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文化常识专题训练一、二答案
(2020-05-11 15:49:36)
标签:
教育 |
文学文化常识专题训练一、二答案
1、A.没有考取秀才的考生无论多大都叫童生。
2、A.“未冠”不是“弱冠”。
3、D.“公、侯、伯、子、男”。
4、D.“母忧”指的是母亲去世。
5、B.迁的含意与授、拜、除不相同。
6、B.州,古代的一种行政区划单位。州与中国古代行政区划路、府、省、道等,区域大小不相同。
7、A.殿试才由皇帝圈题,钦定名次。
8、B.“左迁”是降职。
9、B.错在“登基时”,庙号只能是皇帝逝后才有。
10、D.丁内艰,是遭遇母亲去世。
11、D.庶人之死谓死,大夫之死为“卒”。
12、B.“通过殿试考取后进入会试”错,“会试”与“殿试”互换
13、D.“致仕”也是指请求辞官归家。
14、C.“谥号”不仅仅是朝廷给予的。
15、B.“既自以心为形役”的“役”是“役使,奴役”的意思
16、C.典礼、科举、学校等工作是属于礼部的职权范围。
17、C.“人性本善”是儒家孟子的思想主张。
18、A.“除”属于授予官职一类。
19、D.古代官员为去世父母在家守孝
20、D.“拜”“除”不表示官职的升迁。
21、A.“科举考试由‘六部’中吏部主管”表述不正确,科举考试由礼部负责。
22、D。御史,古代行政官职,自秦朝至清朝,专为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朝廷、诸侯的官吏。
23、A.掌管所有官吏的任免不当,吏部主管文职官员事务。
24、D.没有《论语》,应该是《春秋》。
25、B.六部最高长官不是御史大夫而应是尚书。御史大夫,官名。秦代始置,负责监察百官,代表皇帝接受百官奏事,管理国家重要图册、典籍,代朝廷起草诏命文书等。西汉沿置,御史大夫与丞相、太尉合称三公,秩中二千石。通常谓御史职掌监察,然主管非御史大夫,而是其下的御史中丞。成帝绥和元年(前8),仿古制设三公,改大夫为大司空。东汉又改为司空。大司空(司空)不在御史台。“侍御史之率”的名义改属中丞。晋以后多不置御史大夫。唐复置,专掌监察执法。宋不除大夫,以中丞为台长。明洪武中改御史台为都察院,御史大夫之官遂废。
26、D.“五人为伍”。
27、C.“明年”指“第二年”。
28、B.其中丞相总管行政。
29、B.“补外”应指“京官外调任职”。
30、C.不是秦始皇是设立的,而是汉武帝时设立的。
31、D.古代被皇帝封为储君的儿子称“太子”;其余的称皇子、殿下,有的封王。
32、B. “‘署’表示授予官职”说法错误。“署”表示代理、暂任官职。
33、D.死就是指古代平民的死亡,而非泛指所有人的死亡。
34、B.朔,农历每月初一。
35、A.处于丁忧期间的一些人由于国家需要,不必弃官去职,不着公服,素服治事,不预庆贺,祭祀、宴会等由佐贰代理,称“夺情”。或有的守制未满,而应朝廷之召出来应职者,称起复。
36、A.“布衣”指平民,非读书人,且平民穿麻、葛织物。
37、B.从秦始皇时期开始,就有匈奴与中原征战不休的记载。比如学生可以从司马迁、苏武牧羊等故事推知汉朝时中原与匈奴就已经征战不休了。
38、D.“授”一般指授职、任命,不表示官职升迁。
39、A.幼时取名,成年取字。
40、B.将“权臣或辅政大臣”改为皇后、皇太后或太皇太后等女性统治者。
41、A.不能指大臣处理的重要事务。
42、C.“符”合二为一方生效。
43、C.“西汉”应为“东汉”。
44、B.先帝也就是古代人所说的前皇帝。
45、A.“进士”科在隋朝时开始设立。
46、B.吏部掌管全国文官,兵部掌管全国武官。
47、D.公、候、伯、子、男。
48、B.陛下不是帝王的谦称,而是对帝王的尊称。
49、D.朔,指农历每月初一。
50、D.“出”,离开京城任职,解释为贬官理解偏差。
51、C.“历代帝王都有年号”错误,是西汉武帝始创的。
52、C.宰指主宰、相指辅助。
53、C.“博士”在古代为官名,现在为学位名称。
54、B(既望是农历十六日,表示满月后一天。)
55、B.“只有天子和诸侯可以设宗庙,其余人则不准设庙”错,学界一般认为,周礼宗庙制度是: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不准设庙。
56、A.应为“古代男子成年时要行冠礼”,另外“还没有成年”有误,男子20岁称弱冠,此时已经成年。
57、A.“拜”和“除”是“授予官职”的意思,无提升之意。
58、D.在地理上,以西为右,以东为左。
59、A.午为马,未为羊。
60、D.出由京官外放地方官。夺、黜都是免去官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