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教育繁星点点
教育繁星点点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8,008,647
  • 关注人气:51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实施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2020-01-04 10:17:13)
标签:

教育

语文

课堂

教学

分类: 教学研究

郑国民、尹逊才  

高中语文课程改革已经进行了一年多,各实验区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尤其在选修课程的开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宝贵经验。选修课的开设,是高中语文课程结构的重大突破,对学校来说是一个全新的事物,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是必然的。下面就一些实验区在开设选修课程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希望通过探讨和交流以推动实验区选修课程的开设,为即将进入课改的地区提供借鉴。

一、关于高中语文选修模块的选择和设置问题

从已经开设的选修课程来看,以下问题值得思考。

第一,如何处理好综合性和专题性内容相结合的问题。在选修模块的设置上,一些学校很少考虑专题性内容和综合性内容相结合的问题,有的学校设置的选修模块都是专题性内容,有的学校则一律是综合性内容。在实际教学中它们各有优势,如何发挥它们各自的优势,同时克服它们本身的局限性,应该成为学校设计选修模块时考虑的重要因素。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来说,选修课程模块的选择和设计应该注重点面结合,避免只见森林不见树木或者只见树木而不见森林的弊端。因此,学校或地市教研部门在选择或者规划选修课程模块的时候,应该对众多的可以开设的选修模块进行审慎的选择和规划,因为不同的选修课程的模块组合,具有不同的价值和功能。同时,选修课程的价值也绝对不是几个选修模块价值和功能的简单相加,要充分考虑到这些模块相互作用所可能产生的价值和功能。

另外,如何处理专题性内容或综合性内容模块内部的点面结合问题,也是设置选修课程和选择选修课程教材时要考虑的,要注意从点到面或者从面到点,也就是说从具体的内容延伸下去,或者从广泛的内容中选择某一具体内容深入下去。当然,如果教师具备较好的专业素质,在处理这些内容的时候就会自然地注意并有意识地打通具体模块本身的“点”与“面”。

第二,如何处理教师的特长、兴趣和爱好与学生发展需要之间的关系。选修课程的设计与开设需要充分开发、利用教师本身的资源,每位高中语文教师都有自己的特长、爱好,在设计选修课程的过程中,应该尊重教师的意愿,发挥他们的优势。只有在这样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充分挖掘教师的潜能,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但是,在充分尊重和考虑教师的个人因素的同时,需要注意教师个人的兴趣爱好与学生发展的需要相统一。学生的认知水平、兴趣和爱好,特别是学生发展过程中所必需的内容,应该成为选修课程设计的重要因素。例如,有的老师喜欢李白的诗,并在这方面有很好的积累,但是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来说,仪仅学习李白的诗肯定有局限,选修课程应该基于学生的发展,从学生发展的角度考虑如何发挥教师的特长和优势,而不是教师仅凭自己的好恶来选择,更不能避繁就简或避难趋易。

第三,如何处理经典内容与地域特色内容相结合的问题。有一些实验区学校,如宁夏回族自治区的一些学校,积极挖掘和利用地域及民族风情等方面的资源,创造性地开发了一些具有地域特色的选修模块。教师与学生都觉得这些模块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从而调动了学习热情。特别是一些薄弱学校的学生,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主动性明显增加,以往一些上课睡觉、捣乱的学生似乎找到了自己的兴奋点,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不可否认,具有地域特色的选修课不仅能体现一所学校的办学特色,还能够就地取材,灵活机动,极大地提高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对本地区民族文化、风俗习惯等的认识和理解。

开设这些选修模块的学校和教师大多都认为,学习这样的内容有助于学与用的结合、学习与生活的结合,从而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动力。但是,从模块的具体内容来看,能够作为选修课程的具有地域性特色的内容还很有限,这为教师开发和设计这样的选修课程提出了挑战。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地域性内容的优势,学习本地区、本民族所具有的文化内容,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借鉴吸收其他地区和民族的文化精华。因此,可以从地域性特色内容切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之后逐渐转到与此相关的经典性内容的学习上。现代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要让学生意识到将来有机会走出自己的地域,到更广阔的世界中学习、生活。同时,让学生通过地域特色内容和经典性内容的学习,更加深入地理解与思考本地的文化精华。

第四,如何处理好自主开发和选用教材的问题。在高中语文课程改革实验第一学年开设语文选修课的学校都遭遇了没有现成教材可以直接使用的困境,一些学校做了大胆的探索,自行编写和印制了一些选修教材。由于这些教材是本校教师自己动手编选的,在一定程度上切合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有利于推进语文课程改革。但是也不可否认,由于自身专业知识方面的局限性,教师对一些模块内容的把握会出现一定的偏差。因此,如果自行开发教材,在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兴趣爱好的同时,一定要保证所选的文本的精当,不应出现专业知识方面的问题。

