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慎由戎
慎由戎
博客十周年地图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39积分
  • 博客访问:12,362
  • 关注人气:103
  • 获赠金笔:13
  • 赠出金笔:4
  • 荣誉徽章:元老博主兑换图片博主服务兑换私密博文兑换金笔
正文 字体大小:

孙立人重竖八莫威远营碑

(2018-09-10 09:11:26)
标签:

历史

刘綎

孙立人

明缅战争

中国远征军

分类: 随笔
孙立人重竖八莫威远营碑

1.

    民国十八年(1929)冬某夜,在缅甸八莫新甸大盈江东岸,有一缅人途经瑞亨山顶,发现一条大白蛇昂首立于前方,不禁大惊失色,想要逃跑的时候这条白蛇却倏忽间消失了。缅人认为此地必有财宝,密约亲朋前来挖掘,深挖约二尺,挖到一方大石,众缅人大喜,合力将大石翻开,却没发现什么财宝,只见巨石底面似有汉字,不由大失所望,回去时将这一发现告知了在当地经商二十余年的华侨李发昌。

 

    李发昌立即前去察看,用水将石上泥土清洗干净,发现这是一个石碑,应即是湮没已久的“刘綎威远营誓众碑”,便回返八莫告知这一发现,其他华侨纷纷前来参观,发现此碑的消息轰传远近。

 

    同年,为了应对中缅边界北段之“未定界”问题,中国国民政府内政部和外交部特派尹明德为滇缅界务调查专员,负责勘查中缅边界北段之“未定界”,以供国民政府划界时参考。尹明德在腾冲时,听闻“刘綎威远营誓众碑”出土的消息,特意到八莫寻访。

 

    这时候此碑已经由瑞亨山旁缅甸寺庙的僧侣以牛车运至庙内安置,尹明德在庙内看到此碑长九尺余,宽五尺,厚八寸,已经断为三块。石碑虽久埋于土中,但字迹依旧清楚,中刻“威远营”三大字,苍劲浑厚;左右小字各三行,第一行为:“大明征西军刘筑坛誓众于此。”第二三行为:“誓曰,六慰拓开,三宣恢复,诸夷格心,永远贡赋,洗甲金沙,藏刀鬼窟,不纵不擒,南人自服。”其左第四五行为:“受誓,孟养宣慰司、木邦宣慰司、孟密安抚司、陇川宣抚司。” 第六行为:“万历十二年二月十一日立,刻石。”

 

   尹明德考察后认为:“此碑不仅为南中瑰宝,且于界务极有关系。”除拍照一张外,还用所携纸墨拓印了六帖拓片,使碑文与相片传于海内外;又担心此碑“久置缅域中,恐终不能垂久”,发动华侨在其故址建汉寺、筑碑亭、起照壁,“保兹汉物,以见汉家军之勋名,永耀华侨之热力”;后纪其事于《云南北界勘察记》,且刊拓本影片于《南片羽》中。

 

2.

明朝嘉靖年间,缅甸莽应龙(勃印囊)崛起,在近四年的时间里,他把莽瑞体(德彬瑞梯)遇刺死后分崩离析的东吁王国又重新统一起来。

 

在攻占阿瓦王国后,莽应龙继续北扩,不断侵凌明朝云南西部边地土司,吞并孟密、招致蛮莫(八莫),诱木邦之罕拔、囚孟养之思个,称雄一方明朝藩篱一撤再撤,但明廷却未采取有效反击措施,仍以“安静处之”。

 

后莽应龙在出征阿拉干的途中病死于丹兑,莽应里(南达勃因)继位,他受到陇川叛逆岳凤和耿马土司罕虔等人的极力怂恿,在父亲北扩的基础上,发兵十余万分道大举入侵,窥腾冲、永昌诸郡,云南全省震动。

 

由于缅甸大举入侵已严重危及云南西南边疆的安全,明廷也开始调整以前的治边政策,采取积极策略进行反击,命刘綎、邓子龙各提兵五千赴剿,并调诸土军应援。

 

邓子龙先出姚关,经姚关、攀枝花、三尖山三场战役,三战三捷,彻底消灭了附缅土司耿马罕虔父子,“声震诸夷”。

 

