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奕辰 2017141241099
如果有养过猫,或许会发现,猫的后腿格外的修长,但这并不是因为猫比人类多了一节腿骨,而是因为猫与人类的“脚”的包含范畴的不同。
以骨盆为起始点,往下大致能拆成熟悉的6部分:
大腿:股骨
膝关节
小腿:胫骨、腓骨
脚踝:若干块骨骼统为跗骨,组成脚腕、脚跟
脚掌:跖骨
脚趾:3节趾骨(近端、中端、远端趾骨)
对人类来说,后三项都是脚。行走时,脚跟、脚掌、脚趾会依次触碰地面,这些结构三位一体才算一只合格的“脚”。但对于猫来说,只有趾骨部分才是“脚”,多出来的跗骨与跖骨都会被我们认成是腿的部分,所以看起来腿会格外的长。其实除过猫以外,我们认为的很多动物的“脚”,都与人类的构成不同,这就要涉及到行走方式的差别了。
陆生哺乳动物的后肢行走方式可以分为三种:跖行式(脚掌走路)、趾行式(脚趾走路)、蹄行式(脚指甲走路)。
跖行式:人类所用的行走方式就是跖行式。其特点是跖骨着地,成为扁平的脚掌。这是一种比较原始的行走方式,几乎所有早期哺乳动物都用这种方式走路。这种行走方式的最大问题就是跑得慢,宽大的脚掌对快速奔跑毫无用处,这也是为什么短跑运动员讲究脚尖着地奔跑。但它也有其优点,比如利于承重,走路稳当,熊、小熊猫、兔子(静立时)、啮齿类这些动物都是跖行式的。手掌、脚掌和细长指节也给了灵长类善于攀爬抓握的手脚。
趾行式:趾行式动物的跖骨没有变为贴地的脚背,而是向上抬起,仅用几个脚趾头(跖骨)支撑身体和行走。哺乳动物中,猫科动物都是典型的趾行式动物,另外,狗、狼、狐狸也采用了这种移动方式。它们和人类一样,也有三节脚趾,不过仅用前两个着地。脚趾后的跖骨(人类脚掌)脱离地面,高高翘起,升级为一节新腿。这些动物大都有很强的肉食性,下肢末端灵巧,善于悄无声息地快速移动。
蹄行式:蹄行式动物可以说是腿最长的了,站立时远端、中端、近端三节趾骨垂直分布,仅靠脚趾端部着地,最大程度使腿部变长,而且还特化了脚趾。蹄行式动物主要是有蹄类动物,包括马、牛、羊等等。它们的脚趾大部分退化不见,只留下一个或两个变成蹄。蹄行式使得有蹄类动物的移动变得更加迅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