随着课改的推进,一些己经通过审批的选修教材逐渐进入市场,学校和教师可以选用这些教材,以减轻自主开发教材的压力。但是,如何用好教材也是值得思考的。出版社出版的选修教材大多是某一领域的专家编写的,体现了专业知识方面的优势,但是由于这些编写者大多不太了解中学语文教学的实际,编选出来的教材多少带有大学选修课程的味道,在教材的适应性和操作性方面存在很多问题。因此,一方面,如何积极引导教师发挥自身的优势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应该成为教材培训和教研活动的重点;另一方面,应该鼓励语文教师充分借鉴、吸收这些教材的优点,特别是专业知识力一面的优点,以提升自身素质和自主开发教材的质量。从教学实际来看,开发教材的探索有利于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因为这样的工作往往是教师自发的,他们具有强烈的内在动力。

二、关于高中语文选修课开设的时间问题

大多数学校都没有在高中的第一学年开设选修课,即采取了上完必修课再开设选修课的做法。只有极少数学校在开设必修课的同时开设了选修课,还有的学校开设一个必修模块之后就开设选修模块。上必修模块时教师和教室是固定的,上选修模块时学生自己选择,各班级的同学重新组合。教师和学生都觉得这样做效果很好,特别是学生,通过选修课感受到了不同的语文教师上课的风格和思路,开阔了视野,再回到必修课的时候,有利于语文学习方法和思路的调整。

选修课的开设时间,应该根据地区和学校师资、教室等具体情况而定,不一定采取整齐划一的上完必修上选修的模式。在设计的过程中应该考虑以下两个因素:第一,必修内容和选修内容的衔接问题。尽管语文课程内容不同于数学、物理等具有严密的逻辑体系和线性关系,但还是大致有序和螺旋渐进的。因此,在设计选修课程的过程中应该考虑必修和选修课程内容的衔接问题。第二,要考虑所在地区教研活动的安排问题。在选修课程还处于探索阶段的情况下,学校和教师之间的研讨和交流活动非常重要,如果在这个地区只有一个学校开设了这个模块,就很难展开交流活动。

 

还有一个问题值得思考,各省出台的高考方案必修课程内容要占三分之二,另外,老师们普遍反映必修教材内容多,时间紧,很多课文讲不完,因而必然要拉长必修课程的时间而挤压选修课程的时间。

三、关于高中语文选课指导问题

学校应做好选修课的组织工作。有的学校首先组织相关人员学习了有关的文件和规定,提高了教师对选修课的认识,同时协调各方面的力量,成立了学校选课领导小组和选课指导小组,并组织教师编写了详细实用的《学生选课指导手册》,学校教务处帮助协调人数,安排教师,制定课程表。

选修课打破了原来的固定班级授课模式,实行流动班级授课制(有的叫“走班制”“走课制”)。从现有情况来看,需要解决的是如何指导学生选课以及针对出现的问题做出适当的调整。比如有的学校规定报名人数不少于 30的选修课才可以开课,然而有的选修课报名只有二十几个人,而有的却高达一百多人。出现情况该如何调整,事先需要制订严密的方案。

为了做好学生选修课程的指导工作,有些学校做了大量的探索,取得了初步的经验。为了保证选修课的顺利开设,一些学校采取了以下措施:

第一,充分调查。根据一些学校的调查,学生对待选修课的态度和选修课设计的初衷有很大出入,比如学生选择较多的是一些现代的、文学的等方面的内容,所以教师开设选修课前要进行调查,做到心中有数。

第二,做好模块内容的介绍说明并进行必要的宣传,让学生对所选课程有充分的了解。有的学校编定了详细实用的《选课指南》,对选修课、选修模块的内容、选修课表的使用等做了详细的解释,学生使用起来非常方便。

第三,给教师和学生之间更多交流的机会。有的学校在选课过程中出现了非常有趣的现象,由于很多学生对其他班级或年级的老师不是很了解,只熟悉给自己上必修课的教师,选课时往往选择原来老师开设的模块。学校应该在开设选修课前提供机会让教师和学生多交流,便于学生了解教师。

四、关于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评价问题

选修课程的评价不应仅仅采用试题测试的形式,也不应仅用分数的形式。需要打破目前笔试一统天下的局面,采取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的评价原则。这样的原则,大家似乎都认可,但是现存的困惑和问题是如何根据这样的原则制订切实有效、具有可操作性的具体方案。

1.关于选修课程形成性评价的问题

目前实验区一些学校选修课程的评价方案中,选修模块的学分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是书面的试题测试(占 60-80%),一是形成性评价(占20^40%)。各学校都开始注重学生平时的表现,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但是,在形成性评价方面,存在的很多问题也值得思考。

