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策略研究

(2019-05-26 19:13:05)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策略研究

【摘 要】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关于立德树人的要求落到实处,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对于培养学生实现自我价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本人结合教学实际,针对如何培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展开研究和讨论。

一、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提出的背景

 1.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必然需要。

党的 十八大将“立德树人”作为教学内容的基本方针,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将党的教育方针细化后融入教学中, 有利于推动我国 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

2.是深化教育改革的必然需要。

近年来,我国 大力实行素质教育改革,颇有成效,但部分初高中 教学课程仍旧以应试教育为基础, 无法与素质教 育真正接轨, 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得不到 有效开发和提升, 因此以学生发展素养为核心的 课堂教学为教育改革提供了重要依据, 是创新课程建设、创新课堂教学、深化综合评价、提高教学质量、推进教育改革成效的必然选择。

3.是提高我国国际教育竞争力的必然需要。

随着世界多元化、经济全球化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人才强国战略是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有效可行的方法,在 21世纪,我国最不缺的是劳动力资源,但最缺的是高素质、高技术的尖端人才,因此,对如何 培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国家培养和输送大量新鲜血液是适应全球教育改革趋势、提高我国国际教育竞争力的重要课题。

二、当前学生培养存在的问题

1.学生的价值观和社会意识薄弱。

随着社会竞争压力的增大和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传统文化的道德观对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小,部分学生缺乏科学正确的价值观念,缺乏自觉意识、自理能力,在成长过程中感恩意识淡薄。同时社会意识薄弱,缺乏责任担当、奉献社会精神,适应社会能力较弱。

 2.学生对自身职业发展规划缺乏清晰的认识。

很多学生在求学期间没有明确的方向和目标,在 大学生活抱着得过且过的心态, 在日复一日的茫然中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变成了为应付考试而进行的被动式学习,同时对职业期望过高, 对自身能力没有明确的认识。

3.教学模式缺乏创新。

 虽然教师大多具有扎实的知识基础、过硬的专业技能,但大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教学形式仍旧摆脱不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缺乏创新,大多以野填鸭式冶教学为主,对学生的学习情况重视程度不足, 无法准确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且灌输式的教学使得课堂枯燥无味,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氛围压抑僵硬,不利于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提升。

4.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低。

当前课堂教学多以教师讲授为主,没有深入关注学情,学生多数被动依赖教师,接受灌输式教学,欠缺主动深入的思考 和实践,自主学习能力较低。

三、 培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策略和途径

1.打造学术型教师团队。

 要培养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 首先要培养有具备研究和创新能力的教师。 要坚持更新教师育人观念,强化教师专业引领, 提升教师的学术素养。 应大力提倡校本研修“课程化”、课题研究“大众化”,开发特色校本教材和校本习题,实现教材和习题校本化,激发教师的创新潜能,使科研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推手,形成学校的教研梯队,营造浓郁的学术研讨氛围, 打造专家型、学术型教师队伍。

2.整合多元化课程架构。

课程是学生核心素养 发展的重要载体。 应着力构建以基础课程、拓展课程、学术课程为主体的多元课程体系,强化基础课 程对核心素养的浸润,在常规课堂教学中落实学 科核心素养,丰富学生的学科知识,形成科学的学 科价值观念曰强化拓展课程对核心素养的深化,在 跨学科综合课程中提升学生的动手意识和操作能 力,让课堂教学从书本走向实践,让课堂教学生动起来曰强化学术课程对核心素养的升华,引导学生树立学术研究观念,培养学生的求是精神、创新品质,增强学生的科技创新技能,为学生实现终身发展、可持续发展奠基。

3.变革深度学习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的改变, 核心在教师。 首先要引导教师思考育人本质、转变观念,坚持以人为本、以生为本,在此基础上,应实践基于核心素养的深度学习课堂教学。 新型课堂上,教师要以研究者的身份进行引领,从问题研究的角度带领学生探究学科知识,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建立学生的问题式思维, 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促进学生深度学习,为学生的自主发展、终身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4.改变传统学习方式。

应实现三个转变。 一是变被动学为主动学、二是变学会为会学、三是变知识传授为问题探究。重视培养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开拓视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培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前提条件。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精神是新世纪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不可或缺的素质之一,学校要重视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通过开展多元化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多角度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

