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Frank探究者
Frank探究者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13,715
  • 关注人气:4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贾平凹:荒野地阅读欣赏

(2018-02-07 10:22:14)
标签:

贾平凹

荒野地

阅读欣赏

分类: 现代文阅读、鉴赏
荒野地
贾平凹

    这原本是庄稼地,却生长了一片荒草。荒草一人余高,繁荣得蓬勃健美。月夜下没有风,亦不到潮露水的时分,草的枝叶及成熟的穗实萧萧而立,但一种声息在响,似乎是草籽在裂壳坠落,似乎是昆虫在咬噬,静伫良久,跳动的是体内的心一颗。扮演着的是《聊斋》里的人物,时间更进入亘古的洪荒,遥遥地听见了神对命运的招引。

    月亮在天上明亮着一轮,看得清其中的一抹黑影,真疑心是荒地的投影,而地上三尺之外便一片迷蒙。夜是保密的,于是产生迟到的爱情。躲过那远远的如炮楼一般的守护庄稼的庵架,一只饥渴的手握住了一只饥渴的手,一瞬间十指被胶合,同时感受到了热,却冷得索索而抖。

    一溜黑地淌过,松软如过草滩,又分明是脚上穿了宽松的鞋。可怜的农人种下了这一溜洋芋,四周的荒草却使它们未能健长,挖掘过的地上没有收获到拳大的洋芋。肥沃的土地上明日的清晨却能看到两行交织的脚印。

    已经是草地的中央了,失却的则是东南西北的方向。境界幽幽。心身在启示着坐下来,恰好有两块石头,等待这石头是多少个年月,石头也差不多等待得发凉了。天地之间,塞涌的是这荒草,人也是荒草的一棵,再有一棵。说话的是眼睛,说尽着唐诗宋词的篇章。头顶上的月亮丰丰满满。需要有点风,风果然而至。草把月划成了有条纹的物件,且在晃动不已。不知名的昆虫在呻吟着,散发着那特有的气味。待到死过去几次,又活过来几次,一切安静了,望月亮又如深下去的一眼井水,来分辨那里面的身影了。

    佛殿一样的地方,得到的是心身的和谐,方明白那一溜松软的黑地是通往未来的甬道,铺着毡毯。

    生长庄稼的土地却长满了这么多荒草,这是失职的农人的过错吗?但荒草同样在结饱满的果籽,这便是土地的功能。失职的农人或许要诅咒的,而娇弱无能的庄稼没有荒草这么并不需要节令、耕作、肥料而顽强健壮啊!

    因为草、人归复了原本的形态,这个月下夜晚是这么苍茫壮阔。

    生之苦难与悲愤,造就着无尽的残缺与遗憾,超越了便是幽默的角色,再不寄希望于梦境和来世,就这么在荒野地中坐下,坐下如两块石头。或许坐上百年上千年,或许很短的一别,但已够了。

    走出了荒野地,另一处草浅的地方,仍发现了曾是长过瓜果的,是南瓜或是西瓜,肯定的也是未收获到要收获的东西,瓜田早废了,瓜叶腐败为泥,而绳一样纵横的瓜蔓却还发白的将也已为泥的印缀在地上。踏着这白绳的空格走,像是游戏。突然就会想起月亮上的那一株桂树,还有那一位勇敢的却砍不断树身的吴刚。

    而毕竟有这么一块荒野地。
                                                                                                                            1988年冬
文章赏析:
《荒野地》是偏重描写自然景观的散文,可说是若干意象镜头的剪辑迭印。惜墨如金、字字珠玑,意象繁复,意蕴丰满,初初地看,抒情主人公似乎始终没有露面,通篇像是一幅静物风景画。但细读之,从字里行间却又分明感觉到他的隐然存在.其实,散文采用了主观化的视角,作者从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感觉等方面入手描绘客观景物,使散文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不过,作者的写景状物和抒情感怀皆蕴藉含蓄、点到为止,留下无数回味想象的空间任由读者自由地创造与填补。

全文共分十节,扦写作者走进荒野地后和离开荒野地时的身心体验和精神感悟。在作品中存在三类大的意象:即荒草丛生的庄稼地;清澈皎沾的圆月和默然无语的人。这三类意象并非彼此隔绝地存在,而是互为依存,构筑成浑然不可分的意象世界(明月在天上,荒野在地上,人在荒野丛中;月光照着荒野和人,入却仿佛看见自己和荒野的投影映在明月上)。对三类意象的描写,在散文里是穿插交替出现,错落有致,难以截然分开,但为了行文方便,我们在此只得分开来谈论。

先看荒野地和人的意象。

"这原本是庄稼地,却生长了一片荒草。荒草一人余高,繁荣得蓬勃健美。月夜下没有风,亦不到潮露水的时分,草的枝叶及成熟的穗实萧萧而立,但一种声息在响,似乎是草籽在裂壳坠落……"在万籁俱静的月夜和荒草萋萋的野地,该隐去的一切都隐去了,剩下的是极为有限的视觉空间。但此时的听觉和感觉却变得格外敏锐,超越时空的苍茫之感唤醒了一度沉睡的宗教情感,内心获得了某种神秘的精神体验。可以说,《荒野地》是一篇作者在宇宙自然的昭示下,参悟人生的内心独白。来到草地的中央,"失却的则是东南西北的方向。境界幽幽。心身在启示着坐下来,恰好有两块石头,等待这石头是多少个年月,石头也差不多等待发凉了。天地之间,塞涌的是这荒草,人也是荒草的一棵,再有一棵。"置身于蔽天塞地的荒草之中,不仅失去了时空意识,也丧失了方位感,身与物化,仿佛"人也是荒草的一棵"。"人归复了原本的形态",得到的是"心身的和谐。"

