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股民该升级了
(2012-05-02 15:23:17)
标签:
股市回报股民升级gdp互联网泡沫金融海啸 |
分类: 理性投机/投资 |
2011年5月的邮件
发件人:
幽兰逢春
发送时间: 2011年5月4日
17:43
收件人: '1@1.NET'
主题:
张化桥:中国股民该升级了
中长期看,股市的回报与GDP增长大体相当。扣除税费和频繁买卖错过的机会,多数股民只能得到百分之几的年均回报【赟注:非常认同此文的观点,发现张化桥很聪明,真正醒悟了,呵。这也是俺走了N年弯路后的一点感悟、醒悟,所以理财基本目标定在跑赢大盘即可,大盘的涨幅与GDP增长大体相当,并且在早几年就开始配置了不同类型的6基金,大盘比较低位时以低估的一些指数基金为主,大盘比较高位时,以非常安全的增强型债基为主。下面绿色字体都是俺的附注】
虽然短暂,中国股市的历史也快20年了,大多数股民的股龄也有10年以上。我们得到了什么?学到了什么?我认为,我们该反省了,变一变行为方式。【赟注:结果是一赚二平七亏损,当大盘跌倒05年的1000点时或者跌倒08年的1600多点时(这些点位基本去泡沫化),99%以上的股民账上没有体现利润,这才是中国股市20年真实回报的反映,而绝大多数股民至今没有认识到这点,悲哀啊】
本人从1994年进入香港股市的第一天,就不自觉地承担了“教师”角色,1998年以来一直担任研究部主管,获奖颇多。但我越来越发现自己其实并不懂。更糟糕的是,其他股民甚至专家也不懂。【赟注:这是一句真话。1997年以前,俺以为天天在报纸、广播、电视开讲的那些所谓的专家、股评家尤其喜欢玩技术指标的很厉害,但在97年开始认识一些股评家以及私募基金后,发现他们并不神秘,对股市的认识、操作、收入等并不怎么样,还远不如俺呢,此后开始自信起来,有很长段时间鄙视价值投资,把股票当筹码,以至跑了N年弯路,近几年才有点醒悟】
绝大多数股民(中外亦然)认为自己的智商和情商优于他人。但这在科学上不能成立。正如大多数人认为自己的容貌好过大多数人,自己的驾驶技术好过大多数人。
股民对回报率期望太高。中长期来看,股市的回报与GDP增长大体相当。扣除税费和频繁买卖错过的机会,多数股民只能得到百分之几的年均回报。你如果把这个残酷的事实告诉股民,他们会说,“太低了,不可能!”【赟注:确实如此。不说老股民,就说新股民或者想进入股市的未来股民,什么研究都没有做,并且基本质素也很低,好心劝他们不要直接进入股市,建议他们在低位时去银行买点基金进行投资,他们居然很自信,非常鄙视基金,说基金涨得太慢…殊不知,过往5年有23只开放式偏股型基金的累计收益率超过400%,收益跑赢大盘近300%,过往5年基金的平均收益率有3倍,明星基金王亚伟的华夏大盘取得13倍以上的收益率。而更早成立的所有的封闭式基金取得平均8倍以上的收益率】
美国过去十年的宏观经济还是不错的:虽然基数高,年均GDP增长率也有2%-3%。股市表现却很差。道琼斯指数虽然近两年反弹了很多,仍然低于十年前。也就是说,作为一个整体,美国股民白干了十年。中国2001年到2005年经济增长迅猛,货币供应量每年增长超过20%,而且政府不断为股市保驾护航,但股市连跌了五年。这几年经济也不错,股市表现又如何呢?
股市有这个理论,那个学说,还有看图指路的算命先生,但长期的事实证明,这些专家完全不懂【赟注:俺完全赞同!俺发现那些即使股市牛人如历年的私募冠军貌似也是如此,只是在某段时间内他的猖狂投机对路罢了,但长期并没有取得持续好收益】。但很少有人会坦白地说我不懂。基金经理当然不说,证券公司也不说,股民们更不愿意承认。否则,你到股市来做什么?
股市难测,股民怎么办?我认为,降低期望是关键。我们应该对着镜子,像练英语一样反复念叨,“我不能预测宏观经济,不能预测大市,更不能预测股价。股市的回报每年有百分之几就很不错了。”【赟注:俺早几年就开始降低期望,基本目标定在每年复利超过5%就行】
有这种态度,我们就能解决两个问题。
第一,不再焦虑和频繁买卖。短线的极端是炒“即日鲜”。这在美国1996-2000年互联网高峰时很盛行。但后来都死光了。【赟注:俺一直在说,中国太多的股民把自己当高手尤其短线高手,总在逃顶抄底,但是至今没有看到几个短线高手长期收益率很好的,典型的要算杨百万了,呵】
第二,我们不再盯着股票报价机和电脑,不再关心北京又出台什么政策,或者某个名人放了一炮,某个分析师调整对通胀的预测。对各种投资热点和时髦概念也会失去兴趣。【赟注:俺对股市有点认识后,就不太关心这些了,关心也没有用,对投资热点和时髦概念不感兴趣了,如1999年的网络热点与10年的新兴热点,俺没有搭理它们,收益貌似也不太差啊】
本人最近出版一本小书《一个证券分析师的醒悟》,中心思想是把投资过程尽量简化。【赟注:其实俺的过程很简单,几十年如一日的满仓操作,从不进行一天空仓,进行长线投资,加上杀涨追跌,这样心态就很好,完全不管大盘熊市/牛市,熊市赚股票,牛市赚奖金,与什么过山车毫无关系,与什么几成仓位毫无关系,根据大盘高低总在它调整仓位不是很累么?谁又能预判大盘?那样不是自己给自己坏心态?】
我自己的投资大概是这样做的:
第一,
第二,
比如我想投资恒生指数,预期未来二三十年增值,但有些成分股可能不会有太好的表现。怎么办?
我做了一个折衷,把前20%的大公司去掉(增长有限),把后20%的小公司去掉(风险太大),再把完全不懂的行业去掉(对我而言,是医药、科技、化工和航空航运)。剩下大约一半中型公司【赟注:自从认识自己至少走了N年弯路后,就开始去掉小公司,大盘股如中国石油、中国银行等一直就不感冒的,喜欢中型公司】,再剔出我认为有问题的行业,比如家用电器和纺织。最后,再剔出一眼看去就很贵(热门)和商誉有争议的公司,以及地方政府拼凑的公司。再加进个人判断,选出50-70支股票。我把这视为比指数基金更好,更具成长性的资产组合。
这个组合当然会错过很多好机会。但天底下的好机会太多了,你我能全抓住吗【非常有认同感】?我不会轻易变动这个组合,也不会对IPO或市场热点有任何兴趣【非常有认同感】。我的工作就是守株待兔,除非某个股票涨特别多,才会“割韭菜”。
美国股民经历互联网泡沫的破灭和本次金融海啸,对指数基金的兴趣空前高涨。中国股民近十年遭受的苦难不亚于美国股民。我们不该好好想想如何升级吗?
【赟注:张化桥的醒悟非常彻底,俺有100%的认同感,所有近期在学习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