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海南回族教育虎云函 |
分类: 转载 |
海南省回族教育状况研究
——以三亚市凤凰镇为例
三亚回族特殊的历史渊源和当地颇具特色的经济生活变迁过程近年来逐渐成为了众多人类学家探索的领域,成果也已累累,有马建钊先生的《海南回族的历史来源与社会变迁——对海南省三亚市羊栏镇两回族村的历史学与人类学考察》和《海南三亚回族社区的经济变迁》、张亮先生的《从“番客”到主人:三亚回族社会实践中的历史记忆》以及陈延超先生的《市场经济与少数民族女性角色转变——以三亚回族妇女为例》等,但在诸多成果中仅有王献军先生的《海南三亚市凤凰镇回族教育现状调查》涉及了当地回族教育的情况,而且文章著于2002年,如今已12年过去,整个社区的教育状况发生了巨大变迁,笔者于2014年初到回辉、回新两村作田野调查,通过调研掌握了大量资料。本文谨根据田野调查所掌握的资料,凤凰镇回族教育现状作一论述。
一、凤凰镇回族教育现状
“凤凰镇的学前教育起步甚晚,发展缓慢且一波三折。回新村原来没有幼儿园, 至1999 年才出现了第一家私立幼儿园——三亚穆斯林中心幼儿园,……但随着内地教师的离去等种种原因, 生源越来越少, 难以维系, 幼儿园到2002 年6 月已停办。”[2]之前艰难发展的学前教育在今天已经旧貌换新颜。截止2014年3月,回辉村和回新村共有幼儿园8所[3] ,其中回新村五所,分别为:格林宝贝幼儿园、伊星幼儿园、伊斯兰幼儿园、篮舒乐智幼儿园等,回辉村有三所,分别为:伊斯兰幼儿园、阳光宝贝幼儿园和回辉民族幼儿园。这八所均为穆斯林幼儿园,餐饮标准均符合清真要求,其创办人除格林宝贝幼儿园的是汉族外,其他均为回族。两村的幼儿园大部分都使用当地方言“回辉话”进行授课。因为回族的饮食方面的禁忌,凤凰镇的回族儿童基本都在本村上幼儿园,目前两村入园的儿童共计两千多名,除去本村的儿童,也有一些外来打工的汉族的适龄子女也在上述这些幼儿园中就读。这八所幼儿园有的是本村人投资所建,也有外地人投资所建,建成后聘请有资质的人予以任职,进行管理,一般要求有园长证才能上岗,聘请的老师也都是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教师中大部分为回族,但也有汉族,当地幼儿园并不排斥汉族教师,但在饮食供应上一律清真。以回新村的篮舒乐智幼儿园为例,办园人陈老师(女,时28岁),回新村人,自幼与父母迁居沙特,大学毕业两年后重返故乡,出资创办了篮舒乐智幼儿园,目前在园儿童200多人,老师25名[4] ,其中有专职从事幼儿教育的教师。
2004年时据王献军先生的调研显示,回辉、回新两村的居民普遍都会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回辉村的回辉小学及回新村的逸夫小学,而十年后,2014年笔者调研时发现,回新逸夫小学和回辉小学依然存在,但从综合实力上来看已经不再是村民们的最佳选择,以回新逸夫小学为例,目前全校学生共计214人,其中女生110人,教师17人,一共6个班级(一个年级一个班),教师有高级职称的8人,一级9人,二级无,大部分之前中专师范毕业的老师都经过函授学习考取了大学师范文凭。[5]
三亚市凤凰镇的仅有的一所中学为三亚市凤凰中学(原名羊栏中学),该校只有初中,生源主要有汉族、回族、黎族等,目前入学的回族学生占全校学生的40%,校园的基础设施比较健全,有综合楼、教学楼、住宿楼以及新建的塑胶操场,该校也参与了“营养工程”。但因为近年来教学质量已不如三亚市的一些重点中学,所以一些家庭条件好和自身成绩好的孩子多数会选择市里的一些中学,如实验中学,新一中,市二中、市四中等。
