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铲史官漫画
铲史官漫画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874,844
  • 关注人气:93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在中国古人眼里,怎样才算武德充沛?

(2020-10-19 10:24:43)

本系列为“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传播工程”原创漫画

在中国古人眼里,怎样才算武德充沛?

在中国古人眼里,怎样才算武德充沛?

在中国古人眼里,怎样才算武德充沛?

在中国古人眼里,怎样才算武德充沛?

在中国古人眼里,怎样才算武德充沛?

在中国古人眼里,怎样才算武德充沛?

在中国古人眼里,怎样才算武德充沛?

在中国古人眼里,怎样才算武德充沛?

在中国古人眼里,怎样才算武德充沛?

在中国古人眼里,怎样才算武德充沛?

在中国古人眼里,怎样才算武德充沛?

在中国古人眼里,怎样才算武德充沛?

原创漫画,欢迎分享


术语解释


止戈为武
能制止战争、平息战乱才是真正的武功。这是春秋时代楚庄王根据“武”字的字形提出的著名的军事思想。“止”即止息;“戈”即武器,借指战争。将“武”释为止战,既符合以形表意的汉字文化特质,也表现了中国人以武禁暴的军事政治观及崇尚和平、反对战争的文明精神。
【引例】仓颉作书,“止”“戈”为“武”。圣人以武禁暴整乱,止息干戈,非以为残而兴纵之也。(《汉书·武五子传赞》)(仓颉造字,由“止”“戈”合成一个“武”字。圣人使用武力禁止残暴,平定动乱,止息战争,而不是为了残杀、毁灭[对方]而滥用武力。)
以战止战
用战争制止战争。这是中华民族自古秉持的一种战争观。前一个“战”是指正义的战争;后一个“战”是指非正义的战争。正义的战争是反抗强加在自己头上的非正义战争而不得已采取的行动,其目的是除暴安良、护国保民,制止并最终消灭非正义战争,实现人类和平,使广大民众过上幸福安宁的生活。它表现了中华民族崇尚正义、爱好和平的“文”的精神,与“止戈为武”异曲同工。
【引例】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者也。(《左传·宣公十二年》))(武功是用来禁止强暴、消除战争、保持强大、巩固功业、安定百姓、调和大众、丰富财物的。)
古者,以仁为本,以义治之,之谓正。……是故杀人安人,杀之可也;攻其国,爱其民,攻之可也;以战止战,虽战可也。(《司马法·仁本》)(古人以仁爱为根本、以治军是否合乎道义称之为正道。……所以,如果杀掉坏人是为了使大众得到安宁,杀人是可以的;如果进攻别的国家是出于爱护它的民众,进攻是可以的;如果能用战争制止战争,进行战争也是可以的。)
兵者,所以禁暴除害也
战争是为了制止横暴、消除祸害。中国古人认为战争是违背人性的凶事,是不得已而采取的非正常手段,如果迫不得已而采取战争手段,也并非流于一般意义上的你争我夺、打打杀杀,而是坚持战争目的的正义性。这种战争观至今仍闪耀着人文主义的光辉。
【引例】彼兵者,所以禁暴除害也,非争夺也。(《荀子·议兵》)(那些用兵的人,是为了制止横暴、消除祸害,不是为了争夺。)夫兵者,所以禁暴讨乱也。(《淮南子·兵略训》)(战争是为了制止横暴、征讨祸乱。)古者作五兵,非以相害,以禁暴讨邪也。(《汉书·吾丘寿王传》)(古人制作五种兵器,不是用来相互侵害的,是为了用来制止横暴、征讨邪恶的。)
仁者无敌
具有仁德的人是无敌于天下的。“仁者”指具有“仁德”的君主或施行仁政的国家。“仁德”在政治层面表现为“仁政”,以仁爱作为施政的依据和出发点,善待民众,慎用刑罚,减轻赋税,最大限度地惠及百姓。如此才能赢得民众的拥护,上下一心,众志成城,无敌于天下。其基本原理是:国家强盛的深厚源泉,在于赢得民心;只有善待百姓,才能获取这一源泉,充满力量。
【引例】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wàng)。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故曰:‘仁者无敌。’”(《孟子·梁惠王上》)(孟子回答说:“有方圆百里的土地就可以使天下归顺。大王如果对老百姓施行仁政,慎用刑罚,减少赋税,深耕细作,及时除草;使年壮男子能有空余时间修养自己孝顺父母、敬爱兄长、为人尽心、待人诚信的品德,在家能侍奉父母兄长,出门能侍奉尊长上级,这样即使他们拿着加工的木棒也能抗击装备精良的秦、楚军队了。……所以说:‘具有仁德的人是无敌于天下的。’”)
