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刘星-济宁
刘星-济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62,931
  • 关注人气:1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不周山与良渚城,重黎与共工大战不早于公元前2280年,清凉寺坡头遗址中华联盟国家陵园,黎族重黎之后

(2019-12-16 15:24:26)
标签:

良渚城是不周山

清凉寺埋葬重黎

黎族重黎之后

上古历史

分类: 大话历史

不周山与良渚城,重黎与共工大战不早于公元前2280年,清凉寺坡头遗址中华联盟国家陵园,黎族重黎之后

作者   刘星

共工怒触不周之山的故事既有神话传说,又有历史记载,说明这场战争,具有深远的影响,让中华民族记忆深刻。要能清楚历史真相,需要解决共工是谁、重黎是谁、不周山在哪里,历史发生在哪年,战争原因,战争经过和战争结局等问题。

首先解决战争双方的身份:

《史记·补三皇本纪》:“诸侯有共工氏,任智刑以强霸而不王;以水乘木,乃与祝融战。不胜而怒,乃头触不周山崩,天柱折,地维绝。”从记载来看,共工氏为当时的诸侯,共工氏十分强大,称霸天下但是一直没有获胜称王。共工氏不是一般的诸侯,其实力足以与中华联盟抗衡。黄帝、蚩尤、炎帝大战逐鹿,三家形成中华部落联盟,形成新的历史文化龙山文化,龙山文化处于黄河流域。根据现代考古发现,当时与中华联盟龙山文化相当的先进文化为长江以南的良渚文化。《管子·揆度》:“共工之王,水处什之七,陆处什之三,乘天势以隘制夫下。” 《左传·昭公十七年》:“共工氏以水纪,故为水师而水名。共工氏所在地域水路占70%,陆地占30%。长江以南地区良渚文化符合共工氏生活地域。共工氏依靠长江天险,称霸一方。长江以南。长江以南地区山多水多陆地少,世代居于此的共工族是一个世代与水作斗争,并积累了一定治水经验的古族。共工氏积累了高地铲平、低地垫髙、防障河水、决开积水等所谓“堕山”、“崇薮”、“防川”、“窦泽”等治水经验,所以共工氏被尊称为水神。

共工氏代表长江以南良渚文化,祝融和重黎代表黄河流域龙山文化。祝融和重黎是人,还是官职,还是部落称呼,历史记载比较混乱。《史记•楚世家》:“高阳生称,称生卷章,卷章生重黎。重黎为帝喾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共工氏作乱,帝喾使重黎诛之而不尽。帝乃以庚寅日诛重黎,而以其弟吴回为重黎,复具火正,为祝融。”从史记记录来看,重黎为帝喾高辛的火正,火正是个官职,因为重黎功劳很大,帝喾改名为祝融,在这里祝融和火正都是官职名称的两种称谓。帝喾诛重黎,让其弟吴回为重黎,从表述上分析,重黎又是一个官职,吴回代替重黎为祝融。司马迁文学造诣很高,也没有讲明白重黎和祝融是怎样的关系。我们知道蚩尤被称为九黎之君,政治中心在山东省泰安市磁窑针大汶口。舜帝名为重华,重在山东省枣庄市滕州北辛,北辛文化的代表。重黎是蚩尤部族在这个时期的称谓,是部落联盟的称呼。帝喾庚寅日诛重黎,后世不知道他的真正名字,以重黎代指,被杀重黎应该是战公共失败的大将军。祝融是赤帝,与轩辕黄帝身份一样,都是中华部落联盟的首领,祝融是帝王。祝融大战共工,共工怒触不周之山的真正历史实重黎大战共工,共工怒触不周之山。重黎战共工是在老童时期,祝融战共工是在颛顼时期,是两个历史战争,由于没有文字记载,后人记忆模糊,把两场战争合二为一。

其次解决战争所在地不周山的地望。

不周山最早见于《山海经•大荒西经》:“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不,表否定;周,周全,完整;山,高于地平面的自然隆起。不周山,就是不完整的山。《列子·汤问》:“共工氏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折天柱,绝地维,故天倾西北,日月星辰就焉;地不满东南,故百川水潦归焉。” 不周山上支撑天的柱子折断,百座大山上的水都归拢到不周山这里,形成滔天大水。现代考古发现良渚城周围地势符合不周山的特征。

