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情感桑岛杂谈 |
分类: 麻醉科,顾海军,张擎 |
前天在五官科房间上麻醉,先做了两个孩子的急诊麻醉,一个取食道异物,一个取外耳道异物,都很顺利。接下来是个择期行腺样体切除术的孩子:一岁,5kg,扁桃体及腺样体增生,平时睡觉有喘憋。麻醉前和在场的我们医疗队五官科周涵主任讨论过这个孩子的情况,在国内是不建议这么小的孩子就做这种手术的,但是This is Africa,主刀的当地ENT doctor坚持要做。
麻醉前检查小号喉镜片正常,患儿经氟烷吸入诱导后入睡,气道通畅。予异丙酚及司可林后,第一次staff插管失败。辅助通气后第二次我自己插,发现在小号喉镜片暴露下,患儿扁桃体及腺样体肥大,咽腔受限,视野很小,声门高,辅助压迫甲状软骨后明视下声门不可见。再次辅助呼吸,气道阻力高,气道不畅。追加司可林及异丙酚,更换直喉镜片第三次插管,发现声门暴露困难而且直喉镜片灯珠明显亮度不够。放弃尝试再次行辅助通气,助手楼下眼科手术室找来一套新的喉镜片,发现新镜片与现在用的喉镜柄不配套,而新镜柄电池盖锁死无法打开,然后只能再次去其他手术间寻找其他喉镜。
在整个寻找更换过程中,我一直在辅助通气保证孩子的氧和正常,但发现孩子已逐渐由插管困难发展为面罩通气困难,静脉推注地塞米松,枕下垫薄垫,侧卧位等都不能明显改善。考虑到这类孩子本身气道空间就比较受限,又反复多次尝试插管失败,在没有确切的困难气道工具如纤支镜、可视喉镜等辅助下,即使新喉镜片也不能保证再次插管成功,所以等新的喉镜准备就绪时,考虑到孩子的呼吸已略有好转,我决定暂停手术,改日再重新麻醉。
回想整个麻醉处理过程,有这几点值得我反思: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