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IP/CSP初赛,吓了我们一大跳
(2019-10-28 22:38:28)
今年的NOIP/CSP初赛,我们家小梦是第三次参赛,但是比往年都要煎熬人。昨晚上是第一次没睡好觉!我们在第一年,在知道意外丢了8分以后,小梦当场就哭了!全家都以为,出线无望,所以睡觉倒是安稳了,后来知道,出线分线居然比前一年降了二十分!一时之间成了意外之喜。当年为什么出线名额一下子降了二十多分?有点象近两年,每年都连续上升十几二十分那样,令人感到迷惑。但是仍然慢慢整出它目前已知的涨跌规律。
现在回想起来,那是因为那次增加了一个六中考点,机位增加了60%!在多年以来都是在二中主场复赛,已经相对固定的初赛人数,忽然增加了半数多机位,再搭配上初赛难度有所增加的因素,所以晋级分数线就下降了二十多分。我们刚好赶上这个春风;几位参赛的同学,都是刚学了几个月的新手,多人晋级,一人弃考,剩下的都取得了一二等奖。我们后面的路就好走了。这批同学也就一直学了下来,到现在都已经是各自学校的顶梁柱。
第一次实战以后,“我们的同学上机都没有问题的,初赛过关就是获奖,而且至少二等奖!”,也就成了我们最直观的经验。但是,当我们第二次仍然以第一次过关的经验成绩,衡量我们的过关目标,以此制定“初学者,如何搞些短平快的训练,争取获得晋级资格”,——>上一次的经验已经告诉我们“过关即是获奖”,——>并自以为充分地加上了10分的安全裕量时,却被那一年出线分数的暴升,搞得狼狈不堪!普及组的晋级分数线,飚升21分!以于我们参赛的同学翻番不止,晋级人数只是多了两个!虽然一如既往的,过关的同学全部非二即一。一等奖不但屈指数不过来,而且向高名次进军。除了普及组因为分数飚升,没有象预想的那样“全面开火”以外,出线只是提高14分的提高组,三位新学同学就全部刹羽而归,虽然他们也都只学了三个月,都有不晋级的理由。
与第一次参赛相比,第二次我们虽然也揪心,但主要为别的孩子揪心。根据我家小梦的反馈,我们原本预计安全裕量高达二十多分,——>这是细水长流,坚持学习的积累,——>尽管后来的出线分数的飚升,把我们吓了一跳!但公布之前,自已是睡得挺安稳的,公布以后也没理由睡不着觉。其实,2018这一年的若干新学同学,至少得分在48分以上的同字,他们的起步水准,已经不亚于一年前小梦他们拿一二等奖时的水平,连续参赛同学甚至更为强一点。只是难以预估的分数线的飚升,令人捉摸不定的“运气”,变成不可忽略的影响因素。如果容器要素是稳定的,是什么导致分数的畸变呢?
NOIP/CSP的初赛,可能是最具不确定性的赛事。因为它的容器不算大,但是大幅影响结果的变量因素却挺多!比如说,增加一个考点或者减少一个考点,差不多主是天堂和地狱之别。所以坊间就有这样的说法:初赛是圆的,复赛是方的。上机高手在复赛,完全失手的可能性不大,当然也不是没有。我们就有一位同学,上机考试老是零分!习惯性爆零分!第一次是因为用了万能包,哭了鼻子,后来把分拿回来,破涕为笑……,后来又爆零!
“圆的初赛”却挺有“方的”决定性。初赛如果不过关,你神仙都拿不上有份量的奖;反之,只要初赛过关,……,至少如我们自已学生的两年经验,省奖已经是坐二望一!而且,2017年华附李姓女同学的神奇故事,还告诉了很多新近开展培训的学校的老师,虽然编程能力是“方”的,难以速成;但是即便学生不会写程序,只要拿出刷奥数题的干劲,把初赛题刷几遍,再迭加学生基数,新学校的成绩也会挺好看。这样就多少解释了去年分数的飚升。
由于信息学课程,存在学习周期,可能是新入者门槛最高的竞赛;——>半路改行搞物理竞赛的不少,生物化学竞赛的几乎都是改行过来的,但是信息竞赛生可以转到其他项目,却从来没有听说过,从其他项目转入信息竞赛的。这就是“新入者门槛”。所以当NOIP看作一个容器,它的复赛成绩会比较稳定,但是初赛成绩,就同时受到容器大小(分母)和新人流(分子)的影响,变成“圆”的!去年的情况,大体上是因为数学竞赛给停了,很多学校又开展了信息竞赛培训。特别是在广州以外市县,写程序的培训条件可能不足,刷题目的毅力那是不遑多让。这样普及组的分数飚升也可以解释了。
前年去年初赛的真实趣闻之二:
省内某信息大校,校群内宣称“咱校学生天生英才最牛逼的,不用管初赛的,只需要专心管复赛”,但是却限制学生参赛!私下里教练交心:“如果不是有着超越级水平的学生,万一在初赛上,成批栽了,这些年里辛苦积攒的名声,可以泡了”;
市内另一大校,教练对学生说:“初赛很容易的,刷几张真题卷就过了,专心搞好复赛,那才是跟高手过招的战场”;几位小高手咨询教练:那要多少分,才能保证进得赛?教练说“55分,肯定够了”,……结果,小高手们初赛<=60分。对教练投诉说:“咱们已经超额完成任务,但还是在初赛完蛋了”!
