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早已证明了的事实---数学不是学的越早越好的,也不是学的越多越好。中国的学生,小学三年的难度超过美国六年级。美国SAT(美国高考)的数学难度,仅仅相当于我国的初中水平。不过,这种差别,并没有培养出中国的数学和科技天才,美国的大学,才是真正开始学习数学的时候,在这里,中国的“数学神童”统统不是美国人的对手。因为:我们一开始就学错了,就像是英语一样!
西方研究表明:13岁后学数学最符合教育经济学
今日学堂很反对目前学校的数学教学法,认为把孩子最宝贵的时间浪费在大量没有价值的数学课程学习中,还不如让学生利用这部分时间学习提高语言能力(英语和汉语)。校长张健柏认为:十岁以后,花两三年时间就可以把小学六年的课程全部学完,实在没有必要辛辛苦苦地傻学六年。没有想到,这个结论却和当年美国数学教育专家的结论以及教学试验得结果一至。这里找到资料,与大家一起分享。
有一本書「幹麻學數學」作者斯坦(Sherman
K.
Stein)(美國數學加州戴維斯分校數學教授、哥倫比亞大學博士
)。該書第十二章介紹了貝尼澤特(L.
Benezet)在1930年代的一個實驗
,就是到六年級才教數學
,將多出來的時間拿來加強英文的訓練——read、reason、recite
(稱之為三R 運動
),結果效果極佳,可以作為學習數學的參考。如果我們讓孩子大量讀經
,到了十三歲才讓孩子學習數學
,我想是沒有問題的。如果有人對Benzet有興趣,可以直接上網搜尋
Benezet Centre(有人能花時間將之翻譯出來更好)
幹麻學數學的原文如下:
贝尼泽特的小实验
1929年,在纽约的绮色佳(Ithaca)举行了一场校长会议,会中要求与会的校长设法减少课程,以腾出空间给一些新增的课目,「如安全、健康以及五花八门的指示事项。」针对这项要求,新罕布什尔州曼彻斯特的校长贝尼泽特(L.
Benezet)写信响应:「让孩子花八年的时间才学会一般数学,是没有意义的。数学课程可以延迟到国中才教,正常学生只要花两年功夫就能学会。」
在此之前,贝尼泽特因为取消小学一、二年级的数学课,已饱受批评。他觉得自己的信「代表了自己真正的想法,因此若不能把它付诸实行,一定会影响自己的前程。」接着在几年之内,他真的进行一连串的实验,还写了很多篇报告公布实验结果,刊登在1935和1936年的《国家教育学会期刊》。
贝尼泽特知道自己能得到教师和学生的合作。但学生家长会怎么想?多少家长愿意让他们的孩子像天竺鼠一样,参加这种危险的实验?贝尼泽特把自己的计画写信通知家长,却没有什么人反对。贝尼泽特承认自己很幸运:「我的学区中,只有十分之一的家长是以英语为母语的。若学生的家长大部分有高中或大学学历,我一定会接到暴风雨般的抗议,实验就做不成了。」
依照贝尼泽特自己的说法,事情是这样的:「我们把第六届学生分成两组。实验组一直到六年级才开始教数学,而传统组在三年级就开始教数学。刚开始,传统组领先。到了四月,两组的数学成绩已不相上下。在一年之内,实验组学生的数学能力就完全追上传统组的学生,而后者已经学了三年半的数学。」此外,学生对求证的推理过程也能充分了解,例如:「为什么除数是分数的时候,把除数的分子、分母颠倒相乘,可以得到正确的答案。」
学生多出来的时间做什么呢?贝尼泽特用来上「阅读、推理和背诵」。实验组的学生对阅读更有兴趣,字汇能力较佳,语言的表达能力也比较流畅,甚至好过那些说英语的家庭。
当我阅读贝尼泽特的文章时,我非常赞成他的想法,觉得自己彷佛也参与了整个实验。虽然体会到一种行动症候群的冲动,我却知道不可能把他的想法传播出去,因为现在说英语的家长太多了。因此贝尼泽特的改革完全从舞台上消失得无影无踪。在一些私塾式学校或小型的私立学校里,学生是依照自己的进度来学习的,此时我们可以看到贝尼泽特的理论付诸实现,但并不能强迫所有的人都照样做。
樸菴:
「幹麻學數學」第六章──「事情不一定是這樣的」中間有一段文字也很有趣。斯坦舉了很多例子來說明並不一定年輕的數學家才能做出成
績,有很多數學家到了很大年紀依然很有表現。
原文如下:(節錄)
「很多人認為數學家最大的成就大多是在30歲以前完成的,過了30歲就開始走下坡了。這個迷思部分來自兩個大數學家非常短命的印象,即挪威的阿貝爾(Niels
Abel,1802-1829)和法國的伽洛瓦(Evarsite
Golois,1811-1832)。他們雖然都英年早逝,但兩個人對數學的貢獻卻非常大。伽洛瓦可以說一手建立了現代的代數。或許是受到這兩位數學家的影響,哈地(G.