兵强则灭
倚仗武力逞强就会灭亡。这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守柔”理念的具体体现。老子认为,任何事物都有刚与柔、强与弱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不是绝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它们可以相互转化;而且,从长远看,貌似刚强的东西,其实已经达到自己的极限;貌似柔弱的东西,反而更富于生机活力,处于上升趋势。就像那些自恃武力而四处逞强的国家一样,最终都会走向自己的反面。它告诉我们,治理国家、处理人际关系,千万不要过分刚强,更不能恃强凌弱,要以柔克刚、柔中有刚、刚柔相济,这样才能实现稳定和谐的局面。
【引例】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老子·七十六章》)(人活着的时候身体是柔软的,死了以后身体就僵硬了。草木生长时是柔韧的,死了以后就干枯了。所以坚强的东西属于走向死亡的一类,柔弱的东西属于正在生长的一类。因此,依仗武力逞强就会灭亡,树木过于强硬就会折断。)
不战而胜
不用交战就已战胜敌人。源于古代著名的军事家孙武。孙武提出,最高明的用兵方略是“不战而屈人之兵”,方法有二:其一“伐谋”,挫败敌方的计谋,使敌人无计可施;其二“伐交”,破坏敌方的外交,使敌人孤立无援。由此造成敌必败、我必胜的战略态势,最终迫使敌人屈服。这是一种融政治、军事、外交于一体的大军事观,为历代有作为的军事家所推崇。时至今日,这一思想被广泛运用于国际关系、企业“商战”等众多领域。其核心是:做好自己,搞好联合。
【引例】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孙子·谋攻》)(百战百胜,并不是最高明的用兵谋略;不用交战就使敌人屈服,才是最高明的用兵谋略。所以用兵的上策是挫败敌方的计谋,其次是破坏敌方的外交,再次是攻打敌方的军队,最下策是进攻敌方的城邑。攻城是不得已采取的办法。)
上兵伐谋
用兵的上策是挫败敌方的计谋。“上兵伐谋”是孙子提出的一条军事原则。在孙子看来,军事斗争是在不同层面展开的。不同层面的斗争都可以对战争胜败产生重要的影响。其中,武力攻伐对于双方都会造成极大的伤害,因此是不得已的选择。善于用兵之人应在武力斗争发动之前,运用谋略破除敌人的进攻威胁,或为己方的武力攻伐扫清障碍,以最小的代价实现战略目标。
【引例】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孙子·谋攻》)(所以用兵的上策是挫败敌方的计谋,其次为破坏敌方的外交,再次是攻打敌方的军队,最下策进攻敌方的城邑。攻城是不得已采取的办法。)
以武为植,以文为种
对战争而言,“武”只能作为辅助性手段,“文”才是统一和治理天下的根本方略。“武”指武力、军事手段,“文”主要指德治和教化。由战国军事家尉缭子提出。农作物的长势是否茂盛,首先取决于种子的好坏,而后才取决于农人的栽培和养护。尉缭子以此比喻德治和军事两者在统一和治理天下时的相互关系:军事只是辅助手段,能够让天下人主动归附及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方略必须靠德政和教化。这也是最早阐明政治与军事二者关系的命题:军事从属于政治,政治才是军事的本质内容。
【引例】兵者,以武为植,以文为种。武为表,文为里。能审此二者,知胜败矣。(《尉缭子·兵令上》)(对战争而言,“武”的作用相当于农作物的栽培,“文”的作用相当于农作物的种子。“武”只是辅助手段,“文”才是根本方略。能弄清楚二者的关系,就懂得胜败的道理了。)
兵以义动
为了道义而出兵。犹今之所言“为正义而战”。中国人自古崇尚“义兵”“义师”,即为了维护“义”而发动的战争。所谓“义”,就是禁止暴力,为民除害。战争虽然是暴力行动,但它不应该是主动施暴的行动,而是为了反抗、制止施暴而采取的暴力行动。它体现了中国人坚守道义和仁爱的精神。
【引例】禁暴救乱曰义。(《吴子·图国》)(禁暴除乱、拯救危难的叫义兵。)兵者,所以讨暴,非所以为暴也。(《淮南子·本经训》)(军队是用来讨平暴乱的,不是用来进行暴力活动的。)今兵以义动,持疑而不进,失天下之望。(《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如今我们是为了道义而出兵,要是因迟疑而不主动进兵,会让天下的人失望。)
