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长江树A
长江树A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546,070
  • 关注人气:9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深圳市翠园中学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方案 (被光荣选入省编教材)

(2017-12-09 17:43:48)
标签:

教育

文化

历史

分类: 教育论文、总结和教学设计

深圳市翠园中学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方案深圳市翠园中学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方案 <wbr>(被光荣选入省编教材)深圳市翠园中学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方案 <wbr>(被光荣选入省编教材)


深圳市翠园中学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方案 <wbr>(被光荣选入省编教材)

刘人云执笔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步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必须。“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教育部在20001月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规划(试验修订稿)》中增设了包括研究性学习在内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在2001411日颁布了《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指南》)。广东省教育厅决定从2001年秋季起,在全省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高一年级开始设置“研究性学习”必修课程,每周三节。三年内,在高中各年级开齐“研究性学习课程。我校认真学习研究了这一系列文件,结合学校实际。制定了本方案,从2001年秋季开始正式实施。

一、基本内容,

    ()设置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目的

    必须使全校教师充分认识到,将研究性学习纳入必修课,是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重大突破。受传统学科教学惯性的限制,目前普遍实施研究性学习尚有一定的困难,现以一项特别设立的教学活动作为必修课纳入课程计划,以便逐步推进,并从制度上保障这一教学活动的深化与发展。

    要实施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关键在于改进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法。设置“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目的正在于此。研究性学习是全体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它与社会实践、社区活动、劳动技术教育共同构成“综合实践活动”。这样,就改变了以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书本知识传授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了开放性的学习环境,提供了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的实践机会,促使他们形成主动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研究策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由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也必须相应转变。教师已不再是知识传授的权威,而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从而真正确立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现代教学观。   

    () 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目标

1.总目标。 

教育部颁布的《指南》中已对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总自标作了明确规定,简括之为:强调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运用,注重学习的过程和学生的实践与体验。具体目标为:

    (1)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

    (2)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4)学会合作与分享。   

(5)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

    (6)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上述六个具体目标鲜明地体现了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的新要求。 

2.分层目标。 

根据广东省教材编写委员会编著的《研究性学习教学指导纲要》,并结合我校实际,制定学校三年研究性学习的课程目标:高一强调初步”,即起始”和“基础,以“起始目标为主;高二强调“形成”,即“基础”与“提高”,以基础”为主;高三强调“提升”,即“提高”与“超越”。在此基础上;强调每个班级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实施中加大“因材施’”的力度。

()“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内容和方式

根据教育部、广东省教育厅的规定和国内外研究性学习的先进经验:结合我校实际情况;我们把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内容和形式概括为:

l.以问题(专题、课题)为中心。 

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内容主要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选择与研究问题(专题或课题)。专题或课题主要来源于学生的学习活动和社会生活,立足于研究解决学生关注的某社会问题,自然问题或科学问题、人文问题甚至于人的发展等问题。这些问题应与学生具备的知识和能力有密切的联系,是学生现有知识能力的拓宽、深化、更新与升华。这些问题可以是某学科的,也可以是多学科交叉综合的;可以偏重于实践操作,也可以偏重于理论研究;可以是现实问题,也可以是学术问题;可以是不同问题,也可以是同一问题的不同角度;可以是能作出结论的问题,也可以是暂时不能作出结论的问题,具有较大的开放性和灵活性。

学生所学习研究的问题(专题、课题)可以是指导教师向学生展示一个案例或介绍某些背景材料或刨设一种情境而引出的,也可以是学生从自然的、社会的和自身的现实生活中所发现选取的既感兴趣又值得研究的问题。但是,不管通过什么方法,都应由学生自主确定,教师不可越俎代庖。

    2.以开放为形式。   

    “开放”不仅体现在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目标和内容上,.同样体现在教学的过程和方式方法上。

在学习过程中,课程活动的时空是开放的。研究性学习有时在教室进行,有时可在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实验室等处进行,有时还要到校外的有关单位、企业、街道、景观等处进行;可以是集中指导,也可以是群体交流;可以是分组活动:也可以是个体行为。时间上既有集中又有分散,而且进度也比较灵活,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在学习方式上,在确立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的同时,教师(指导者)的角色也呈现开放式。可以是专职教师,也可以是其他教师,还可以是校外的家长、亲友、专业人士等。  

在学习方法上,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独立地学习钻研。学生可以有多种学习手段(读书、上网、社会调查、实地考察、讨论辩论等),可以有广泛的交流对象和信息来源渠道。

3.以探索为过程。  

研究性学习从研究视角的确定、研究目标的定位、研究过程的设计、研究方法的运用到研究成果的表达,都由学生在老师指导下“探究”完成。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志向等进行研究性学习,完成反映自身学习能力和特长的研究性学习过程。

