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读教材”与“研究教法”
樟青
(一)
网友“老社”老师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人教论坛》)发帖——
读樟青老师的随笔,他的“千法万法,钻研教材第一法”(《教学三句禅》),给了我很多的思考。
与同事谈起这一话题,一位对数学奥赛的教学有不少研究的老师,最深切的体会是:老师的“解题能力”,比教法更为重要。因为奥数班要解很多很难的题目,一不小心就会被学生问倒。另一位也是数学老师,他的观点正好相反。他举了这样一例:陈景润是数学大师,但他教中学时便闹很多笑话,自身素质再高,可是茶壶里煮饺子——倒不出。
这位老师的观点好像也有道理,可他列举的是一个特例。我们也可以列举同样极端的反例呀:假如一个老师不花一点功夫研读教材,纵使他上课时滔滔不绝、口若悬河,他的教学仍然是很肤浅的,甚至是偏的。茶壶里的饺子倒不出来,但毕竟有饺子,还是有办法拿出来的;如果茶壶里没有饺子,任你怎样通畅也是徒劳。
实际上,这样极端的例子还是不多,绝大部分老师都是注重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即既注重材材,也注重教法。不过,我所了解到的现状是:小学语文教师关注教法多,关注教材的少。
(二)
“一石激起千层浪”,网友们纷纷跟帖。有支持的——
“楼主提出的这个问题十分重要!以其昏昏焉能使人昭昭?多少年来,教研员和老师们在研究教学中有几个人不是首先研读教材?那些优质课、赛教课、观摩课,有几个不是多次钻研教材之后才打磨出来的?
“实际情况是这个问题存在多年,至今还没有处理好,就其原因还是认识没有到位。如果每一个学期都能抽出几课教材来好好钻研、打磨,几年后一定会发现自己的教学水平大大提高。这正是教师发展的有效方法之一。”(三百卷生)
“教师要深入钻研文本,占有尽可能多的相关资料,以便在广阔的背景之下,对文本有更真切、深刻的体会,读出独到的感受。对于一篇教材,我们要从文本内容、表达方法、人物形象、蕴含道理等方面进行研读,为教学目标、重难点的确定提供必要的基础,从而在教学中居高临下,游刃有余,达到深度、厚度和广度。由此可见,研读教材比研究教法更为重要。”(灿烂星空)
有拓展的——
“教师深入解读文本,才能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教师把握了教材,才能灵活运用教材。语文教师面对文本,首先是一个读者,其次才是教师。教师的阅读文本是一种更高层次的阅读,我们既要站在自己的角度,还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不但要解读文本,还要思考如何教、教什么,所以我说,教师面对文本时,是读者的教师,也是教师的读者。”(群山)
“您说的是轻重比较,我讲的是先后比较。二者之间并无矛盾。基层老师备课抄教案,问题出在哪里?专家在编教材之前没有设计好教法。设计好教法、编辑好教材之后,对于用教材的一线老师来说,重要的就是钻研教材。
“以阅读为例,备课时,老师应该认真通读教材,仔细体会,如何才能把文章读好。教师发现教材篇目不好,还可以另选篇目补充。不过,教法大体不变。因为教法体现学生阅读能力发展规律。依据阅读能力发展规律设计教法;依据教法由易到难选编教材。”(石皇冠)
有折中的——
“研读教材是理解,是吸收,是内化;而教法则是输出,是行为,是达成。两者相互相成,都重要,不可偏废。”(有空看看)
“下面我想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不少网友提出了研读教材和研究教法是同等的重要,这是相当有道理的。观摩名师、教学竞赛的赛课优胜者,哪一个不是吃透了教材的同时,拥有着高深的教学技艺。因为我的题目是‘研读教材比研究教法更重要’,所以还是要站在我方的角度来说说话,更是因为针对目前阅读教学的实际现状……”(老社)
(三)
读着网友们的帖子,不知怎地,想到了一个有趣的故事——
从前,有一个老和尚,在房中无事闲坐着。门外有两个和尚在争论一个问题……突然,甲和尚气冲冲地跑进屋来,对老和尚说:“师父,我说的这个道理,应该是如此这般的……可乙却说我不对。”老和尚对甲说:“你说得对!”甲和尚高高兴兴地出去了。
过了几分钟,乙和尚气愤愤地跑进来,质问道:“师父,甲的见解根本错误。我是根据佛经上说的……”老和尚说:“你说得对!”乙和尚欢天喜地地出去了。
站在身后的小和尚,悄悄地问道:“师父,要么就是甲对,要么就是乙对。甲如对,乙就不对;乙如对,甲就不对。你怎么能说他们都对?”老和尚望了望小和尚,说:“你也对!”
