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力拓间谍迷案

标签:
经济学人力拓间谍胡士泰财经 |
分类: 中英翻译 |
中国与力拓间谍迷案
在中国控告力拓间谍案的背后,还隐藏着什么秘密?
《经济学人》/文
刘思坤/译
http://media.economist.com/images/na/2009w33/Tinto.jpg
每年世界上最大的钢铁制造商和最大的铁矿石供应商总会为铁矿石价格定一个基准。磋商会议几十年下来,仅仅只有几次因局外人利益受损而产生的抱怨。近几年人们开始愈发关注世界上最大的海上运输铁矿贸易商——必和必拓、力拓和淡水河谷——和钢铁制造商之间的谈判,这是因为中国不断喷发的市场需求促使铁矿石价格飙升。但今年出乎人们意料的阴谋诡计让人措手不及。
上个月,四名力拓员工(包括一名澳大利亚人,两名钢铁公司的中国籍雇员)在中国被捕,随即,中国在8月8日(周六)控告力拓——澳英合资的产矿巨头——在过去6年间对铁矿石漫天要价,总计达到了7000亿人民币(约1025亿美元)。
事件戏剧性的发展使得供应商与中国钢铁制造企业间本应4月就结束的谈判陷入僵局,这毫不令人奇怪。中国政府不断地给国外供应商制造压力,并对铁矿石价格的形成机制表示越来越强烈的不满。传统上,这一定价机制为:铁矿石供应商(比如力拓)和钢铁生产商(比如中国的宝钢)之间协议一个价格,这个价格只有在其他生产商和国外钢铁制造商同意之后才能生效。
今年,为应对世界经济的低迷,中方开始力促铁矿石大幅降价。尽管日本和韩国的钢铁制造商接受了比去年下调33%的价格,中方依然要求更大的折扣。但是随着谈判进行,对合同价格起决定作用的现货价格(Spot Prices)开始上涨。许多中国钢铁制造商四处寻求在开放市场中的供应商,来满足不断膨胀的市场需求。随着分歧的声音不断出现,中国的谈判地位开始动摇。
7月初,随着力拓中国区铁矿石销售代表胡士泰和他的同事被捕,中方的愤怒进入高潮。他们被中方指控盗窃国家机密。尽管准确的控告罪名并不清晰,但中方怀疑力拓员工刺探中国钢铁产业以获取中方谈判的底线。在逮捕过程中查获的电脑使得中方相信已经找到力拓罪行的证据。力拓对所有的控告都予以否认,但对逮捕事件发生后的其他方面保持沉默。
让我们对最新的指控进行分析。可能在政府的准许下,他们设置了保护国家机密的监视体系。但是这一控告显得荒唐。让力拓吐出过去六年来铁矿石价格中多要的1000亿美元显得不合常理,因为从6年前到2008年期间,整个公司的全球收入仅为1620亿美元,其中少于1/3的收入(约500亿美元——译者注),是来自铁矿石。
或许,这一切迹象表明,这个国家在试图改变整个定价体系(尽管该系统看起来不怎么合理)的时候,已经力不从心。既然已经没有参与谈判的义务,那么抱怨也就显得奇怪了——因为产矿者和钢铁制造商之间早已对价格形成默契,这一定价体系也就不再起作用了。必和必拓根据现货价格提供季度定价系统,力拓说也要紧随其后。中国也被赋予了从现货市场上大宗交易的权利。
中国对力拓的指控可能含有其他目的。人们认为中国决策层对矿石巨头退出与中国铝业的合资而心生愤怒。中国铝业作为国有控股制铝企业,原计划投资195亿美元,将其在力拓的持股比例从9%上升为18%。力拓却通过增股的方式,用现金偿还巨额债务,同时公布与必和必拓组成铁矿石联盟(必和必拓曾经试图这样做,但失败了,2008年力拓反过来找必和必拓,后者欣然接受)。中国铝业动用原始股入股,指望着阻挠两家公司合并,是因为中国害怕把太多的铁矿石定价权集中在一家公司手里。中国担心新的交易会造成相似的后果。
或许中国强硬对待澳大利亚还有其他原因。中方购买澳大利亚资产的意图难以实现,而澳大利亚既是力拓两家分公司的所在地,又是矿业资源的主产区。澳大利亚人对中方攫取战略资源的行为有些紧张,政策制定者也开始显得不太友好(有传闻说正是澳大利亚官方意图阻挠中国铝业的收购)。澳大利亚的老板们也发话了:中国同样不欢迎外国对本国企业的收购。但是最近的控告事件表明,它没有让国家在海外投资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海外投资者在跟中国人做生意的时候,显然需要更加小心。
本人翻译此文仅处于传播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人赞同本文观点——译者注
原文地址:
http://www.economist.com/businessfinance/displaystory.cfm?story_id=14205057&fsrc=r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