4.以实践为依托。 

    研究性学习课程目前划归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说明实践性是该课程的本质特征之一。从学习内容上看,研究性学习强调理论与社会、科学和生活实际的联系,特别关注人类生存、现代科技对当代生活的影响以及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如社会调查、访问咨询、实地考察、科学实验等,提高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同时获得亲身探索研究的体验,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严谨求实、团结进取、关注现实、责任感强的人生态度和创新精神。  

       

二、组织实施

    2001年秋季起,在我校高一年级正式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每周3节,拟安排在星期五下午。以现教学班为组织学习形式,设置专职教师,暂定每人带三个班。

    

()“课程计划

    高一:(文科综合、理科综合)以问题研究为主;

高二:以专题研究为主;

    高三:以课题研究为主。

每个年级适当安排一些项目设计活动

 

()课时安排

    按每周3节,每学期20周计,共计60节。

1—9节:集中学习,立题,开题。

10--27节:分组独立研究,教师跟踪指导。

28--30节:中期交流,初评,小结。

    3l--53节:分组独立研究,教师跟踪指导。

54--60节:期末结题,交流,评价,总结。

每组或每位学生每学期完成一项研究课题。   

 

()研究类型  

1、问题(课题、专题)研究类

以认识和解决某一问题为主要目的,形式包括社会调查、科学实验、文献研究等。 

    2.项目(活动)设计类。

以解决一个比较复杂的操作性问题为主要目:的,形式含社会性活动设计和科技类项目设计两种。   

    

()组织形式

     1.小组合作研究

    在高一年级基本采取这种形式。小组一般由2-4人组成,学生自己推选组长,每组均有指导教师(范围不限)成员各有分工,并团结协作。分组后人员不宜流动。

    2.个人独立研究。   

    在高二、高三适当采用“开放式长作业”的形式,学生各自相对独立地开展研究活动,一般一学期内完成。

3.个人研究与全班集体讨论相结合。

在学习基础相对薄弱的班级采取个人研究与全班集体讨论相结合的形式,全班同学围绕一个共同的研究主题,各自搜集资料,开展探究活动,取得结论或形成观点,再通过全班集体研究,同学们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深入探讨,并完成各自的论文。

 

()课程实施的一般程序。

 

    1.进入问题情境阶段

    (1)师生共同学习教育部《实施纲要》,省编《研究性学习教学指导纲要》、《综合实践活动一研究性学习方法指导》和学校的《实施方案》等,并向广大家长宣传此门课的意义和要求。

    (2)学习主要研究方法,如搜集信息的观察法、实验法、文献法、调查法、咨询法和处理信息的定性定量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因果分析法、综合法等。  

    (3)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事物和观察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开设讲座,组织参观访问,或学生自主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等形式,诱发学生讨论,提出问题。

    (4)学生分组、分工,选出组长,确立研究的问题(专题、课题)制定研究计划和进度表,确定指导教师。

(5)举行开题报告会。

 

2.实施和体验阶段。

(1)搜集、分析、整理、提取各种信息资料。形式有访谈、上网、查阅书刊杂志、问卷调查、科研实验等。

    (2)调查研究,实地考察,,做好记录。

    (3)不确定交流可在小组以内、小组之间、班级之间、师生之间等范围进行。   

(4)教师跟踪指导,随时掌握各小组或个人的研究进程,并给予帮助,做好记录。

 

     3、表达交流阶段。

    (1)期中初步交流争各班或全年级举行交流会,由各小组汇报活动进展情况。

    (2)期末各小组或个人上交研究论文、实验报告、调查报告、活动方案、科技作品、音像资料、软盘等成果材料,每人上交一份学习总结。分别举行班级和年级交流报告会,年级编辑优秀成果集。  

    (3)师生共同评价各小组或个人的研究成果,指导教师对研究成果写出500字以上的评语。

 

()发挥教师作用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也重视教师的指导作用。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的主要任务是:

     1.组织者。

    组织者的身份贯串活动全过程。包括组织学习、分组、立题、开题,联络各组或个人的指导教师,联系场地、设施及外出活动,检查落实各组或个人的出勤情况和研究进程,掌握学生研究的各种信息,组织期中、期末及不确定的交流、总结、评价等。  

    2.指导者。 

    专职教师可兼任部分小组或个人的指导教师。指导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学习的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帮助。要指导学生写好研究周记,及时记载研究情况,真实记录个人体验等。不要将学生的研究引向固有的结论,而应提供信息,启发思路,补充知识,介绍方法和线索,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和创新。这就要求指导者加强自身思想、业务素质的修养,以具备较强的指导能力。   

    3.促进者。

指导教师要注意观察了解每一个学生在品德、能力、个性方面的发展,并给予适时的指导,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并提高他们研究的积极性。要通过多种方式争取有关方面的关心、理解和参与,积极开发研究所需要的校内外教育资源。

三、管理  

    ()成立课程领导小组.