良渚城周围地势图

不周山与良渚城,重黎与共工大战不早于公元前2280年,清凉寺坡头遗址中华联盟国家陵园,黎族重黎之后

良渚城周围水系图

不周山与良渚城,重黎与共工大战不早于公元前2280年,清凉寺坡头遗址中华联盟国家陵园,黎族重黎之后

良渚城全貌图

不周山与良渚城,重黎与共工大战不早于公元前2280年,清凉寺坡头遗址中华联盟国家陵园,黎族重黎之后

良渚文化是有河姆渡文化发展而来,距今5300年至4300年,持续发展约1000年,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良渚文化随着良渚城的突然消失而消失。良渚城是良渚文化的核心,城址北、西、南三面被天目山余脉围合 ,形成 不周山 。长命港、钟家港等古河道穿过这片城址,与城址内外星罗棋布、纵横交错的河流湖泊形成三环水抱特征。城址南面是平原,有利于农业发展。现代考古发现良渚古城外围水利系统,是迄今所知中国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也是世界最早的水坝系统,设计范围超过100平方公里,证实了良渚古城具有完整的都城结构,由内而外依次为宫城、王城、外郭城和外围水利系统。发现的11条水坝,还不是全部。良渚人想得很周到,根据海拔高低,这些水坝分成了两道防护体系:高坝和低坝。高坝主要建在山与山之间的谷口,封堵山谷里的水。低坝把平原上的孤丘连接起来,它围护的地方,是一片巨大的低洼地,可形成面积达9平方公里的二级库区。共工怒触不周之山的战争所在地就是现在的良渚城所在的地区。

再次解决战争原因,战争经过和战争结局

史前大洪水约发生在距今4300年前,在内蒙古包头市以南到山西榆林市一段黄河发生堰塞湖,黄河水位抬高,黄河改道河北入渤海。中华联盟举全国之力治理黄河,修建大坝,堵塞黄河水,防止黄河泛滥对下游造成灾害。但是河北和山西之间有太行山的阻挡,地势较高,黄河水流量有限。每年雨季,黄河水就会泛滥。某年黄河上游长时间暴雨,黄河洪峰不断冲击堰塞湖大坝,水位也不断抬高,由于水量太大,黄河改道河北的水路通水能力有限,所以大坝溃堤,黄河中下游全部被淹,损失惨重,国力损耗巨大。共工氏决定趁中华联盟治水之际出兵北伐,收复被重黎占领的现在江苏安徽地区,这两个地区以前属于共工氏所有,被重黎所占有。老童命令重黎南下抗击共工,重黎大军战斗力很强,共工节节败退,最后退守当时的政治中心良渚城,重黎大军猛攻良渚城,俘获共工的首领和大将军,占领良渚城。共工鱼死网破,扒开了位于山区的大坝—不周山(678位置水坝),洪水冲毁二道大坝,淹没了良渚城,良渚城内的重黎大军要么被淹死要么被服,滔天大洪水对现场幸存者来说是震撼性的——天崩地裂,从而形成了神话性的记忆传承。大坝决口的结果直接终止了战争,以钱塘江为界,共工退守会稽山。中华联盟损失惨重,后把共工列为恶人。就是在距今约4300年左右,一场滔天的洪水淹没了良渚文明的一切。这场洪水2000余年后,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这里才逐渐又开始有人类活动的痕迹。2011年,考古工作者在良渚遗址宫殿区东侧发现了面积达600-700平方米,厚达40厘米左右的稻谷废弃层,经专家估算,仅这一处埋藏的稻谷就有2万到3万斤。而在其他遗址区域,更有很多类似的谷物埋藏出土。由此可知,在良渚城被淹没时,稻谷都没有来得及转移,就被淹没,说明淹没良渚城的洪水来的很快,城内的人来不及反应就被大水浸没了。