(四)
于是,我也跟了帖——
“曾与几位年轻教师探讨《我们家的猫》(老舍)的教学设计。我问他们:‘这篇课文的最大特点是什么?’通过讨论,不仅找到了本文的特点:把小猫当作可爱的小孙孙来写,连教学法也迎刃而解了……
“至此,我进一步读懂了自己的‘口头禅’——千法万法,钻研教材第一法:不仅因为‘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还因为‘钻研教材’,是一切教法的‘母法’。
“写了以上的几段话,是因为当前多数教师,太注重教(学)法研究,太忽略教材钻研了。其实,教材钻研与教法设计,相辅相成,水涨船高,不可偏废。国人爱走极端——‘过犹不及’啊!切记:‘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金刚经》)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没有最好,只有用好。还是一个‘度’啊!”(樟青)
读到这里,可能有些朋友会说:“樟青老师,它们之间究竟谁重要?你可不能走‘中间道路’啊!”
此时,我也会笑着说:“你也说得对!”^_^
【博友留评】1、我认为二者都很重要,缺一不可。有时我很困惑,生活一个急功近利的时代,人们往往做些杀鸡取蛋的事。比如教材吧,本是学术性很强的东西,应该是极严肃,极认真的,可是,如今的教材居然也错误百出呢。我教英语的,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的教材也难免呢。你一边讲课,一边改错,有时同学生们开玩笑说这样也好,锻炼了我们改错能力。对于答高考试题二卷的短文改错,不失为因祸得福吧。我崇尚英美的做法,教师自己编写教材。好了,不能扯得太远了。(wart)
2、当前轻慢教材的现象,其社会大背景是“物欲横流、追逐功利,心理轻浮”。研读教材,应视为教学基本功之一。过去,有个说法叫“吃透两头”,一头是学生,另一头就是教材了。尔今,这“吃透教材”的意识很是淡漠了。最近,孙绍振教授(博导,著名的文学评论家)在《名作细读——微观分析个案研究》新著中,呼吁要重视对文本的“微观分析”——这与“研读教材”是很沾边的。当前,“在处理课文的方法上作秀,多媒体豪华包装,花里胡哨。目迷五色。但是,于文本内涵的分析却有时如蜻蜓点水,有时如木偶探海。”这是很悲哀的。感谢樟青、老社老师提出这一应严重关切的教研课题。(人教论坛:岭东人)
3、赛教中有些一等课,研究教材也没到位。就这样的事实而言,研读教材比研究教法更重要。当然有些人对教材理解得好,那么研究教法就更显得重要了。最好还是二者兼顾。(人教论坛:王山而)
4、发现现状是老师们注重教法而忽视研读教材,导致肤浅、偏差甚至错误,那么我们说:研读教材比研究教法更重要。当我们发现老师们注重了研读教材,但教法呆板、吸引不了学生兴趣,那么我们说:“研究教法”比“研读教材”更重要。当两者现状处于相等的情况下,那么都重要。我提出“研读教材”比“研究教材”更重要的观点,是针对我看到的实际情况提出来的。谢谢樟青老师的综述。(人教论坛:老社)
5、“当老师们注重教法而忽视研读教材,导致肤浅、偏差甚至错误时,我们说:研读教材比研究教法更重要。”很有同感,因为我们经常要走进这样的课堂:忙于繁琐事务的语文老师借用着教参的方法,执行着教案的流程,却带学生读着生疏的文本。急!研读教材是研究教法的基础,支持你的观点。(人教论坛:李小葵
)
6、一直坚信:解读决定设计。每一个教师遵循的教学理念各有侧重,对文本的解读也可谓千姿百态。因此,每次面对新的文本,我首先考虑的不是设计,而是反反复复地对文本进行透视。(人教论坛:老社)
7、教材读懂了,方法自然也就有了。(滴答)
8、樟老师真是有心人。我也续一句,首先得爱,爱了之后就会专研,这时,怎么讲都是得心应手,因为进入化境,以无法为有法。(吕建斌)
9、对教学的研究与探索,集思广益,博采众长,分析比较,深入细致。(江南梦编辑:庭前花开)
10、“研读教材”与“研究教法”,孰轻孰重,孰先孰后?执着,错了;不研究,更错了。是法非法非非法,说有一法谤佛法。以本为本立大根,随缘而行皆妙化。——继续顶上,因为我们依然本末倒置,依然偏执己见!哈哈!(樟青)
【后记】1、本文(三)里的故事,摘自《什么是佛法》(略有删改)。她活现地说明了佛的无碍境界,与众生执实境界的大不相同;把无碍哲学,描写得淋漓尽致!
2、还想唠叨几句:“当你还没意识到‘钻研教材’重要,并认真践行时,‘研读教材’是最重要的;反之,‘研究教法’即‘变’得重要了……”不知是否又执着了?!
——初稿于2007、1、10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