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四川人全中国厚黑教主祖上李宗吾文化 |
分类: 吃里扒外 |
救起四川就是救起全中国
原题:四川印象记(文/跳楼先生)
心血来潮,想写写四川,哆哆嗦嗦,战战兢兢,实在可笑得很,一没亲见,二无亲故于彼,说起四川,算是个十足的门外汉。门外汉有门外汉的道法,固以为旁观者清,当局者不一定诚然了却,就数数家珍,说上一二,不要笑话。
近来寒暑不常,希自珍慰。无事便也只做无聊者状,看看书,寻得一些好玩的事儿自个儿品味,江苏人太粘乎,广东人太精明,上海人有些虚伪,安徽人又太古板,北京人,呵呵,爷们,自个儿乐吧。寻来寻去,四川人有意思。
乔瑜先生的《大生活》乐子不少,看来还想看,喝酒,吃火锅,吹牛打屁,没事下下棋,侃侃女人的胸与臀围。四川大老爷们的生活莫过于此吧?算得平常,也算得高境界,想想人一生何求。
在我看来,四川人都算不得真正的四川人,明末,张献忠屠城,屠的大概就是四川人,使得那一片地广人稀,“天府之国”,顿时鸦雀无声。史书多有记载。说,四川乃外省迁徙至此者众,据我所知,“厚黑教主”李宗吾祖上也是从广东迁移而来,所以四川成了中国的“美国”,但四川之所以不如我国另一个移民重地上海的原因,究来怕也十分有意思。
第一, 来上海的大抵是生意人,买卖成了移民上海的首要原因。
第二, 来上海还大抵是路途较近的江苏,浙江,此两地人都比较小气,自家菜园,得自个儿种菜。
而投奔四川的人则不以此为业,一为避难,二来基本是全国各地,想想老李(李宗吾)祖上在广东呢!《厚黑学》里宗吾介绍说,祖上均以此地(富顺自流井)为读书育人好处所。怕是因为这,“厚黑教主”才闻名于世吧。
所以四川人懂生活,上海人却在学生活。(跟外国人学,跟自己人学),要不然,在他们迁徙的时候,不也往上海迁呢?
上海人很“文明”,四川人很“文化”,而且是很“中国”的那种文化。就像陕北的“红”一样,四川人才叫正宗的“中国味中国人”。
四川人讲求生活,我一朋友给我讲了他一个四川画友的故事。很让我有感触。
他是个“棒棒”,现在依旧是,他又是个画家,他喜欢没事就画画,因为画画,也没精力去做“棒棒”,后来穷得老婆要跟他离婚,她便一边做“棒棒”,一边在地上摆摊卖画。故事很简单,却让人钦佩四川人那种对生活的崇高追求。
在我的印象中,四川人都很有幽默感,或许是因为四川方言实在令我们外省人听来无比好奇,当然也得益于那些原籍四川的导演演员们的推波助澜。幽默在林语堂的字典里就是“艺术的生活”。人生在世,无非就是有时候笑笑人家,有时候被人家笑笑。
“你个锤子,黑起屁眼找人要钱,啥子世道哟!”对面几个修车的小伙子高声嚷道。
当然,只要说四川女人,所有中国人都会说“辣”,就像他们吃的“麻辣火锅”。其实四川女人的麻辣起源于四川男人的温驯,四川男人比上海男人还温驯,但又与上海男人的温顺不一样。
上海男人可以在家洗衣烧饭,带孩子,四川男人不会。
上海男人可以在外四条白板一万,四川男人不会。
上海男人温顺在没有责任,四川男人则相反,但都是因为怕老婆。
“忽闻河东狮子吼,挂仗落手心茫然”,此句乃苏东坡居士写陈季常的诗,收录于《方山子传》,而这便是“河东狮吼”的最早来源,而这个“挂仗落手心茫然”的陈季常便是四川青神人,看来四川男人对于女人的状况早就走在全国的前列。
乔瑜先生的《大生活》写的也大抵是四川人的生活状况,柳东的懦弱与善良,柳西的冲动与执着,“自己活得只比鬼火亮一点,还假装太阳照别人”。这就是四川人最最“中国”的那部分!也是最让我感动的一部分。救起四川就是救起全中国。