第一,关于形成性评价折合成分数的问题。目前几乎所有的学校都将形成性评价折合成分数,例如有的学校形成性评价由四部分构成:出勤情况 10分、按时完成作业10分、课堂表现10分、单元测验10分。实际上,形成性评价有些可以折合成分数,有些很难折合成分数。有的学生为了回答问题而回答问题,例如,“课堂表现”要求学生课堂积极回答问题(3次)或参与讨论(3次),有的学生为了体现积极回答问题的态度,即使对教师提出的问题没有自己的想法也举手,但是等到教师叫了3次之后再也不举手了。从一定角度看,这是完全采取量化评价而造成的结果。形成性评价中有很多定性评价是很难量化的,如果量化就失去了定性评价的价值和作用。

第二,关于形成性评价的烦琐化问题。一些学校制订的量表过于琐碎,失去了操作性,甚至失去了价值和意义。例如,有的学校要求老师将形成性评价及时地记录下来,制订了很详细的表格,为了能够及时地记录,有时候学生回答完问题或小组讨论正在热烈的时候,教师不得不使活动停下来以完成记录工作。有的学校要求将记录及时输入电脑,所以有的老师上完课后急忙赶回办公室输入记录。还有的学校实行学生进校门,刷卡、食堂吃饭刷卡、图书馆借书刷卡等,将这些数据作为学生日常表现的记录。

第三,高中语文形成性评价应该关注关键要素,使评价目的、内容、途径和手段一致,选择最具有代表性的事实进行评价。目前,一些评价方案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关注的要素太多,重点不突出,操作起来比较烦琐。学生语文学习的形成性评价的主要目的无非是督促、引导学生多读书和读好书、勤于思考和动笔,从而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这些要素在阶段性的测试试卷中,有时难以很好地体现出来,所以在形成性评价中将其作为关键性因素。比如,可以把学生的读书笔记、周记或札记、实践活动等作为语文学习形成性评价的要素。这可以充分展示学生平时语文学习的过程,通过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反馈,提升学生语文学习的质量。这样的形成性评价既可以减轻教师的负担,又能发挥传统做法的优点。

第四,形成性评价力求简洁、便于操作,以发挥其引导、反馈作用。在操作过程中,不应该追求终结性的结果,而应该追求描述性的、信息性的反馈,以具体指导学生提高、改善自己的语文学习。所以尽量少用量表,最好不要直接转换成分数。

2.关于选修课程测试试卷命制的问题

目前各实验区的选修模块的测试试卷大多照搬了现行高考试卷的模式,因为谁也不知道三年后的高考试卷是什么样的,可是没有别的参照,只好参照现行的高考试卷。对于选修课程试卷的命制,有以下问题值得思考。

第一,如何体现试题的整体性和综合化。从命题的整体思路到具体的题目,尽量体现出整体性和综合化,而不是像原来那样,一道试题对应一个知识点或一个能力点,比如即使是侧重积累的题目,也可以把学生的阅读能力、书面表达能力、生活体验等都充分地考查出来。

第二,如何体现选择性和开放性。选修课程的目的是希望学生通过选择不同内容的学习实现共同基础的提高,同时不同的学生对于同一选修模块的学习也可以有所侧重。因此,选修模块的测试试题也应该体现出选择性,以适应不同兴趣、爱好和特长的学生。例如,可以出三道侧重不同材料的阅读试题,学生只要选择其一回答即可。另外,有些试题还要体现开放性,以倡导个性化的理解、体验和运用,给学生留下比较大的探索空间。

第三,试卷结构应该尽量简约。一个选修模块要求在十周内完成,学生在很多具体内容上很难说掌握得多么扎实、透彻,如果试卷还是像高考试卷那样面面俱到,就很难体现这个模块的重点和整体。例如宁夏吴忠一中开设的“古诗词鉴赏”模块,测试试卷由名句积累、古诗词赏析和尝试创作古体诗三部分构成。“中外优秀小说欣赏”的试卷,第一部分是根据所提供的一段材料来分析这段材料中的人物形象,第二部分是分析所学课文中一个人物的性格,第三部分是运用所学小说中刻画人物的手法写一位熟悉的人物。这样的试卷既能体现模块本身所具有的特点和主要内容,又简单易行,便于操作。

五、将选修课开设成必修课:选修课程遭遇的尴尬

目前有些实验区的高考方案是根据高中语文五个选修系列设计一定数量的试题,要求学生选做其中的几道题(如一个系列出 3道题,一共15道题,选择其中的5道题回答)。由于要求选做的题目数量一般不超过两个系列所覆盖的试题数,一些地区和学校可能就只开设两个,最多不超过三个系列的选修课。这样的做法当然便于管理和教研,学校也不必担心教学场地和师资方面的问题,学生也不用选择,教师不变、班级也不变,只要承担不同模块教学的教师轮流来上课。不难发现,这样的现象实际上暴露出了实验区高考方案的弊端和漏洞。未来的高考试卷不应该简单设计成必修和选修两部分,而应该将必修和选修打通,充分体现出选修课程的基础价值。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