5.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当前社会许多不良因素给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造成了不小的冲击, 学校应高度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科学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在潜移默化中成就健全、完整的人性人格,这是学生核心素养发 展的根本,是学生实现终身发展的前提。 同时,学校要正视互联网技术的双刃性,在利用互联网提 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同时, 更要教育学生正面应对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利用网络开展丰富 的校园活动,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和心灵家园。

6.落实学生发展指导。

学生核心素养中的重要内容是主动认识自我、明确规划人生,这就需要学校做好学生发展指导工作,学校要编写教材、开发校本课,注重学业指导、生涯指导和生活指导,提高学生的生涯规划与行动能力,为未来发展领航指路。 提高核心素养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明辨是 非,学会自我管理,正确对待人际交往,塑造健康 完善的道德人格, 从而提高自身心理承受能力和 抗压能力,为学生实现可持续发展、终身发展奠基。

、周至二中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内涵

周至二中建校 60 年,历史悠久、底蕴深厚。 为省级标准化高中,我校集聚了周至县优质生源。 学校的层次地位决定了办学的目标和方向, 也决定了 学校的人才培养方向。 经过反复推敲、深入思考, 学校提炼出了“谋学生终身之发展、育中华未来之英才”的办学理念以及建设具有深厚人文底蕴、 严谨科学精神、浓郁研究氛围、强烈创新意识,能够引领周至县高中发展, 达到国内一流水平的研究型高中冶的办学目标,并据此,提出了周至二中的人才培养目标,即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周至二中的学生在传承“求是笃行、 追求卓越”精神的基础上,着力发展以“研究、创新”为核心的能力素养,具体表现为“三个维度”, 即价值观念维度、基本素养维度和能力品质维度。 其中,最核心的特质是“研究与创新”。

在价值观念维度, 学生要具备社会责任感和 国际理解能力。 具体内涵是要热爱祖国,对祖国有 强烈的归属感曰有感恩之心,诚实守信,孝亲敬长, 自尊自律,热心公益和志愿服务。 要具有开放的心态,了解世界不同文化。 理解、尊重和包容文化的 多样性和差异性,积极参与多元文化交流。

在基本素养维度,学生要具备人文素养、科学 素养、体育与健康素养以及审美情趣。 具体内涵是 要以人为本,尊重、维护人的尊严和价值。 要崇尚 真知,有严谨的求知态度,能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 认识事物、解决问题。 要人格健全、珍爱生命,具备健康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 有健康的审美价值取向。

在能力品质维度, 学生要具备研究与创新能力、沟通与合作能力、规划与管理能力。 具体内涵是要勤于实践、勇于批判、敢于创新。 要具备群体合作意识,在合作共赢中实现自我完善和提升。 要善于规划统筹,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和发展方向, 具有较强的自我管理与他人管理能力。

 周至二中培养的学生应具有严谨的科学精神 和强烈的创新意识。

学校倡导创新思维和开拓精神, 鼓励学生在 尊重科学知识、 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 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敢于“标新立异”、大胆质疑,敢于批判否定、迎接挑战。 周至二中的学生应具有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信念,敢于坚持科学思想的勇气和不断探求真理的意识。 要在正确认识客观世界,尊重客观规律,坚持实事求是的同时,解放思想,勇于探索,以怀疑的态度、大胆的实践去激活智慧、发展知识,以顽强执著、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去追求科学、追求真理。

 在教育教学中,要建立平等、互信的新型师生关系,深化自主、互助的新型课堂教学理念, 在浓郁的学习氛围中,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使研究与创新成为一种习惯、一 种文化、 一种精神,融汇在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中,真正培养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批判质疑精神、动手实践技能的创新型人才,建设充满创新精神与发展意识、极富生机与活力的特色校园。

 基于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手段, 培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新时代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同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根植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土壤中,通过中华文明中富有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素养,结合现代教 育改革趋势改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培养新世纪发展条件下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辛涛,姜宇,林崇德.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的内涵特征及框架定位也[J].中国教育学刊,2016(06).

<2>林崇德.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面向未来应该 培养怎样的人[J].中国教育学刊,2016,(06.

<3>骆莎.信息化环境下多样化作业的设计与 实践.教育技术学上海师范大学.2008.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