最后解决战后俘虏的归宿

被共工部族俘虏的重黎的士兵,被流放到海南岛,由此发展为现在的黎族,黎族是重黎之后。被中华联盟俘获的共工军事首领殉葬在现在的清凉寺坡头,当时清凉寺古墓群是中华联盟的国家陵园,埋葬中华联盟的高级头领和为国家牺牲的将军。该墓地共发掘清理新石器时代墓葬355座,距今约4500-4300年。墓葬排列整齐,有大型墓、小型墓之分。第三期大型墓,墓主人身上涂朱和墓内撒放朱砂的现象比较普遍,有殉人现象,随葬品以精美的玉(石)器为主,另随葬有鳄鱼骨板、兽牙和猪下颌骨等。墓葬规模相对较大,相互之间也有区别,中部的规模最大,向东逐渐变小,它们分布在墓地的中、东部,排列顺序规范,南北成行,东西并列,间距相近,许多墓葬出现了殉人,人与人之间的对立十分尖锐。这里是迄今发现史前时期殉人数量最多的实例,等级森严,冷酷惨烈。这是特殊的葬制,并非本地传统的厚葬习俗。墓主人均为成人,大型墓中有一半以上有小孩殉葬,墓内骨骼受破坏的达90%。随葬品,多为玉石器,最多的是玉璧、玉环、石刀、玉石钺,其他器物有玉琮、石斧、小玉饰等。如M52 出土有质地良好的玉琮,M100 出土的玉牙璧、M87 出土的玉虎头、M29 出土的玉环、M146 出土的凸缘六边形器、双孔石刀、玉梳形器、M150 出土的玉方璧、M155 出土的双联复合玉璧和其他品位较高的器物。璧的外径、好径、厚度和肉的剖面形状诸方面来看,更接近良渚玉璧的作风。琮类器物起源于良渚文化,玉琮的地位最突出,成为良渚文化典型玉器。玉琮代表地方,是中国传统的玉礼器六器之一。清凉寺坡头墓地第三期大型墓,正是重黎和共工之战死亡的将领。其中M61大墓墓主人仰身直体,在右臂进腕部套有玉璧和玉环,右侧墓壁上竖置着五孔石刀,位置与上臂平齐,石钺却横放在腹部。M51的墓壁与M61的墓壁走向和宽窄基本一致,而墓主人却被反剪双手,低垂头颅,跪在M61脚部之上的死者。M51的死者生前有罪与M61的墓主人,他是被活埋的。M61的死者应该是重黎,M51的死者应该是共工部族的军事首领。墓主人都是战死的将士,殉葬的都是共工部族的将领。为什么说他们是重黎和共工之战的将士,大墓出土的玉琮和鳄鱼骨板告诉我们,他们来自良渚文化,时间距今4300年,与良渚城淹没的时间一致。

重黎和共工之战的大体时间,通过查找中国公元前历史纪年年表

确定为公元前2280-2272年老童时期。

清凉寺坡头目的为中华联盟国家陵园的确定

清凉寺M100 墓地出土了一件较为特殊的四牙璧,略呈方形,在以前收集到的玉器中也有一件只存一齿的牙璧。此类器物临汾下靳村墓地也有发现,但器形甚小且制作欠精。牙璧的造型曾见于山东胶县三里河大汶口文化晚期及龙山文化墓葬,临朐朱封龙山文化墓地附近也采集到一件,海阳司马台遗址、五莲丹土墓地等都有出土。M150 出土了该墓地唯一的一件方形璧(图六),外方内圆,这种器物在大汶口文化的山东茌平尚庄、邹县野店等遗址均有发现。山东地区龙山文化的绿松石镶嵌技术比较发达。临眗朱封出土的绿松石薄片达980 多件,做工精美的绿松石坠饰竹节形玉笄,左右两端镶嵌有四个圆形绿松石。清凉寺M100 复合玉璧上镶嵌有绿松石。这些墓葬的墓主人来自山东,是当时中华联盟的高级领导。

 

清凉寺M146 出土的梳形玉饰,无论其形制,还是工艺,都很接近红山文化的玉器风格。另外,以前收集到的玉环内缘为弧状边,外缘为薄直边,底面平,另一面呈弧形凸起,也显现出红山玉器的作风。而前述M150 出土的方形玉璧远在辽宁的三官甸子、牛河梁、黑龙江新石器时代亚布力遗址也有发现,因此清凉寺墓地的玉器中存在着来自东北地区的文化因素,他们是来自东北夸父部族的高级首领。清凉寺临近黄河,在黄河的南面是黄帝铸鼎原,黄帝铸鼎原是中华联盟的首都所在地,所以清凉寺是距今4500年到4300年的国家陵园。由于小墓葬随葬品很少,说明中华联盟死后推行的是节葬,而不是富葬,节葬是一种美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