去往论坛浏览此文章,参与讨论
原题:四川印象记(文/跳楼先生)
心血来潮,想写写四川,哆哆嗦嗦,战战兢兢,实在可笑得很,一没亲见,二无亲故于彼,说起四川,算是个十足的门外汉。门外汉有门外汉的道法,固以为旁观者清,当局者不一定诚然了却,就数数家珍,说上一二,不要笑话。
近来寒暑不常,希自珍慰。无事便也只做无聊者状,看看书,寻得一些好玩的事儿自个儿品味,江苏人太粘乎,广东人太精明,上海人有些虚伪,安徽人又太古板,北京人,呵呵,爷们,自个儿乐吧。寻来寻去,四川人有意思。
乔瑜先生的《大生活》乐子不少,看来还想看,喝酒,吃火锅,吹牛打屁,没事下下棋,侃侃女人的胸与臀围。四川大老爷们的生活莫过于此吧?算得平常,也算得高境界,想想人一生何求。
在我看来,四川人都算不得真正的四川人,明末,张献忠屠城,屠的大概就是四川人,使得那一片地广人稀,“天府之国”,顿时鸦雀无声。史书多有记载。说,四川乃外省迁徙至此者众,据我所知,“厚黑教主”李宗吾祖上也是从广东迁移而来,所以四川成了中国的“美国”,但四川之所以不如我国另一个移民重地上海的原因,究来怕也十分有意思。
第一,
第二,
而投奔四川的人则不以此为业,一为避难,二来基本是全国各地,想想老李(李宗吾)祖上在广东呢!《厚黑学》里宗吾介绍说,祖上均以此地(富顺自流井)为读书育人好处所。怕是因为这,“厚黑教主”才闻名于世吧。
所以四川人懂生活,上海人却在学生活。(跟外国人学,跟自己人学),要不然,在他们迁徙的时候,不也往上海迁呢?
上海人很“文明”,四川人很“文化”,而且是很“中国”的那种文化。就像陕北的“红”一样,四川人才叫正宗的“中国味中国人”。
四川人讲求生活,我一朋友给我讲了他一个四川画友的故事。很让我有感触。
他是个“棒棒”,现在依旧是,他又是个画家,他喜欢没事就画画,因为画画,也没精力去做“棒棒”,后来穷得老婆要跟他离婚,她便一边做“棒棒”,一边在地上摆摊卖画。故事很简单,却让人钦佩四川人那种对生活的崇高追求。
在我的印象中,四川人都很有幽默感,或许是因为四川方言实在令我们外省人听来无比好奇,当然也得益于那些原籍四川的导演演员们的推波助澜。幽默在林语堂的字典里就是“艺术的生活”。人生在世,无非就是有时候笑笑人家,有时候被人家笑笑。
“你个锤子,黑起屁眼找人要钱,啥子世道哟!”对面几个修车的小伙子高声嚷道。
当然,只要说四川女人,所有中国人都会说“辣”,就像他们吃的“麻辣火锅”。其实四川女人的麻辣起源于四川男人的温驯,四川男人比上海男人还温驯,但又与上海男人的温顺不一样。
上海男人可以在家洗衣烧饭,带孩子,四川男人不会。
上海男人可以在外四条白板一万,四川男人不会。
上海男人温顺在没有责任,四川男人则相反,但都是因为怕老婆。
“忽闻河东狮子吼,挂仗落手心茫然”,此句乃苏东坡居士写陈季常的诗,收录于《方山子传》,而这便是“河东狮吼”的最早来源,而这个“挂仗落手心茫然”的陈季常便是四川青神人,看来四川男人对于女人的状况早就走在全国的前列。
乔瑜先生的《大生活》写的也大抵是四川人的生活状况,柳东的懦弱与善良,柳西的冲动与执着,“自己活得只比鬼火亮一点,还假装太阳照别人”。这就是四川人最最“中国”的那部分!也是最让我感动的一部分。救起四川就是救起全中国。
去往论坛浏览此文章,参与讨论
前一篇:苏州火炬传递之我见
后一篇:有一种东西比地震更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