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舒圣祥
舒圣祥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870,501
  • 关注人气:95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个税改革,你会少交还是多交?

(2018-06-19 19:36:24)


原创: 舒圣祥 书生香评  今天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oNicHN4g4Cr36wzP933e3J1oK149ebnmhZzNTAfznFmr19gTk05IOoNY6gFNERFG5tibH8SR3cRZMehMs8ULicfhw/640?wx_fmt=jpeg&wxfrom=5&wx_lazy=1


看了几天球,好几天没写了。今天中午睡醒,听说个税改革有方案了,赶紧看看。按我的理解,给各位说道说道。


这是个税法自1980年出台以来第七次大修,具体内容大概有这么几项:


工资薪金、劳务报酬、稿酬和特许权使用费等四项劳动性所得首次实行综合征税;个税起征点由每月3500元提高至每月5000元(每年6万元);首次增加子女教育支出、继续教育支出、大病医疗支出、住房贷款利息和住房租金等专项附加扣除;优化调整税率结构,扩大较低档税率级距……

 

“提高个税起征点”虽然仍被媒体作为标题,其实却是影响最小的一项。从3500到5000,提升额度并不大,可能会让一些收入水平正好处于这一阶段的低收入群体免缴个税,但对多数纳税人而言,影响不过是每月少交45元个税。

 

大幅提高3%和10%税率的级距,对工薪阶层影响更大。这意味着工薪阶层的个税税率大幅降低,原来要承担10%税率的那部分收入以后只用缴3%,20%的部分也只用10%。这个减税幅度还是很大的。


只不过,7级超额累进税率并没像传说的减少到5级甚至更少,最高税率也还是45%,高收入者的个税负担依然很重。这也决定了,个税改革整体减税效果有限,主要是抚慰了一下,本来就不用交税的人,或者本来交税就很少的人。

 

这次还提出,增加专项附加扣除。但子女教育支出也好,继续教育支出也罢,房贷利息与租金等等,应该都不会是无限度扣除,都会有最高扣除限额。


对相关行业来说,这当然是很大的利好,但在税务操作过程中,如何确保相关扣除真实存在并且金额准确,恐怕也是个问题。比如课外培训班,如何还兼职给人开票扣税,那就不太好了。


此番修法最大的变化,是“逐步建立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的靴子终于落地。


结合当前征管能力和配套条件等实际情况,草案将工资、薪金所得,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等4项劳动性所得纳入综合征税范围,适用统一的超额累进税率。而且,居民个人将按年合并计算个人所得税。

 

比如一个纳税人,既在一家单位拿工资,也写点稿挣稿费,还拍了脱口秀视频发到网上,有一些视频广告分成。


那么,在过去,他要分别按照工薪所得、稿酬所得和特许权使用费,缴纳个税。工薪的扣除标准是3500元,后两者扣除标准是20%(最低800元)。


这样做的好处是,税款直接由发钱单位代扣代缴,纳税人拿到手的都是税后收入。坏处是,你根本就不知道自己被扣了多少税,各处被扣,谁也不用告诉你。你去税务局,都不一定查得到。

 

如今,将4项劳动所得综合征税,对收入来源较多的个人而言,等于是扣除标准变相减少了,4项收入合计在一起,扣除标准也只有5000元。


而且,是按年合并计算纳税,一年内所有的4项收入都要纳入计税,而不是像过去,不同报社给同一个人的稿费,由每个报社各自按照800的标准扣税,达不到就不用纳税。如今,理论上,你每一笔收入,都要累计在那里,等待纳税。

 

 综合征税对收入来源较多的个人,意味着纳税负担会加重。有个问题是,草案并没明确,4项所得综合征税之后,具体征收时如何操作。


如果继续由各单位代扣代缴,扣除标准难以操作,综合征税也名不副实;改由纳税人自行缴纳,漏税逃税的可能性又会大很多。又或者,先代扣代缴,年终个人汇缴,多退少补——怕只怕,搞到最后还是代扣代缴为主。

 

个税综合征税对税收征管能力,提出了不小的考验。过去的代扣代缴,说白了就是“躺着征税”,税收成本固然很低,服务水平却更低;综合征税之后,希望提高的不只是税收成本,还有服务水平。


至于我们每个人,你是会多交还是会少交,除了看你收入水平的高低,还包括你收入来源的多寡。


收入水平低的,收入来源单一的,税负会相对减轻;收入水平高的,减税效果相当有限,如果收入来源多样,可能还会增税不少。


你属于哪一种呢?我更期待你是后者。


总体来说,个税改革没有真的立志于减税,其实比较让人失望。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书生香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