷款,资产结构很单一化。后因市场利率上升和资产结构不合理,储贷协会运营就开始发生困难,70年代末以后,全部资产收益率低于资金成本,国会立法放宽储贷协会吸收存款上限,才有缓解。1986年,规定存款利率上限的Q条例取消,这一切刺激了储贷协会的迅速扩张,大肆进行投机经营。到1985年一1986年,由于油价下跌引致西南部经济普遍衰退,储贷协会的投资无法回收,积压了大量资产以致纷纷破产,进而直接导致为其存款提供保险的联邦储贷保险公司的保险墓金于1987年耗尽。
也就是说,不用多长时间,中国现在这些纷纷开出来的“银行”就像2000年的互联网企业,就会大片死去。一些原本称为优秀的企业,可能将会因进军“银行”而在此第一波浪潮中被吞噬或没落,就像当年的上海梅林、综艺股份进军网络,曾经也都算是绩优股,经营进入瓶颈,所以都想试图通过进入新的行业转型,可转型成功者必定寥寥无几,有个一、二、三家,都不会有第四家。任何新兴行业都一样,要经历一片萧瑟之后,才会有几家脱颖而出壮大,而这几家一定不会是曾经知名的,互联网企业盈利最大的不是最早出名的新浪、搜狐、网易,而是百度、腾讯和阿里巴巴。
中国小额贷款公司短暂而冒险的第一波浪潮,却正是商业银行在最稳定、周期最长的第二波浪潮时期。美国1986年前后大片死去的储贷协会,并不阻碍后来商业银行的繁荣,除了1990年前后某些银行出现短暂的调整,美国商业银行的股价从1980年初期到2007年,都是运行在一个大上升周期中,尤其是1990年后更是快速上涨的十年。
银行的核心竞争力是风险控制,风险控制最重要的是贷款组合管理与贷款质量。这些以为只要能筹集到资金就可开银行的小额贷款公司根本不知道,它们并不具备从事高风险投资的经营能力,缺乏风险管理所需的硬件和软件设施,而且内部管理混乱,信息系统落后等原因,早已为今后的轰然倒塌埋下了导火索。为了与商业银行竞争客源,它们会不惜“零首付”、“零文件”“零抵押”等低门槛,这些都是加速死亡的办法。银行的护城河就是历史,因为信誉需要久远的历史来建立,小额贷款公司的存款来源大多是需要寻找更高收益的社会游资,一般老百姓稳固的工资或生活需要的存款不会放心放进这种刚刚成立公司的,70年代美国共同基金的大量发展储源大幅减少,储贷协会就濒临危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