邓子龙出兵获胜后,刘綎旋即出腾越以送岳凤妻子还陇川为名,分兵趋沙木笼山,据其险,而自己率兵驰入陇川。岳凤见已被包围,只好率众在陇川郊外迎降。

 

刘綎率兵到腊底时,擒获陇川间谋,得知驻扎在陇川的缅将散夺已知明军动静,架象而逃,只留数十人驻扎陇川。刘綎亲自督战四面围攻陇川,岳凤为内应,缅甸三十六名头目皆被擒获,“夺获缅书、缅碗、缅银、缅伞、缅袱、蟒牙、衣甲、刀枪、鞍马等物甚众。”这之后,岳凤告知刘綎,缅将散夺与遮改等在猛脸(孟连)重新集结兵力,欲再度入寇。刘綎率军两昼夜急行军四百余里,直入莽壁,缅军大惊,欲溃围而逃但已经来不及了。刘綎挑战,“斩首虏八十五级,生得散夺等六百三十二人,夺获象马十六头,缅衣诸什物亡算。”

 

蛮莫土司思顺得知岳凤投降,随即通报缅兵,欲邀约各土司会兵入寇陇川。刘綎携岳凤父子,乘胜出击,分兵三路进讨,出其不意攻打蛮莫,思顺兵败,“奉牙象三头、古喇锦二纯、琥珀二函”乞降。

 

攻降蛮莫以后,刘綎进兵孟养,孟养土司思义归降。孟密土司思混此时改名思忠,率属下思化、思恨、丙测等上缴缅伪印请降。木邦土司罕凤见状,逮捕缅将喇诹慢等,杀缅兵千余,也来请降。

 

其后,刘綎率兵出陇川、孟密,直抵缅甸阿瓦。阿瓦王莽灼(德多明绍)为莽应龙之弟,与莽应里不和,早已有意反叛,曾致书他的兄弟卑谬王、清迈王试探他们的态度。此刻刘綎兵临城下遣人招抚,干脆投向了明朝。

 

    万历十二年(1584),刘綎自阿瓦回兵驻扎蛮莫,“勒兵金沙江,筑将台于王骥故址”,并继续“招抚诸夷”。二月十一日,刘綎在蛮莫军营威远营与诸土司盟誓,并刻石碑立于大金沙江岸,此即上述“刘綎威远营誓众碑”的由来。刘綎《平麓川露布》记载:“甲申年二月十一日,纠合诸夷,歃血威远营。”时间与碑文相符合,且据碑文才知歃血诸土司是指孟养、木邦、孟密、陇川。

 

刘綎与诸土司盟誓后,丝毫没有因为暂时的平静而有所懈怠,他认识到“疆宇虽已廓清,莽酋犹然肆大,若不亟加剿灭,终为祸根蔓延”。为了对付缅甸象阵,他用自己的俸薪“收买战象三只,冲演兵马”,意图与诸土司合兵,进而直捣东吁王国都城汉达瓦底,荡灭莽应里,然后设置郡县,改土归流,筑关开屯,使西南边地久安。许镃《赠云抚凤坪刘公西征缅甸序》:“一战而取罕虔,再战而获岳凤,三战而诛莽应礼,四战而缅甸之老营尽退兵矣。”此期望之辞,然而刘綎尚未及三战、四战,便因为御下无方而革职。

 

十四年后,莽应里因为人刻薄又过分好战,统治陷入危机,卑谬、东吁、清迈等诸侯王纷纷反叛,东吁王与阿拉干的联军包围了都城汉达瓦底,并最终将其付之一炬。

 

莽应里的另一个弟弟良渊王雍罕(明耶仰达梅)在阿瓦立国,他内心中有复国之幻梦,开始着手对云南西部边地土司地区进行征伐,因为他认为:“待征服整个东掸及北掸地区后”,阿瓦将“成为力量强大的国家”,下缅甸地区就会“犹如笼中之鸟,有翼也难飞了。”

 

万历二十八年(1600)十月,云南税监杨荣奏请开采宝井,但孟密等产宝石的地方早前又被莽应里攻占,此时依旧为雍罕控制,而且因为连年兵乱,采买也不容易。杨荣却不顾及这些情况,不仅让各州县搜刮百姓,还派吴显忠前往阿瓦开宝井,为了换取宝石不惜对诸边地土司制造事端,从而为雍罕夺取云南边地地区制造了机会。