师直为壮
用兵有正当的理由,士气就旺盛,富有战斗力。“师”泛指军队,在此指出兵、进军征伐;“直”即正,指名义、理由正当;“壮”即壮盛,有力量。中华民族自古不轻言战争,而是注重战争的正义性,并且相信为正义而战的军队一定斗志旺盛、所向无敌。
【引例】师直为壮,曲为老,岂在久乎?(《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出兵作战,理由正当就会气壮,理由不正当就会气衰,哪里因军队长久在外呢?)
师出有名
兴兵开战要有正当的名义或理由。泛指做事有正当的理由。它包含两层意思:其一,师直为壮,谓出兵理由正当,则士气旺盛,战斗力强,否则难以服众;其二,无故不得兴兵,防止因贪、怒而穷兵黩武。其核心在于强调战争的正义性。这是文明精神的体现。
【引例】师必有名。(《礼记·檀弓下》)(出兵必须有正当理由。)顺德者昌,逆德者亡。兵出无名,事故不成。(《汉书·高帝纪上》)(顺应道德就会昌盛,违背道德就会灭亡。出兵没有正当名义,事情所以不会成功。)庶几义声昭彰,理直气壮,师出有名,大功可就矣。(朱鼎《玉镜台记·闻鸡起舞》)(希望正义的声音广为传扬,理由正大而气势雄壮,出兵有正当的名义,这样才可建成大功业。)
怀远以德
指用恩惠、仁德去安抚、怀柔边远地区的部族、民众等。是历代华夏族政权用以处理与其他民族、未纳入直接统治范围的边远部族以及外国关系的一种政治理念,也是“以德服人”思想的重要方面。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以华夏族为主体的政权,自认为是大国并且文化发达,对于那些远离中华文化的边远部族、民众等,一般不采取武力征服,而是用比较温和、合于儒家“仁德”的手段,达到安抚并使之归顺的目的。
【引例】管仲言于齐侯曰:臣闻之,招携以礼,怀远以德,德礼不易,无人不怀。(《左传·僖公七年》)(管仲对齐侯[齐桓公]道:臣听说,招抚尚未归顺的诸侯,用礼;安抚边远地区的部族、民众,用德。不违背德和礼,没有人会不归附。)
和为贵
以和谐为贵。“和”,和谐、恰当,是在尊重事物差异性、多样性基础上的和谐共存。本指“礼”的作用就是使不同等级的人既保持一定差别又彼此和谐共存,各得其所,各安其位,相得益彰,从而实现全社会的“和而不同”,为儒家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伦理原则。后泛指人与人之间、团体与团体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和谐、和睦、和平、融洽的关系状态。它体现了中华民族反对暴力冲突、崇尚和平与和谐的“文”的精神。
【引例】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论语·学而》)(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可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不论大事小事都依照“和”的原则去做。也有行不通的时候,如果仍一味为了和谐而和谐,而不用礼来加以节制,也是不可行的。”)
化干戈为玉帛
消除仇怨,变战争为和平,变冲突为友好。“干”“戈”是用于防御和进攻的两种武器,借指战争、武力冲突;“玉”“帛”指圭、璋等玉器和束帛,是古代诸侯会盟、诸侯与天子朝聘时互赠的礼物,后来用于表示和平共处之意。它反映了华夏民族自古崇尚和平、愿意化解暴力冲突的美好期待。
【引例】上天降灾,使我两君匪以玉帛相见,而以兴戎。(《左传·僖公十五年》)(上天降下灾祸,使我[秦、晋]两国国君没有带着玉帛会面,却发动了战争。)

好消息


止戈为武,

你知道用英语怎么说吗?

不会,怎么跟“歪果仁”传递中华文化呢?

《中国传统文化关键词》精选300条“中华思想文化术语”集为一册,汉英对照。购买请扫描下方二维码↓↓↓
在中国古人眼里,怎样才算武德充沛?



在中国古人眼里,怎样才算武德充沛?

你也可以扫码下面的二维码,

关注中华思想文化术语

随时查看最新术语的更新。

在中国古人眼里,怎样才算武德充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