公开可见的资料也看到,本来正处于上升势头的“先知先觉”,开始开展信息竞赛,并在2017年以前就开始取得成绩的几所中学,包括广雅,执信,明德……,在2018年狂飚的分数线前面,几乎都是全军覆没!而相比之下,仅以广州市内而言,铁一是去年2017专攻初赛的最大赢家,尽管复赛是方的。
信息竞赛学习群:217241975;探索“竞赛带动综合”
现在回想起来,那是因为那次增加了一个六中考点,机位增加了60%!在多年以来都是在二中主场复赛,已经相对固定的初赛人数,忽然增加了半数多机位,再搭配上初赛难度有所增加的因素,所以晋级分数线就下降了二十多分。我们刚好赶上这个春风;几位参赛的同学,都是刚学了几个月的新手,多人晋级,一人弃考,剩下的都取得了一二等奖。我们后面的路就好走了。这批同学也就一直学了下来,到现在都已经是各自学校的顶梁柱。
第一次实战以后,“我们的同学上机都没有问题的,初赛过关就是获奖,而且至少二等奖!”,也就成了我们最直观的经验。但是,当我们第二次仍然以第一次过关的经验成绩,衡量我们的过关目标,以此制定“初学者,如何搞些短平快的训练,争取获得晋级资格”,——>上一次的经验已经告诉我们“过关即是获奖”,——>并自以为充分地加上了10分的安全裕量时,却被那一年出线分数的暴升,搞得狼狈不堪!普及组的晋级分数线,飚升21分!以于我们参赛的同学翻番不止,晋级人数只是多了两个!虽然一如既往的,过关的同学全部非二即一。一等奖不但屈指数不过来,而且向高名次进军。除了普及组因为分数飚升,没有象预想的那样“全面开火”以外,出线只是提高14分的提高组,三位新学同学就全部刹羽而归,虽然他们也都只学了三个月,都有不晋级的理由。
与第一次参赛相比,第二次我们虽然也揪心,但主要为别的孩子揪心。根据我家小梦的反馈,我们原本预计安全裕量高达二十多分,——>这是细水长流,坚持学习的积累,——>尽管后来的出线分数的飚升,把我们吓了一跳!但公布之前,自已是睡得挺安稳的,公布以后也没理由睡不着觉。其实,2018这一年的若干新学同学,至少得分在48分以上的同字,他们的起步水准,已经不亚于一年前小梦他们拿一二等奖时的水平,连续参赛同学甚至更为强一点。只是难以预估的分数线的飚升,令人捉摸不定的“运气”,变成不可忽略的影响因素。如果容器要素是稳定的,是什么导致分数的畸变呢?
NOIP/CSP的初赛,可能是最具不确定性的赛事。因为它的容器不算大,但是大幅影响结果的变量因素却挺多!比如说,增加一个考点或者减少一个考点,差不多主是天堂和地狱之别。所以坊间就有这样的说法:初赛是圆的,复赛是方的。上机高手在复赛,完全失手的可能性不大,当然也不是没有。我们就有一位同学,上机考试老是零分!习惯性爆零分!第一次是因为用了万能包,哭了鼻子,后来把分拿回来,破涕为笑……,后来又爆零!
“圆的初赛”却挺有“方的”决定性。初赛如果不过关,你神仙都拿不上有份量的奖;反之,只要初赛过关,……,至少如我们自已学生的两年经验,省奖已经是坐二望一!而且,2017年华附李姓女同学的神奇故事,还告诉了很多新近开展培训的学校的老师,虽然编程能力是“方”的,难以速成;但是即便学生不会写程序,只要拿出刷奥数题的干劲,把初赛题刷几遍,再迭加学生基数,新学校的成绩也会挺好看。这样就多少解释了去年分数的飚升。
由于信息学课程,存在学习周期,可能是新入者门槛最高的竞赛;——>半路改行搞物理竞赛的不少,生物化学竞赛的几乎都是改行过来的,但是信息竞赛生可以转到其他项目,却从来没有听说过,从其他项目转入信息竞赛的。这就是“新入者门槛”。所以当NOIP看作一个容器,它的复赛成绩会比较稳定,但是初赛成绩,就同时受到容器大小(分母)和新人流(分子)的影响,变成“圆”的!去年的情况,大体上是因为数学竞赛给停了,很多学校又开展了信息竞赛培训。特别是在广州以外市县,写程序的培训条件可能不足,刷题目的毅力那是不遑多让。这样普及组的分数飚升也可以解释了。
前年去年初赛的真实趣闻之二:
省内某信息大校,校群内宣称“咱校学生天生英才最牛逼的,不用管初赛的,只需要专心管复赛”,但是却限制学生参赛!私下里教练交心:“如果不是有着超越级水平的学生,万一在初赛上,成批栽了,这些年里辛苦积攒的名声,可以泡了”;
市内另一大校,教练对学生说:“初赛很容易的,刷几张真题卷就过了,专心搞好复赛,那才是跟高手过招的战场”;几位小高手咨询教练:那要多少分,才能保证进得赛?教练说“55分,肯定够了”,……结果,小高手们初赛<=60分。对教练投诉说:“咱们已经超额完成任务,但还是在初赛完蛋了”!
公开可见的资料也看到,本来正处于上升势头的“先知先觉”,开始开展信息竞赛,并在2017年以前就开始取得成绩的几所中学,包括广雅,执信,明德……,在2018年狂飚的分数线前面,几乎都是全军覆没!而相比之下,仅以广州市内而言,铁一是去年2017专攻初赛的最大赢家,尽管复赛是方的。
信息竞赛学习群:217241975;探索“竞赛带动综合”
前一篇:原生态的中优生,最适合走竞赛拉动
后一篇:漫步竞赛路,今年初赛太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