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中国青年感想杂谈 |
《中国青年》:你真滥了?
■解筱文
这个文章的标题早在今年初的时候就已经放到我的嘴边了,还以为这是我一个人的偏执想法,等经过8个多月后,发现这不仅仅是我一个人的疑问了。生活中、网上看到、听到很多朋友对2008年改版后《中国青年》无奈的感言和批评声,我真想问一声:《中国青年》,你真滥了?
从1923年走来的《中国青年》,众所周知是一个传奇刊物,它给中国青年带来的宝贵精神财富无以计算。就拿我来说,2002年初,真正接触了这个刊物,阅读的第一篇文章是编辑部主任彭明榜的《好环境烂环境》一文。从此,《中国青年》走入了我的世界,它的内容成了我和挚友之间深谈的话题,成了我推荐给需要精神帮助朋友的首选刊物。
几年来,身在逆境挣扎的我被刊物中洋溢的“奋斗改变命运,梦想让我们与众不同”的精神所感染,所激励前行,为此还给杂志写过一篇小留言有幸登载,还获得过“荣誉读者”的殊荣。直到今天很多身边其它的书刊杂志流走成了“废品”,而《中国青年》却一册册完整保留着,时常翻阅它,令我倍感鼓舞。
韩春丽、李 纯、亓昕、李海波等一位位老师,能感觉到他们字里行间所迸发的热情和活力,也特别能感受彭明榜老师“幕后英雄”的魅力。难能可贵的是,以前的刊物每一篇文章、每一个栏目、每一个图标等都充满活力,看得出确实是用心在办刊,所有的一切都能“敲”到同一个鼓点和主题上,真正给人“中国励志第一刊”的印象。
可以想象,这是一个优秀的团队。曾想这些老师们在这一个团队中工作和生活一定是充满了无限的快乐、激情和幸福,有这么多的青年朋友对刊物是无限的支持和热盼,从而给奋进中的中国青年以持久的精神支撑和激励……
然而,当我从2008年起,触摸“面目全非”的《中国青年》时,不轻易发火的我,每每想骂人!它真的还不如我案头枯燥的资料有意义。在和网友和朋友们的交流中,对《中国青年》的这种“堕落”变迁,我们深感痛惜、感同身受。我们可以允许它增加所谓的“精英”篇章,但看到“我或我身边青年的生存状态”栏目消失后,最后一块心灵田亩和精神抚慰没有了,大家绝望了!
谁还在自费订阅?谁还在等待借阅?谁还在期待激情?一块激情的田园,一面精神的旗帜,一种奋进的希望,早已在我们心中荡然无存。
新版标榜“先锋品格,栋梁气魄”,可是却是那么的乏力和迷离!整个刊物风格无法言传,高深艰涩?杂乱无序?急功近利?按照狭义的青年概念来看,中国仅14至35岁青年数量就有4亿多。刊物所谓的“精英路线”呈现的是什么,只是所随意取舍的“精英”?也许我们更多的青年不是时代精英,仅仅是普通的人,但是我们一样满怀内心的成就和喜悦,一样有最朴实的爱国情怀和和谐社会建设激情,怎么看不到我们的身影?
看看新版的《中国青年》是怎么抛弃我们的。一篇篇杂七杂八的文章?一堆堆枯燥乏味的文字?给我们的感觉这些文字是很多材料“复制、粘贴”而来的拼凑物,并且丝毫不给青年朋友互动交流的机会。是谁让我们曾经喜欢的编辑、记者热情散失,喜欢的作者文风枯燥,还沾染上“闭门造车”和演绎“宫廷故事”的癖好。雪灾、地震……,这样的大事面前,《中国青年》做了什么,远离一线?轻描淡写?
在今天这样一个媒体林立、信息开放的时代,《中国青年》杂志只是一本普通的杂志,它的好坏与否,与我们大多数青年而言,真的没有多大意义,无非变为一些废旧的笑柄而已,但它不是商业杂志,是团中央的机关刊物,是得到必要组织费用鼎立支持的,所以它更应该珍重而行。在曾经的青年人,尤其当代的团员和青年心中依然应该有重要的位置,不允许现在的它如此抛弃更多的青年朋友。
一个刊物的走向,更多是办刊者决定的。像《中国青年》的这样的杂志,需要有过最基层生活经历的人,需要懂得最广大青年朋友心愿的人,而不是脱离中国最广泛实情,从自己的精英环境“空降”而来的人“执掌”。
愿《中国青年》一路走好!
作者网站:http://xxw76.2008red.com(解筱文工作室)
博客:http://blog.sina.com.cn/xxw76(中国铁路民间首席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