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现存的李瑞清题刻

标签:
李瑞清碑刻经古舍碑帖书画两江师范学堂金陵大学堂 |
分类: 考古 |
南京现存的李瑞清题刻
作者:程远斋主
一、前言
http://s11/mw690/001ayXOOgy6ErJfVrfA7a&690
李瑞清的书法成就,举世公认,被誉为“中国高等书法教育的第一面旗帜”。
他开创了“金石书派”,门下代表人物有胡小石、李健、吕凤子、张大千等诸多大家。
其书法存世量颇丰,不过,说起他在南京留下的题刻,据笔者所知,如今仅存四处。
一是清凉山私人墓碑;二是“两江师范学堂”校名刻石;三是“金陵大学堂”校名刻石;四是“经古舍碑帖书画”店招刻石。
其中,众所周知的“两江师范学堂”和“金陵大学堂”校名刻石,虽多见于著录,但均是一笔带过,语焉不详,本文作出详细说明。
本文重点介绍的是不为人所熟知的第三处——“经古舍碑帖书画”店招刻石。
二、清凉山残碑
http://s6/mw690/001ayXOOty6F8KIeUOV45&690
(上图转自@中国城市记忆-高山流水之父)
这是笔者所见南京现存的李瑞清题刻中年代最早的一件,现存南京市鼓楼区华侨路街道清凉山社区清凉山83号清凉山公园扫叶楼院中。
残碑正面尚可辨认“家窈雲之”、“卒扵光緒二十”、“臨川李瑞清題”等字,背面无字,碑体十分厚实。
从碑上残存文字判断,当为清末私人墓碑残件,该残碑原址不明,可能即位于清凉山某处。
由于该碑关于墓主的信息缺失较多,究竟是谁的墓碑,一时难以判断,留待日后进一步破解。
(该碑已破解,详见笔者后文《南京名人墓——饶运仪墓》)
三、“两江师范学堂”校名刻石(以下简称“两江碑”)、“金陵大学堂”校名刻石(以下简称“金大碑”)
这两通刻石,于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期间(2007年4月-2011年12月)被登记,现存南京大学鼓楼校区北园东南侧,南京大学校史博物馆前,二源壁碑亭中。
两碑分别陈列在碑亭的南北两面,南面为两江碑,北面为金大碑,现各有缺损,且均无名款及年款。
对于无款的字或题刻,后世在鉴定作者和年代时,是有一定困难的。
笔者所见已发表的相关文章中,一致认定为李瑞清题写,但均未标注资料出处。
现在看来,这是李瑞清的字体无疑,姑且从众,不过仍需保留这个疑问有待今后探讨。
1、两江碑
两江碑,为一整条长方形青石制成,长3.35米,宽0.70米、厚0.20米。
碑的正面,自右向左分别刻有“兩”、“江”、“師”、“範”、“學”、“堂”六个魏碑大字,无款。
该碑现断为三截,断口分别位于“师”字、“学”字处,除“师”字缺损较严重外,其余部分保存尚可。
笔者尚未见过两江碑原貌旧照,无从对照。
由于该碑无款,需对其绝对年代作出推测。
首先需要明确一点,题名时间应在学堂成立之后。
据《时报》光绪三十一年十二月十二日要件,三江师范学堂易名两江师范学堂。
因此,该碑的年代上限应定在1906年1月6日以后;1911年受辛亥革命影响,学堂停办,是为年代下限。
另据《李瑞清年谱》,(1906年)春,(李瑞清)出任两江师范学堂监督。
光绪三十二年正月初一,即公元1906年1月25日,推测书碑时间大致在此日期前后。
2、金大碑
从旧照来看,该校额原来一共由七块汉白玉石组合而成,整体呈长方形。
两端的两块较小的长方形石块,可能分刻年款和名款,今已不见。
现存中间五块较大的方形石块,分别刻有“金”、“陵”、“大”、“學”、“堂”五个正书大字,保存基本完整。
令人遗憾的是,如今该碑被左右颠倒展示,这倒也从一个侧面体现出了时代变迁。
据《金陵大学史》,“1910年,宏育书院并入汇文书院,成立金陵大学堂(1915年随京师大学校改名为金陵大学校),著名书法家、两江师范学堂监督李瑞清题写校名”(未注明资料来源)。
1910年2月,金陵大学堂建校,而拍摄于1910年的金陵大学堂校门照片上已有该校额,故推测该碑可能制作于建校伊始。
按“三普”发表的资料,金大碑的“长、宽、厚度与《两江师范学堂》碑相同”,笔者对此提出质疑。
上文已介绍,两江碑为一通整碑,而金大碑并非一块整碑,而是由数块组成,两块形制不同的碑,尺寸可能惊人的相同吗?