H. Hardy,1877-1947)在《一個數學家的辯白》書中寫道:「數學家絕對不要忘記,比起其他的科學學門,數學是一種年輕人的事業。」
數學就像音樂、棋藝、網球、花式溜冰、游泳和體操一樣,青少年就可以做得很好。碰到15歲的數學天才,就像碰到14歲的網球好手或16歲的奧運體操選手一樣,不會有什麼不同的特殊印象。法國作曲家比才(Bizet)在十七歲時就完成他的C大調交響曲,德國作曲家孟德爾頌18歲就寫出《仲夏夜之夢序曲》,都不會令我特別驚異。這些成就依賴優異的天賦、熱情參與以及努力,但不需要對人生與人性有廣闊深刻的認識。但若一個青少年就能寫出深奧的戲劇或長篇小說,人物個性刻畫得非常深刻成熟,我就會覺得非常驚奇。因為創作出這樣的作品,對人性必須有很深的識見,而這只能靠許多年生活經驗的累積。
一個小孩是否有這種領先發揮才能的機會,通常是環境問題。舉例來說阿貝爾15歲時原先很粗暴的老師被換掉了,新老師是很有啟發性的數學家,悉心指導他閱讀數學書籍。沒有這種轉變,我懷疑數學史上可能不會有阿貝爾這號人物。法國數學家貝特朗(Joseph
Bertrand,1822-1900)11歲就進了有名的綜合工科大學,這十分令人印象深刻,但如果你知道它的指導者是法國著名的數學家杜亞美(J.C.M.
Duhamel,1797-1872)是他的姊夫,就會恍然大悟了。
此外就算超過30歲,創造數學的才能也不一定會退化,例如:
懷爾斯(Andrew
Wiles)在1994年、41歲的時候,經過了八年的努力,終於解決了一道有三百年歷史的數學難題「費馬最後定理」。...
1976年,黑肯(Wolfgang
Haken)48歲、阿培爾(Keneth
Appel)46歲,兩人合力解決了「四色問題」,這個問題自從1852年提出,百年來
無人能證明。而這兩人證明了任何畫在紙上的地圖,若兩個靠在一起的國家要用不同顏色標示出來,最多只需要四種顏色就夠了。
1983年德布蘭吉斯(Louis de
Branges)52歲,證實了比伯巴哈(Biebrbach)在複數分析上的一項推測,這是1916年提出的問題.....
..
阿培里(Roger Apery
1916-1994)超過60歲之後,於1977年證明了所有的整數立方數的倒數和,不是一個分數。........
很多數學家到了70歲甚至更老,還繼續作出第一流的工作。蓋爾范德(I.
M. Gelfand,1913—)是俄國數學家,一直到80餘歲還有很多重要的貢獻。…………
身體健康、家庭幸福、盡量避免繁重的行政工作,可能是數學長期創造力的關鍵要素。我把「數學家一生中到底哪一段是最佳歲月?」以及「為什麼有些數學家終生都能維持創造力?」這兩個問題留給歷史學家和心理學家去研究。」
「幹嘛學數學」
斯坦(Sherman K. Stein)著;葉偉文譯
台北
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出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