    学校研究性学习课程领导小组成员包括:

    组长:校长

    副组长:分管教科研的副校长

    组员:教务处主任,教科处主任,高一年级组长,各学科组长,高一各班班主任,专职教师。   

    ()成立“研究性学”学科组

    在学校课程领导小组的领导下,成立“研究性学习学科组,具体组织实施,成员包括:组长:分管教科研的副校长;

   副组长:高一年级组长和一名专职教师;

    组员:所有专职和兼职指导教师

()有关规定(暂定)

1、教师工作量

    专职教师暂定每人带三个班为满工作量。课时补贴待遇相当于高三毕业班水平。兼职教师如属本校教师,将视研究成果给予相应奖励。

2.课程档案。

(1)学生必作。

    研究方案:含名称、目标、意义、内容、方法所需资源、人员分工、进度安排、成果形式、指导教师等内容,开题前上交,并在教科处备案。 

研究周记:每人每周学习研究的情况记载。每篇不少于800字,含时间、地点、研究内容(要具体)、收获、体会、问题等,作为平时成绩的主要依据。期末总结要求1000字以上,

每周上交专职教师批阅,并有组长签名。

研究成果:每小组或个人从下列品种中至少选择一项:研究论文,实验报告,调查报告,活动方案设计,科技作品,软盘,录像资料等,期末上交专职教师。

2)教师必作。

指导笔记:含对全班或所负责小组、(个人)指导的详细记录,有时间、地点、对象、主要内容、效果、体会等内容,由专职和兼职教师共同完成,每周一次,每月底交教科处。

项目总表:专职教师将所教班学生所有研究项目进行汇总,含名称、项目成员、指导教师单位和电话、进度所需资源等内容,开题会后交教科处备案。   

学习心得:要求专职教师每人读一本与课题研究有关的书制,并写学习心得,每月底交教科处。

    项目评估: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对所指导项目写出结论性评语,要求指出项目的意义、成功与不足之处及努力方向,每篇不少于500字。   

    工作总结或论文:专职教师在学期末要对工作做出全面总结。或以论文形式总结经验。(3)教科处必作。 

检查记录:每月末检查专职教师的指导笔记和学习心得,按ABCD四级评分。每月末检查兼职教师的指导笔记,校内的兼职教师同样要评分。每学期抽查每班各项目小组(个人)的研究周记两次,并按ABC、。D四级评分。

科研论文:每学期以学校研究性学习课程为研究范围,写一篇科研论文。   

    每学期编辑一本优秀研究成果集。

3.校内设施设备使用

校内的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电脑室、各科实验室等,优先向高一年级学生开放,尤其是周五下午要保证使用。特殊安排由指导教师于周四提出,再由校教务处安排。

4.学科组活动

   研究性学习学科组每周四上午集中学习、交流一次,专职教师必到,兼职教师特别是本校的兼职教师要尽量参加,至少每双周参加一次,要做好会议记录。

S.奖励。   

  视工作进展情况待定。

四、评价

评价是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评价的内容和方式必须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重视学习的过程与方法,重视交流和合作,重视动手实践。

 

(一)评价的重点(100分计)

1.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态度(20)

    (1)认真参加每一次学习研究活动。

    (2)认真完成自己所承担的任务。

(3)做好资料搜集、积累、分析处理工作

    (4)主动提出研究和工作设想、建议。

(5)与他人合作,取长补短。

2.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所获得的体验情况(15)o

(1)依据“研究周记小组讨论记录和期末个人总结。

(2)依据期中、期末交流和平时交流情况。

    (3)依据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情况。 

   3.学习和研究的方法、技能掌握情况(20) 

    (1)搜集信息的方法和能力。   

(2)处理信息的方法和能力。

    (3)逻辑推理能力。

    (4)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及其他新技术情况。

    (5)研究结果的表达与交流情况

    4.创新精神和能力发展的情况(15)

    (1)发现、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探究精神,创新意识和能力。

    (3)动态评价。

    5.学习研究成果(30)

 

()评价的方法

    (1)期末采取指导教师(专家)、学生自评和互评相结合的方法。

    满分100分。学生自评占30%,学生互评占25%,教师(专家)评价占45%。

    (2)在评价过程中,要注意将学生书面材料评价和实践活动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全面评价与特别评价相结合。

(3)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可分三次进行。

开题时:侧重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设想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以及参与的态度、合作精神等。

    期中:侧重学习研究计划的实施情况、学习态度、探究精神、方法能力、实践体验和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精神与能力,并及时向学生反馈。

    期末:依据课程总目标的六条规定,全面评价。

    以上内容还有待手在实际操作中进一步修改完善,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向学分制过渡。


刘人云撰写,原载于《研究性学习教学指导纲要》,广东省教材编写委员会编,广东教育出版社20018月出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