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2a(M122)也就是老O3,在分子人类学研究早期,他被认为是汉族标志性单倍群之一。根据23魔方公布的中国各省男性的父系构成与差异数据,笔者计算了各省M122占O系的频率。如果将这一频率作为O系多样性的反向指标,则可以在数值上发现M122的起源地和大致迁徙方向。
这一比值最低的是广西,其次是广东粤语区,这再次证实M122应该是起源于华南的广西省。湖南、江西、重庆是仅次于两广的M122比O系的低频区,这说明这些地区是M122早期的主要定居区。云南的频率高于湘鄂赣渝,接近淮河流域的频率,说明云南的M122主要是从外省迁入的。早期的理论认为M122甚至O系起源于云南,在数据上得不到支持,显然是站不住脚的。
M122占O系频率高意味着O系多样性的降低,说明所在地区是M122的主要爆发区。笔者将M122占O系频率高于70%的省份全部划入迁入区。不难发现,迁入区全部位于中国的北方,这说明M122主要是在淮河以北地区爆发的。其中,频率最高6个省份分别是山西、河北、山东、吉林、陕西、河南,除了吉林省,其它五省恰恰是汉族(华夏族)先秦时期(夏商周)的主要聚居区。当然,这一结果或许也说明,吉林省在清末前原住民很少,其现代居民主要是汉族闯关东的结果,该省的汉族血统相当高。巧合的是,东三省也都在迁入区中,这印证了清末至民国著名的闯关东移民浪潮。
以前,我们可能会将M122(老O3)绝对频率的高低作为度量汉族父系血统高低的标准。然而,由于中原汉人的在历史时期的多次迁徙和衍布,各省的M122的频率都在50%上下,差异也不明显,最低的45.6%(广西),最高的60.9%(河北)。作为华夏文明重要起源地的陕西,M122的频率低于广东、福建、江西、浙南等秦汉时期的百越地区。作为华夏文明起源地之一的甘肃,M122频率甚至低于贵州、云南这样传统少数民族的聚居区。
通过上述表格的计算,笔者发现,M122占O系的频率才是评估汉族聚居区更好的表征值。根据这一频率计算出的迁入区不仅覆盖了中原及周边的河南、山东、河北、山西、安徽中原,而且也覆盖到了华夏文明重要起源地陕西和甘肃。各省这一频率相对M122的绝对频率差异更明显,从最低的54.29%(广西)到最高的82.6%(山西),区分度更好,可显著地划分出起源地、途经区和迁入区。
分子人类学圈子中,早先一直考虑到山西的非O系频率过高,认为是五胡乱华的结果。然而,讽刺的是,山西是所有省份中M122占O系的频率最高的省份。陶寺遗址清一色M122古DNA已经告诉我们,晋南是龙山文化和华夏文明的重要起源地之一。由此,我们是否应该反思:不能将山西的所有非O系都认为是五胡?
从表格中各省的排序不难看出,M122应是起源于华南地区,跨过长江流域后进入中原腹地,在豫、陕、鲁、冀、晋五省巨量爆发,形成了中原汉族的父系主体。从数据看,甘肃省应该是M122后期的迁入区,早期理论认为M117起源于陇西是极不可靠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