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这是一组来自广铁集团长沙电务段衡北信号车间出发场北部工区信号工周健的摄影作品。正因为摄影作者就是植根于中国铁路最一线的员工,所以才能有如此牛逼和震撼的作品问世。
铁路传媒人戴明浩看到此摄影作品,随即手机撰评如下:
铁路人 | 被雕刻的时光
在这个幅员广袤的国度,每天,中国铁路运营的旅客列车多达6000列,还有4万多趟货物列车。准点畅通的列车穿山跨湖、通江达海……在安全输送着庞大旅客群体的同时,中国列车(中国铁路)似乎浑然天成地与这片土地融合,构成大地景观!成为我们的时代应有组成。
熟视无睹之后,许多人可能就认为——火车就应该在计划的时间到达,这是必须的。可是,人们忘记了,在数量惊人的火车背后,是两百万铁路人在默默支撑。他们被细分为几百个工种,秩序井然地被组织起来,在细密的管理之下,每天,进入巨大的铁路网,或粗砺地劳作,或细心地维护……头顶是骄阳,是暴雨,是霜雪……工作之上,有名义上的奉献;偶有抱怨,为养家糊口。
中国铁路,所担负的历史地位,高层自会明察。而在民间,却时有不实之指责,却是谁家之痛?2006年,《中国国家地理》的主编单之蔷为青藏铁路专辑所撰卷首语《青藏铁路,又一条长城诞生了》,本意是讴歌青藏铁路这一巨构,然网上招致一片骂声,实在无法理喻。2013年春天,一名经济学家在一家大报撰文,文中说“只有大力发展铁路,才能完成大国的日夜运转。”而越过华丽的列车背后,对于铁路人所付出的褒奖,几无明显的声音。有的只是铁路人自己的无力诉说与陈述。
公道自在人心。2015年春运,总算有《中国青年报》曹林说了句良心话:“我们欠春运志愿者一声谢谢。”尽管语焉不详,铁路人却闻之泪流满面。
回到这组照片,摄影者本人不但身临其境,而且饱经铁路的风雨人生。他的照片冲击、细节、场景等元素毋用多言。有心酸,有汗水,有“奉献”。照片场面俱取于衡阳地区铁路站区,出之中国铁路密密麻麻路网之一细微局部。据此,则可以想象铁路人生,是如何“壮志骄阳”。
中国的铁路人,是怎么样的一群人?
2012年6月,本人告别处于湖南长沙的长沙电务段,只身投奔西南。此前,本人得以潜心体会铁路职业的栉风沐雨,感受到非凡气势之后的甘苦酸甜。在那个“担负铁路信号设备养护维修”的单位,有最先进的高科技信号控制技术,也就是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在铁路的运用。在那个单位,干部每年按季度开展读书活动。在2009年的《读书心得年度汇编集》扉页,本人鉴于对铁路职业的血脉交融、对于全段干部职工所付出的深切体验、对于风雨劳作后结晶为劳动美学的致敬……我写下——
他们,工作在运输生产现场
经年目睹列车呼啸绿灯通过
凭借铁道信号的推手
以现代轨道交通控制技术之名
演绎时空转换安全畅通
背后,其实是
一名铁路职工的责任情怀
一个岗位,就是一道屏障
在京广、沪昆、湘黔铁路……
瞥见星月、激情、关于责任的思考
这一次又一次,工作后的阅读
纸上谋略触动由来已久的经验
现代管理之道与坚硬的钢轨
碰撞,成为智库,成为长沙电务段
坚实的敢于担当的管理中层
说——
细节决定成败,安全赢在执行。
如果文字只是个人观感,混迹其中有个体的“不能承受之重”。则这组照片所传递出“大片”气质,它的“在现场”角色必然属于这个时代,它无需导演,无需冲刺任何奖项。摄影者本人,以其目击,已同样被这个年代的日夜所铭记。
这样大场景的劳作,在我们仰望明天的路上,“劳动者”的乐与怒、悲欣与伟岸种种,自然离开铁路行业,化作一张张中国人的面孔,化作前行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