 

蛮莫土司思正不听杨荣号令,且常常攻劫往来商旅,因此威胁到宝石采办,于是杨荣勾结雍罕欲杀思正。万历三十年(1602)二月,雍罕亲率战象四百、骑兵五千、士卒五万攻打蛮莫,声言“开采(宝井)汉使令我杀思正以通蛮莫道路,吾为天朝除害!”因木邦与思正有嫌隙,也发兵助之。

 

思正得知雍罕前来征讨,便修筑城防工事准备迎战,但后来见兵马众多,自思无力抵抗,便弃城内奔腾越。阿瓦和木邦兵尾随而来,历三宣,越诸关,直抵南甸宣抚司黄连关,距腾越三十里,腾冲城大为震动,金腾兵备副使漆文昌、参将孔宪卿担心缅兵攻破腾冲城,决议杀思正,以止兵端。于是派把总郑有庸等三人引思正入永昌,在渡龙川江的时候,郑有庸趁思正登象的机会,用标枪将之刺杀,然后割取首级,将尸身送给了阿瓦。

 

缅甸史诗《明耶岱巴埃钦》对此写道:“八莫土司,背叛抗上。奔向中国,远方逃亡。击响战鼓,紧追不放。喧嚣往讨,望勿窝藏。无由留此,不能鲁莽。国事难宁,无利遭殃。乌底勃瓦(中国皇帝),反复思量。来人虽死,将尸送上。大王陛下,重返国邦。”

 

三年后,蛮哈守备李天常前往蛮哈任职,行至橄榄坡驿时,听到“有鸟常彻夜鸣,甚悲”,李天常感到奇怪,便询问当地夷人,夷人告诉他:“自思正死后,即有此鸟,为思正魂魄”,并向李天常叙述思正冤死状,李天常受到感染,向天祷告,“若果思正,当为尔复仇复地”,鸟遂不鸣。由此故事可以看出当地人对思正内附却被杀的愤慨和悲痛。

 

邓子龙在出兵姚关前曾说过:“堂堂中国,不能为内奔者作张主,何以威远?”杀思正退缅兵的做法,致使明朝的权威在云南西部边地土司心中一落千丈,认为“内附不保首领、土地,而附缅得安全”。

 

是故,自思正死、蛮莫失,孟养、木邦亦相继轻易失陷。良渊王雍罕在夺得木邦后病逝于返回阿瓦的途中,其子阿那毕隆继位,他遵循父王遗命,“恢复汝祖白象之主(莽应龙)之全部疆域”,挥军南下不再对北方用兵,滇缅边境平静了下来。

 

而这一块刘綎威远营誓众碑也随着蛮莫并入缅甸而湮没于历史的长河之中。


3.

民国三十三年(1944)十月,缅北雨季终止,中国驻印军开始第二期攻势作战,孙立人将军率新一军在进攻八莫的途中,攻克庙堤时,发现此碑再遭劫难,被埋在庙堤太平江对岸的一个土岗上。参谋长史说与政治部副主任孙克刚领一排工兵费了一天时间,把它挖掘出来,重新竖立,并建亭纪念,以彰汉族威严。

 

因为此年也是甲申年,黄绰卿代孙立人将军撰写碑记,有“立人何幸,步武前贤,远征于此,亦逢甲申之年”句,成为抗战中的一段佳话

 

    时有军官萧一苇,曾题诗云:

    汉将何于此筑坛,我来征战一盘桓。

    空山苔藓碑堪读,旧日风云鬼欲寒。

    诸葛纵擒宁是策,伏波功业未应完。

    伊江春水旌旗色,跃马时还缓辔看。

 

卢伟林先生在《缅甸散记》中评论道:(此碑)这次战争中幸未被损坏,算是我们民族祖先的英灵庇佑吧……我远征军入缅,驱除敌寇,解放缅甸,也是站在人类道义的立场上,对盟友及缅甸民众的援助,功成返国,正义堂皇。远征军与明代威远营的战绩,古今辉映,堪足以彪炳史乘了。

阅读(6220) 收藏(0)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