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中国民间评论员
中国民间评论员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661,626
  • 关注人气:41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互联网时代,哪些作品会成为传世之作?

(2015-10-26 17:04:26)
标签:

杂谈

分类: 感悟生活

 

互联网时代,哪些作品会成为传世之作? 

联网时代,哪些作品会成为传世之作?

文∣解筱文

01

我有一个朋友,长我几岁,他铄古切今,出口成章,写一手好文章。我望尘莫及。

他每每与我谈论古今,说很少有他能看上眼的文章。古人很多文采飞扬的辞章,大都被他批个不像样,并且还蛮有道理。

看到时下网络上被追捧的今人文章,他更是嗤之以鼻,但又无可奈何。我告诉他,你要觉着自己不凡,可以从传统媒体进入自媒体,搞几把看看。

然后,他琢磨了好久,开了公众微信号,把在传统媒体发表的一些旧作转了过来,也开始持续写起自己的原创文章。文章确是高水平,论思想水准,行文布局,不输一流作家,颇有大家气象。

从小圈子开始,文章慢慢传播起来。有一天,他精心写了一篇散文,说这篇文章自认不错,保守估计,阅读量应该能上万吧。我说,不容易啊,感觉不会有那么大量。

于是,文章本身传播之外,他还借助朋友力量,甚至找名人好友推动起来,看看到底能不能过万。

最后的结局当然很悲催,两个星期过去,浏览量才过千。

分析原因,他想搞的是传世文章,而不是时下热点文章,当然鲜有人问津。况且就一草根屌丝,也不是名流,也没有团队,也不炒作,再怎么不凡,自然如流星中的流星一般,无声无息掠过夜空,轻到几乎无人知晓。

空悲叹,多少古人也如此。

02

沿着这件事,我接着想。如果这位朋友是名人,有超凡的力作,强大的传播运作,那么他的文章必定走红,10W 的可能性就很大。持续创作,继续传播,海内皆知……

那么,这样以来,他想搞传世之作的愿望是否可以实现?依我看,是可以稍稍接近,而实际上基本没有可能。

不要说令我比较欣赏的六神磊磊,就是韩寒,甚至莫言的作品,在互联网时代,都可能不会传世下去?

人类社会其实是一个无限细节化的发展过程。东方文化侧重于系统、整体认知宇宙万物,而西方文化源于科目学的兴起,则更加细节化、碎片化发展,从而推动现代社会极速前行。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这种碎片化和细节化的结果,已经达到惊人的地步。我们每天所能获取的信息量,胜过古人一年的量。

有相当一部分学者毫不夸张地认为,人类社会的时代划分,不应该以类似石器时代、青铜器、铁器时代、机器大生产、蒸汽机时代、电气化时代、自动化时代、信息化时代,这样的传统划分法,而应该是互联网时代和前互联网时代之分。

知识、文化、思想这些东西,被煞有介事的无限细分衍生,无限碎片撕裂,并且充气填充,完全巨大包裹了这个时代。

更为有意思的是,这些庞杂繁殖、裂变的东西,隔夜都可能是“剩饭”和“垃圾”。多少人还能有空再去翻翻过去的文章,曾经发的微博、微信等。

在这个时代,按说更利于传承优秀文化。但是,不要说优秀作品,一些历史都被搞得健忘了。更何况后互联网时代,或者比互联网更不得了的下一个时代,你敢想象有什么作品能传世?

03

我这样说,或许有些危言损听。有人可能会问,那依你之见,互联网时代就不会有传世作品?

 我以为,互联网时代本身不会诞生传世作品,作为这个与日俱新的时代,它一定会以巨量淹没、杂乱分解的方式阻隔大量前世作品再世,相反也会将一些真正伟大的传世作品以无限置顶的方式,传承下去。

因为,当人类的发展无法避免的要陷入无限具象化、细节化的境界,面对通往未来的未来,这条毁灭再重生的路上,重新反思和审视自我,回归人间正道时,能传世的作品,必定是《易》、《道德经》等这样的本源之作。

中国古典长篇小说四大名著,很可能以后难以畅销不下去。或许有一天,当中国几千万光棍讨不到老婆时,一篇题为《深度揭秘:105个男人和3个女人是怎样生活的?》的文章走红网络,从而掀起彼时青年人读《水浒传》的热潮。

看一些人,网上批评中国古人,说科举考试怎么就读那些仅有的书籍,怎么不懂的发展经济,怎么没有早早搞现代科学,怎么老是修建一些大型木质建筑,怎么就只会搞一些不卫生的草药治病……

其实,古人是最智慧的,是一种内定而生的恒智。这种智慧肯定的上一轮文明的传世经验和深刻反思。

地球无非是循环,生生灭灭,而不多一点,也不少一点,总量保持一定。除非落几块陨石,飞走几个卫星,这样的进出,可以忽略不计。

与其人为加速折腾,还不如遵从自然,多转些年月。可是谁又能挡得住呢?这就是一种宿命。

不在上古时期,不在春秋战国年代,不在应该在的时代,也就没有了开山立派,真正从源头锻造传世之作的历史机遇。

今天的每一句,过去的人,其实都以不同形式说过很多遍。

04

当知晓“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那我们是否应该更好把握这个时代,懂得进退与取舍,充分利用这个时代所给予的便捷,以及丰富的物质和精神恩惠,真正驾驭这个时代,超越自我?

减少自己的欲念,最简化生存,只在最适合自己生长的地方用力,而不奢望成为一个全能的人,不怕被各种“最新”说“OUT”。

少刷几遍微博、微信,缓看或者少看几条所谓的“头条”资讯,给自己的多留些“内存”,增加运行速度,令智慧内生。

那么,想搞传世之作固然可敬,确实是大时代最需要的,但对于平凡的个体,其实很多时候,是看不到希望的,甚至是绝望的。传世不传世,更多的时候不由自己掌控。时代往往是不讲理的,“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想以新闻巨作而传世的打黑记者王克勤,最终搞起了“大爱清尘”基金。问鼎中国调查报道高峰的“湖南四害”,邓飞、罗昌平、欧阳洪亮和龙志,也都淡出江湖,以文为商。著名时评人五岳散人,竟然网上卖起了红酒。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这只是新闻人。

就在刚才,我看到,慕容雪村,一个作品曾让很多人深夜痛哭的作家,现在却在网上叫卖起了卸妆油。

我一直以来看不起那些搞几个破营销软文,混几个钱的低俗作者;也看不起那种一个场子接一个场子串,一个地方接一个地方跑,吃吃喝喝,拍拍走走的所谓自媒体人。

但是像我前面讲的朋友一样,辛辛苦苦搞的文章,不仅阅读量甚少,还转换不到真金白银,而那些粗制滥造,营销风行的文章,作者却赚得有滋有味,不免让人有些打抱不平。

 也许那些无能力,也从不想搞什么传世之作的人,才是真正务实的,他们懂得把握最能把握的自己,谙熟生活的王道。对于普通人而已,手握重权的机会一辈子都遥不可及,但唯一能主导的就是努力活着,在不违反社会道义的前提下,力所能及的多换几个银两,尽可能活好。

当然,放弃了要传世,要火的节奏,功不唐捐的为文做事,收获到的肯定超出自己的想象,这岂是单纯追求浏览量和铜板收益所能得到的。

朋友通过他为数不多的几篇上乘心作,意外结实了几位贤友,同频同道,一样的文化守望者。每当三五相聚,几杯薄酒,笑谈古今间,早已震落了一夜的星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