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适合自己的表达方式
(2011-07-05 19:18:47)
标签:
余秋雨表达方式诗歌诗人李天琪杂谈 |
分类: 诗论 |
经常听到一些人这样说:诗是人写的,不是人人写的!言下之意,诗人是天生的,不是写诗的材料,你再努力都是瞎子点灯白费油。
这种说法很霸道,每当听到这样的话,我都忍不住要争辩一番,甚至要抬出一千多年前的杜老夫子来证明这种说法的荒谬。
后来,随着岁月的变迁和阅历的加深,对当年这种竭力拒斥的说法不仅不再排斥,而且有了新的看法。
什么样的人适合写诗,什么样的人不适合写诗,这是一个莫衷一是的问题。写诗没什么了不起,但没有诗歌的天赋,只凭努力未必就能写好一首诗来。
那么,什么是诗歌的天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和看法,我的理解是,思维方式的不同,造就了诗人与非诗人的区别。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这里我假设了一个场景:
有一天,余秋雨约了牛顿去乡下摘苹果,途中,遇到了一位诗人,问明他们的来意之后,诗人也加入了其中。他们一路有说有笑,来到了果园,恰巧农夫也在。
苹果还没摘到,突然一阵风来,树上掉下一只熟透的果子!于是农夫提出每个人以这只果子发表一下自己的认识,农夫也不例外。
他首先说道:“秋天来了,果子熟透了”;接着是余秋雨发表自己的看法:“啊!多么壮美的秋天啊,一只黄灿灿的果子随风飘落。”下来就挨着牛顿了,他经过一番思考,熟透的果子为什么不往上落,却要向下落呢?他突然灵机一动,在松软的土地上写下了一个当时谁也没有看懂的公式,这就是被誉为人类在自然科学界最伟大的发现——万有引力定律。虽然伟大,但当时人们都没看懂,所以并没有获得人们的满堂喝彩。
最后诗人出场了,只见他清了清嗓子,大声朗诵到:“嗒的一声,从树上掉下整个秋天”。
同样一只果子,农夫看到的是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散文家抒发的是时序气候的变迁,物理学家从中思考的却是万物的运动方向,只有诗人,从一只成熟的果子中看到了整个秋天。
摆脱功利的天平,你很难说谁的果子更诱人,谁的果子一钱不值,立场不同,思考的方式自然有别,当然结果也大相径庭。
如果说这位诗人尚带有表演的成分,那么下面这个故事就更能说明天赋之于诗歌的重要了。
故事是这样的:一天早晨,孙子准备打开爷爷的鸟笼,突然被爷爷阻止了,说这样鸟会飞走的,旁边的妈妈也满以为是儿子要让失去自由的鸟儿获得飞翔的权利,谁知他却这样说道:“打开鸟笼,给笼子以自由”。
不足十岁的小朋友当然不知道“一个束缚别人的人也不自由”的哲学思辨,但在他眼里,关闭鸟儿的笼子也需要自由,也需要呼吸,笼子也是有生命的。
角度不同,看法各异,谁说这不是一首好诗呢?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优秀诗歌都是具有这种天然的质地,执着于求异思维的与众不同,只能是哗众取宠,充其量只是一些蹩脚的歇后语或者是脑筋急转弯。
一个人适合于讲故事,最好去写小说,不要用分行的小说来冒充叙事诗。一个人适合写散文,也不要硬着头皮写抒情诗。寻找适合自己的表达方式,是每一位喜欢用文字种植庄稼的人必须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