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外青山楼外楼

标签:
我的随感录樟青校园 |
分类: 我的随感录(2014) |
山外青山楼外楼
樟青
连日来,总想写写“山外青山楼外楼”,是缘于前几日拜读的一篇题为《从念错咒的故事谈起》(凤凰网
有位老叟诚心持咒60年,虽将“唵嘛呢叭咪吽”中的“吽”错念成“牛”,其住处却常放异光。后来,一位云游和尚路过此地,好心为其正音。老叟再念此咒时,反而失去光明……
作者的随感,另辟蹊径:一般读者的态度,往往倾向从“定”的角度去解释,认为不应该去打破原来的“定”。但是,如果依佛理深究,其问题实际上包括——
正定与邪定:持咒者只重修定而未发慧,所以虽然能够入定,但却依然自心不安……没有智慧的定,经不起外界考验,不能真正解决烦恼,
信心与善根:念错咒音会发光,在于信心;念对咒音却无光,在于信心不纯。所以,应该鼓励正信与善信,提倡净信与智信,打破迷信与邪信。
修行的境界:修行人中,那些经常显示某些光明气象的人,往往正是习气与烦恼粗重的人,虽然能够玩弄某些东西骗人,但内心绝对没有安乐自在……
作者最后结论:正定不同于邪定,定力不同于智慧,
也曾选编过这个故事,留下的读后感是:“千法万法为定心,万法千法清净行。诸法平等无高下,持之以恒见光明”。随后,便四处张扬:宁动千江水,莫扰道人心。
一褒一贬,两相对照,确有境界之别。重温,突然有了“闻过则喜”之感。当然,孰对孰错,不可一概而论,但过分的自以为是,并津津乐道,总是一“过”吧。
不是常说:“一千个读者,便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遍地读,也便会有一个不断成长着的哈姆雷特。”这样看来,过分强调一己之见,岂不成了“大过”!哈哈!
莎士比亚说过:“千万不可妄自评论你所不知道的道理,否则,你可能会用生命的代价,来补偿你所犯过的错误。”记得,在《收获2008(1)》这首小诗里,曾留下这样的信誓旦旦:
敏于事,讷于言,一语既出重如山。断人慧命罪难赦,字字珠玑字字颠。// 慎于言,止于观,事须渐修是道坎。冰冻三尺是真功,滴水穿石亦自然……
然而,明白道理了,便可以一劳永逸吗?不行啊,因为人类的劣根性:贪嗔痴慢疑!不禁又想起了在第一篇“每日一故事”里留下的“读后感”:理可顿悟,事须渐修。
前几日,读到一段非常经典的论述:“禅宗的悟,不是头脑中忽然想通的解悟,而是真修实证的证悟。解悟,属于语言功能的运用;禅宗之悟,是发生在七八二识中的境界……
“发生这种悟时,会令悟者的身心起极大的改变,远非头脑中忽然想通的解悟可比。悟了还不是成佛,悟了的人只是伏住了某重妄执,并没有断除这些妄执,所以说还是凡夫……”(百度百科)
庆幸有缘读到如此的文字。读后,留评:始觉→证觉→圆觉;禅者悟道,贵在“体证”!接着,敲下了新生的“山外青山楼外楼”:山外青山楼外楼,直上九霄是非留。横出三界唯心造,理可顿悟事渐修。
【博友留评】1、理可顿悟,事须渐修。滴水穿石,言为心声。(禾风)
2、山外青山楼外楼,一丛一丛的浮云,一丛一丛的境界,一点一滴的修为,一点一滴的感悟,人生智慧的光茫照彻心田。(古岸云沙)
3、千万不可妄自评论你所不知道的道理,否则,你可能会用生命的代价,来补偿你所犯过的错误。// 山外青山楼外楼,云天之外得月楼。妙有恒生日月鉴,得大自在天际行。(亲亲乔木)
4、念错咒音会发光,在于信心;念对咒音却无光,在于信心不纯。——对这一段有感触。发自内心的、主动的,即使微不足道,也兴致盎然,传递给人愉悦;看人脸色行事、被动服从,再伟大正确,也毫无生气,给人以机械感。
还有:山外青山楼外楼。——同意不应该妄评不懂的道理,但是如因浅薄就惧怕各抒己见,既于事无益,也阻碍了自身的提高,是否可以区别对待呢?(太阳笑嘻嘻)
——初稿于201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