选择这几个学校不光是因为教学质量较好,其中一些学校都为少数民族设置了“三包班”,主要针对三亚市的黎族、回族、苗族及其他少数民族。其中三亚市一中是三亚市资质最老也是教学质量最好的一所重点中学,建校已有近90年历史,在2013年分化为实验中学(老一中初中部)和新一中(高中部),该校生源普遍为各区成绩优异的尖子生,三包班为一中获得了更多少数民族的优质生源,所谓三包即“包吃、包住、包学”,这三部分费用均由当地政府拨款。因校址离回辉、回新二村较远,大部分学生选择住校,为此学校还为回族学生开设了清真灶。除此之外,凡是考上实验中学和新一中的少数民族学生,每人每月能享受145元的助学金。
除了实验中学和新一中之外,三亚市二中和四中也是凤凰镇回族学生的选择之一,二中和四中教学质量稍逊于一中,但比凤凰中学要好,所以考不上实验中学和新一中的学生往往会选择在二中或四中就读,这两所学校都是完全中学,既有初中也有高中,其中四中虽然没有三包班,没有清真灶,但因离回辉、回新两村较近,只需二十分钟车程,所以也成为了走读学生的选择。
在外上学的学生分散在市里较好的一些初高中,共计二百多人,相比十年前教育程度落后的今天,市里学校的年级前十名中都可以看到回族学生的身影。大部分学生都能顺利读完初高中,现在已经没有因贫困辍学的或是因落后观念不让女孩上学的情况了,但有些学生可能会受家庭和自己兴趣的影响在初中或高中毕业后选择念经或经商。
相比十年前来看,近些年回辉、回新两村每年参加高考的学生约占全体高中毕业生的25%以上,并呈上升趋势,2012年参加高考的学生有53人,2013年参加高考的学生有69人,升学率也保持在50%以上,2012年为52%,2013年为52%[6],大部分学生会优先选择省外较好的大学就读,据回新村的大学生小蒲说,和她同在回新村的朋友有考到武汉大学、江西师范大学、中山大学、西安大学甚至是青海大学的。但也有一些同学会选择本省的高校,比如海南大学、海口经济学院和海南师范大学等。
历史上有过回族先民的地方有很多,单是在海南岛就存在多处,但目前仍然保守伊斯兰信仰的却只有三亚市的回新、回辉两村了,伊斯兰文化得以传承至今与不断地学习宗教知识有着紧密的联系。伊斯兰文化的学习不仅传承了伊斯兰信仰,使得三亚回族不忘本,更在当地形成了独特的伊斯兰文化。除此之外,伊斯兰文化对当地民风也有着重大影响,回新、回辉二村治安良好,未发生过任何恶性事件,笔者在调查时亲身感受到确实是夜不闭户,道不拾遗。回新村的刘先生,家里养了五十多只鸡,晚上从来不用专人看管,鸡散养在院子里,从来没发生过丢鸡的现象。这种良好的治安源于当地居民对伊斯兰教的虔诚信仰,这也得益于日常对伊斯兰文化的学习。
近年来,有诸多学者提到,三亚回族经济良好发展也与信仰伊斯兰教有着密切关系,如伊斯兰教提倡“天下穆民皆兄弟”,兄弟之间自然要互帮互助,笔者在调查时发现三亚回族结婚时婚宴非常简单,宰几头牛,一人一碗红烧牛肉,一碗米饭,一碗牛肉汤,有时加一罐饮料,这就是宴席的全部饭菜,没有奢侈的菜肴,也没有昂贵的酒水,但是宾客所赠礼钱却高达数十万甚至百万,据回新村的江先生说,“之所以给这么多的礼钱就是为了让新郎新娘能够成功创业,拥有自己的事业”。这么高额的礼金并不是攀比,而是民众对新郎新娘无息的帮助,这种慷慨和无私在其他地方很难看到,也正基于此,回新、回辉二村的村民才能越过越好,越来越红火。除了对成年人的影响外,对青少年的帮助也非常大,首先为青少年开设的寒暑假学习班受到了全村小朋友的喜爱,在放假期间,父母忙于工作根本无暇照看孩子,一个学习班让孩子有了让人放心的去处,父母不用再担心孩子的安全,而且全村学龄儿童齐聚一堂,彼此相处非常愉悦,高年级的学生还主动为低年级的学生辅导寒暑假作业和文化课。有时村里或村外还有会人捐款或捐物给他们,可以说孩子们“一边玩,一边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