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李德南
李德南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30,426
  • 关注人气:7,55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回到艺术和思想的层面

(2017-12-25 23:29:14)
分类: 途中之镜(自述与他评)



回到艺术和思想的层面
回到艺术和思想的层面

 

                                        马忠

《安徽商报》2017年12月24日

 

《有风自南》一本随笔体评论集。书中既有当下文学创作一些重要问题的辨析,比如非虚构的理论与实践困境、当代小说的问题及其出路等,也有对昆德拉、梭罗、麦卡勒斯等大师的凝视以及对中国当代作家作品的解读。生动活泼的随笔体写法,把艺术和哲学融为一体。从《大师的洞见》、《有限的我们如何相爱》、《意义虚空的世界》等文章的标题,即可以感受到他的这一写作特点。这些文章一不靠引经据典,二不卖弄貌似高深的理论,写得自然、有理、生动,不但表现了评论者对作家和作品的深刻理解,还融入了评论者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独特审美感受。这比起当前许多枯燥乏味的评论文来,的确高出一筹,难能可贵。

文学评论与文学创作一样,首先属于生命,属于生命体。因此,李德南这种与生命体相关的随笔体评论,必然是鉴赏的、美文的,是品味的、识见的。他的随笔体评论不但优美,而且精练、准确:“作为一本小说,《芒果街上的小屋》同时揉合了诗和散文。”(《如何打开记记忆之门》)“《小说的艺术》可以说是打开‘昆德拉之门’的钥匙。”(《意义虚空的世界》)……用一句话甚至一个词来点评一个作家或一部作品,这是传统文论惯用的方式:一言以蔽之。李德南的语言方式虽然吸收了我国传统批评语言表达的特点,但他对评论对象之风格、意境的评析和把握,通常是从整体审美感受入手,他更多的是与读者一起体验和品味作品,而不是对作品下断语、作判断。因此,在语言方式上,他实际上是回归了传统,将自己对作品的透彻玲珑之悟表现为一种言外之意。

属于学术范围内的批评,都应该是与人为善的。李德南评论文章的另一层新意,表现在他写作的文风上。他的随笔体评论叙说自由所取,把枯燥的作家作品评论写得像优美的散文,不像现代文学中那种批斗式评论,以某种理论作为武器,矛头直指;不像当代文学中“学院式”批评,处处透着话语的智慧和雄辩的威力。也没当代批评中所谓的策略针对,他靠的是“印象”,乍看李德南的评论文字亲切鉴赏,细心品味之余,思想灵光处处乍现。通读全书,语言清新、秀丽而又洒脱;撒得开,收得拢,情景交融又条分缕析。譬如,在评论张楚的小说时,他是这样表达的:“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张楚生活于河北的一个小县城。白天的许多时候,他是公务员张小伟,在写作之夜,他才是作家张楚。对于那个时期的张楚来说,他的写作或许可以用‘潜行’这个词来概括:既是秘密的行动,又是锲而不舍的修行。”词句和意境非常美,行文意趣盎然,所论切中肯綮。

文学批评也是一种创作,有人视之为一件吃力不讨好的苦差,李德南却很享受。他说:“我并不认为从事批评是一件苦差,相反,从中我时常得到层次丰富、汁液饱满的愉悦。”(《批评的愉悦》)“我希望批评能回到艺术和思想的层面,也只有经过这样一种退回才能真正体味文学的愉悦,迎向批评活动灵光闪现的刹那。”(《迎向灵光闪现的刹那》),这种对批评的热情、理想和追求,并非矫情。众所周知,今天的文艺批评家面对一个前所未有的历史局面。社会舆论和文艺创作潮流多变、取向各异,相关的话语环境和利益关系愈发复杂多样,批评家一旦迷失立场、放弃原则、随波逐流,就会失去探索真理、揭示问题、真诚批评的资格,难免沦为“自说自话”。显然,李德南的批评文字是有力量,令人折服的。

他的评论有别于一般。这些文字能深入到作家作品的细部与底部,不是平平常常的述说与评价;这些文字常常能抵达作家的心灵,堪称作家的知音之言;这些文字也常常能触及作品的灵魂,道出得与失。这些有见地、有才情、有温度的文字,可看出作者对斯坦纳“文学批评应该出自对文学的回报之情。”观念的追慕。正如蔡东的评价,“每次读他的文章,都觉得心里很宁贴,像整个人浸泡在和煦轻柔的阳光中,又像置身小舟沿溪而下,小舟内是红泥小炉,一缕淡烟正袅袅而起。”如今,这些文字走进《有风自南》这书里,闪着光芒。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