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桑给巴尔的印度洋海面上,随处可见当地人出海用的三角帆船,以前此船主要是用来捕鱼,但目前更多的已逐渐成为带领游客出海游玩的一种交通工具,这种帆船完全依靠风力驱动,经济环保,点缀着桑给巴尔如梦如幻的海面,使人仿佛穿过时光隧道回到远古时代。

桑给巴尔的三角帆船源自阿拉伯的三角帆船,一般用当地的菠萝蜜或芒果树干等制成,比较能耐海水的侵蚀。实际上三角帆船的英语dhow在英语中是一个外来词,据考证是古代阿拉伯地区某个靠海的部落的方言,中文意译为三角帆船形象贴切。桑给巴尔虽然地处非洲东海岸,但受阿拉伯文明的影响极其深远。阿拉伯民间故事《一千零一夜》里的萨桑国原型就是今天的桑给巴尔石头城!桑给巴尔原先的土著居民是非洲黑人,15世纪末期葡萄牙人占领了这里,但约200年后的1652年阿曼苏丹依靠强大的三角风帆战舰赶走了葡萄牙人,当时苏伊士运河尚未开凿,欧洲通往印度洋和远东地区的船舶必须绕过好望角经由东非海岸,桑给巴尔岛是东非近海航线上适宜大型船舶停靠且有淡水和食物补给能力的少数几个岛屿之一,故桑给巴尔在当时扼守印度洋和大西洋的战略要冲,1832年阿曼苏丹赛义德甚至将都城迁到了桑给巴尔,由此桑给巴尔的发展迎来了一个重大转折。三角帆船也可以说是传播阿拉伯文明的载体,我们大多数人印象中的阿拉伯人是骑着骆驼行走在遍地金色沙土的沙漠中,因而总视他们为沙漠民族,但从地图上我们可以看出阿拉伯半岛除了沙漠,更多的是靠海,远古时代阿拉伯人的航海技术就已非常先进,据史料考证公元前三千多年的巴比伦时代,人们在捕鱼用的筏子中间用枣椰树干做桅杆,并用几张羊皮连在一起挂在桅杆上当风帆,这就是早期的三角帆船的原型。阿拉伯人乘着三角帆船利用掌握的印度洋的季风规律打开了桑给巴尔以及东非的大门,并把他们信奉的伊斯兰教带入了桑给巴尔,如今桑给巴尔98%的居民信奉伊斯兰教,清真寺遍布全岛,所以桑岛海面上的三角帆船更像是阿拉伯文明的见证。

阿曼的三角风帆战舰
三角帆船承载着阿拉伯文明的发展史,许多海湾国家对三角帆船有着深厚的感情,如阿联酋的迪拜在波斯湾的海上填出的人工岛上建有一座外观酷似一张鼓满了风的三角帆船的地标性建筑,这就是世界上第一家七星级酒店帆船酒店,酒店整个工程耗时5年时间,于1999年12月对外开张,其豪华程度据称令人叹为观止!在阿拉伯半岛甚至有的国家的国徽上和钱币上也绘制有三角帆船的图案,如卡塔尔和科威特的国徽上都有三角帆船。

迪拜波斯湾人工岛上的七星级帆船酒店

阿拉伯三角帆船和中国也有着历史渊源,史料记载,8世纪中叶,一名名叫艾比阿比德的阿曼航海家曾驾三角帆船来到广州。从八世纪末期流传的阿拉伯名著《天方夜谭》中有一则《辛巴达航海旅行的故事》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讲述一位阿拉伯航海家辛巴达通过他的聪明和勇敢经过七次远航终于乘三角帆船到达中国的广州,为纪念此行,阿曼苏丹国仿造了一条当年的三角帆船,帆船没有安装任何动力系统,1980年11月23日,这艘以传说中的辛巴达的出生地苏哈尔命名的三角木帆船从阿曼首都马斯喀特起航,沿着传说中的辛巴达的航线,经过221天近万公里的航行,于1981年7月1日抵达广州,1981年11月23日在这艘船起航一周年的日子阿曼发行了一套四方联纪念邮票以纪念这个特殊的日子和三角帆船,目前这艘船体放置在阿曼首都马斯喀特布斯坦宫饭店的大门外。同样为纪念此次有象征意义的纪念性航行我国1995年在广州洲头咀滨江公园建立了一座纪念中阿友谊的苏哈尔号帆船纪念碑,碑上刻着苏哈尔号三角帆船的图案。

阿曼的三角帆船纪念邮票

广州的苏哈尔号三角帆船纪念碑
三角帆船即使在高度文明的今天,仍然是桑给巴尔人民的重要出海工具,海面上三角帆船和现代化的游艇一起航行形成了一条独特的风景线,让人们体会到古老和现代的
完美结合和碰撞!


古老和现代的碰撞
桑给巴尔海面上的三角帆船同时也似乎在向人们无声的述说着这个美丽海岛悠久的历史,并将作为一个独特的历史符号继续航行在桑给巴尔的美丽的印度洋海面上。我们援桑医疗队员既是健康使者,同时也应该是是文化的传播者!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