虽不曾亲自测量过这两通碑,但依照碑亭上的砖缝对比来看,现存的两江碑要比缺失两端的金大碑略长一些,宽度则基本相同。
http://s1/mw690/001ayXOOgy6ErJfEVLa20&690
四、“经古舍碑帖书画”店招刻石
1、“经古舍碑帖书画”碑(以下简称“经古碑”)
2012年的夏天,一次偶然的机会,笔者听老高谈起了他历经五年时间,方才收藏到手的这通经古碑。
前段时间,和版里的几位老师又聊起该碑,因此,这里着重介绍一下该碑。
经古碑为一整块青石质作,现损坏严重,数据不详,依据拓片(见后文)原拓的尺寸,长162cm,宽46cm,这应该极接近原碑的尺寸。
原碑的正面中部刻有“経古舎碑帖書畵”六个魏碑大字,两侧刻有“能鑒别金石,装褾尤精良,善搨碑誌,能作蟬翼、烏金諸法”,落款“玉梅花盫道士清”,下钤两方印章,亦无年款。
http://s1/mw690/001ayXOOgy6ErJfESROb0&690
(上图转自@中国城市记忆-高山流水之父)
经古碑不见于早年著录中,2010年再版的《秦淮古今大观》一书中有描述。
该书作者是在秦状元府中见到的该碑(那时该碑已是老高的藏品了),书中将该碑评价为“这是迄今发现的李瑞清写的第一块店招”。
令人痛心的是,后来该碑在搬迁过程中,不慎损坏,现状惨不忍睹。
笔者至今尚无缘一睹该碑真容,当时听@中国城市记忆-高山流水之父,如是说,只能顿足捶胸。
2013年夏,@中国城市记忆-高山流水之父,将连同该碑在内的部分藏品,捐赠给了西善桥历史文化博物馆。
不知正在开展的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期间(2012年10月-2016年12月),经古碑会被登记在册吗?
http://s13/mw690/001ayXOOgy6ErJjI0j28c&690
(上图转自@raimbow007)
2、经古碑拓片
稍感欣慰的是,原碑虽然残了,但该碑的拓片还是保存完整的。
经古碑拓片,现藏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傅斯年图书馆,拓片编目号:25452。
拓裱尺寸,长165.5cm,宽69cm。
经古舍(《中国近代文物事业简史》一书中误作“经古斋”),《南京文化志·文化市场编·文物古玩市场》有载。
这是一家开创于清末的私营古玩商店,原位于南京夫子庙道署街(今瞻园路),未见具体门牌。
据《中研院史语所藏宝应射阳孔子见老子画像拓本记略》记载,馆藏的这幅“汉宝应射阳故城孔子画像”,标签旁有朱印“首都经古舍”,右上角有另一朱印“京内政部斜对面卅五号”,显然该拓片为经古舍出售给史语所。
国民政府内政部旧址,即瞻园,今位于南京市瞻园路128号,这就让我们对经古舍的地址有了明确的参照。
国民政府内政部旧址,即瞻园,今位于南京市瞻园路128号,这就让我们对经古舍的地址有了明确的参照。
店主名叫张熙园(其子是泮池书店业主张舜铭),主要经营碑帖字画,和于右任、傅斯年、朱希祖等当时的社会名流多有往来。
按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网站介绍,1948年冬,该所在所长傅斯年的主持下迁台。
则该拓片应是在那个时期随之迁台,那么其年代下限无疑是在解放前。
另据《内政公报·礼俗》备案,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四月,张氏父子因“谓山窑石额”一案闹得沸沸扬扬,虽然最终被宣判无罪,但声誉必然倍受影响。
从常理推测,官司以后,相关学者及单位或多或少会和经古舍投鼠忌器,互相龃龉。
故推测该拓片很可能是抗战前的所拓,拓法即碑中介绍的乌金拓,拓碑者应是店主张熙园本尊,并为史语所一直珍藏至今,显然不会是冲着张老板,而是冲着清道人。
http://s12/mw690/001ayXOOgy6ErJgaANt5b&690
(上图转自“典藏臺灣”,笔者略作修正)
之前,我们讨论的焦点在于,该碑上的文字,是清道人亲笔,还是集字,笔者认为是亲笔。
据《清史稿·卷四百八十六·列传二百七十三·文苑三》本传,李瑞清晚年“自是为道士装,隐沪上,匿姓名,自署曰清道人,鬻书画以自活”。
《近现代金石书画家润例》收录《民国日报》1916年1月21日刊登的《玉梅花盦清道人鬻书直例》,这实际上就是清道人的卖字广告。
故推测该碑的年代可能在此前后。
如果此碑就是按题字原尺幅制作的话,大概划到6平尺了,按每字一金推算可知,当年张老板求得此幅字至少得花费29枚袁大头作为润笔。
http://s6/mw690/001ayXOOgy6ErJfEWfr75&690
五、结语
由于现存的两江碑和金大碑均无款,更显得带有李瑞清款的另两件残碑难能可贵、保存不易。
如今,登录傅斯年图书馆网站,已然无法检索到经古碑的拓片,可能是管理方觉得将其列入辽金元资料库不妥的缘故吧。
幸运的是,在中央研究院数位文化中心的“典藏臺灣”网站上,还能找到该拓片的缩略图,并注明:
“授權聯絡窗口
2011年,分藏两岸的《剩山图》与《无用师卷》,在时隔多年之后,终于成功举办了《富春山居图》合璧展。
但是,如此伟大的作品难道只有一回吗?
大胆设想一下,目前分藏于两岸的经古碑、经古碑拓片,乃至不知是否存世该幅字的原迹,是否有朝一日也能合璧呢?
PS:
2013年12月12日,笔者来到西善桥文化中心,终于见到了闻名已久的经古碑。
落款下的名章,第一方已不存;第二方尚存“玉梅”二字,足以推测该方印文即“玉梅花庵”。
http://s6/mw690/001ayXOOty6F8KIeXKB45&690
End.
前一篇:挤公交
后一篇:南京寻访(2013.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