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官炉造足纹壹两【样币23】

标签:
光绪十六年山西官炉造足纹壹两监课一体通用完纳钱粮关税鹜金 |
分类: 银元 |
山西官炉造 足纹壹两【大清造币厂样币23】
银元是我收藏最早,却最晚发博文的一类,其主要原因就是难辨伪。首先是辨“新、老”,是解放前铸造的老货?还是现在电脑技术的新产品
现分别介绍如下:
23光绪十六年 山西官炉造 足纹壹两,直径45毫米,重量30克。
正面;
最外圈
次外圈
里圈
背面;
最外圈
次外圈


注释一:
清代学习外国,采用机器铸造新式银元,开端并不是清中央政府,而是地方。首先是吉林机器局于光绪八年(1882)铸造“厂平一两”,接着是张之洞于光绪十三年(1887年)在广东铸造 “光绪元宝”( 龙洋),后张之洞调任湖广,又在武昌设立银元局铸造“光绪元宝”, 为抵制外国银元,清政府鼓励各省效仿跟进,后来各省才争先恐后开铸银元(龙洋)。
清中央政府(户部、后改名度支部)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在天津(今中山路137号)筹建“制造银钱总厂”,三十一年(1905)建成,命名为“造币总厂”,(时称“东厂”,原北洋银元局称“西厂”) 同年七月,清政府拟订了《整顿圜法章程》十条,其中提出银币专由造币总厂制造,保留南洋(江南)、北洋、广东、湖北四局为分厂。下令划一银元,但未贯彻。
1909年清政府又改组全国铜元局,把铸币权收回中央,并将各地造币厂合并为九个分厂(直隶、湖北、江宁、福建、广东、奉天、河南、四川、云南),分厂归总厂管辖,总厂向分厂提供祖模,从此取代了原工部宝源局、户部宝泉局的地位,成为名副其实的造币总厂。该厂自建立以来为晚清至民国时期国内规模最大、设备最精、技术最先进、产品最丰富的货币铸造中心。
我收藏的这些“样币”,虽然迄今未发现“史料”,但是我以为,只能是“天津造币总厂”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