但是,此时置身于荒野的并非只有作者一人,荒的月夜唤起的也并非仅是超现实的幻觉。荒野能生长繁茂的野草也能哺育"迟到的爱情",它在悄悄地酝酿着现实的甜蜜,因有了荒野的庇护,""一只饥渴的手握住了一只饥渴的手,-瞬间十指被胶合,同时感受到了热、却冷得宰率而抖。"这看似随意点染的几笔,却透露出作者那温馨的爱意,而眼前这片看似荒凉芜杂的野地里,不是也潜藏着无限的生机与爱意么?它的土质是如此"肥沃",昆虫在草丛中"呻吟",松软的黑地如"铺着毡毯",这一切不都显示着它的慷慨和大方?诚然,"生长庄稼的土地却长满了这么多荒草"令人遗憾,然而,"荒草同样在结饱满的果籽,这便是土地的功能"啊!

再看月亮意象。

贾平凹是写月的高手,他的《月迹》、《对月》、《月鉴》等,犹如咏月的诗篇。本篇也多次写月。前半篇用不多的文字,写活了月的晶莹可鉴:"月亮在天上明亮着一轮,看得清其中的一抹黑影,真疑心是荒野地的投影","风果然而至。草把月划成了有条纹的物件,且在晃动不已。…… 一切安静了,望月亮又如深下去的一眼井水,来分辨那里面的身影了。"不过,写月的清冷皎洁并不是本篇的主旨所在。因为它毕竟还是高悬于天际的-轮孤月,尚未介入作者的情感深处唤起他的联想,赋予其以独特的文化内涵。一直到散文第九节,月亮意象才借助神话传说迸射出新的理性光彩。

走出荒野地,作者"仍发现了曾是长过瓜果的,是南瓜或是西瓜,肯定的也是未收获到要收获的东西,瓜田早废了,瓜叶腐败为泥,而绳一样纵横的瓜蔓却还发白的将也已为泥的印缀在地上。"这照应和印证了作者最初进入荒地时的感觉:"可怜的农人种下了这一溜洋芋,四周的荒草却使它们未能健长,挖掘过的地上没有收获到拳大的洋芋。"它使作者再度感受到在这无所收获的荒野地背后隐藏着农人付出的汗水和辛劳。在春季,每当农人们播下种子之时,便也播撒下了秋后收获的憧憬与希望。但严酷的现实却往往让人事与愿违。美梦难以成真。付出了努力却-无所获,这是农人的过错还是命的捉弄?从这片苍茫辽阔的荒野地里,作者获得了一种形而上的感悟。从中窥见了人类与自然、命运搏斗的努力与失败,荒野地实际象征着人类面临的生存困境。"生之苦难与悲愤,造就着无尽的残缺与遗憾",它使人类那"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之梦永远是可望不可即的幻想。面对这一切该如何自处?作者的回答是:"超越了便是幽默的角色,再不寄希望于梦境和来世"。对每个人来说,残缺与遗憾、悲愤与苦难是与生俱有,无法逃逸或回避的。像《丑石》那样,不屈于寂寞地生存,委曲求全固然可敬,但一味地枯等和企盼时来运转终究不是办法。积极的态度是要有从生存局限中超越出来的胆识与勇气,超越了,便能以平和宁静、豁达大度的心胸看待人生的耕耘与收获、欢乐与不幸。这是一种将生存方式审美化的心态,它让作者很自然地联现到了"吴刚伐桂"的神话传说:"突然就会想起月亮上的那一株桂树,还有那一位勇敢的却砍不断树身的吴刚。"据古书记载,吴刚因"学仙有过,谪令伐桂树",月宫中的桂树高五百丈,"常斫之,树创随合。"(段成式《酉阳杂俎·天咫》)尽管如此,吴刚仍伐桂不已。这个传说和古希腊神话中的西绪福斯故事有异曲同工之妙。西绪福斯因得罪天帝而被罚做苦役--推巨石上山顶,巨石总是在将至山顶之际滚落山脚。西绪福斯永远无法将巨石推上山顶与吴刚永远斫不断树身,蕴含着同样的现代哲学涵义,都象征了人类超越苦难和悲愤,不屈不挠地追求终极目标的生命之旅。明知不可能战胜强大的宿命和"前定",却永远不向命运臣服投降,"知其不可而为之",这是何等勇敢的精神和悲壮的情怀!

茫茫荒野地,孕育着蓬勃生机也孕育着无尽的缺憾;朗朗明月和吴刚的传说,寄寓着人类不懈奋斗追寻的精神努力和希望。人生纵然有太多的失意与悲伤,但面对月夜下的这片荒野地,我们难道还不能得到冥冥的启示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