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历史 |
分类: 凡人摸史 |
生在南方,香葱大蒜老姜从小就吃,不过,小时候吃得少一点,长大了吃得多一点。
原因在于,童年没多少鱼吃啊,而这些菜,又主要是用来掩盖鱼腥味的。
那么,北方是否也吃这些呢?
今天看了1922年左右出版的一本风俗志,里面讲到北京人吃葱蒜,穿红绿,听皮黄,可把我笑死了。
书中写到:
北京人民食必葱蒜,北式菜馆桌上必有小菜,蒜为必列之品。

(北京老照片)
逛庙会是时候,很多旗人妇女大红大绿,衣服上文绣斑斓,脸上燕支——也就是胭脂如血。
听戏必为皮黄,上至高官贵人,下至贩夫走卒,谁都能哼几句。这戏实在太火了,导致梆子腔到民国以后几乎成了绝响,而昆曲,至编书时,才稍稍有点振兴。
写至此处,要补充个概念,什么是皮黄呢?
其实啊,就是我们如今所言的京剧。
还记得初中历史书中学过,京剧本非京剧,而是皖剧与其他戏的结合。
不如直接引用某百科上的定义吧:
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同时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又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间曲调,通过不断的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京剧……京剧在文学、表演、音乐、舞台美术等各个方面都有一套规范化的艺术表现形式。京剧的唱腔属板式变化体,以二簧、西皮为主要声腔。

(京剧)
由是可知,民国时人是以它的唱腔来简称的。
说话你讲习俗就讲习俗吧,还硬要来点评论。
你评论就评论吧,引经据典,把人家的由来讲一讲,倒是挺好的,可这编书的人,却不这样想,他们的做法好玩多了。
书中是这样写的:
盖北方人民感觉迟钝,无葱蒜则舌之味觉不愉快;无红绿则眼之视觉不愉快;无皮黄则耳之听觉不愉快。
写到此处,我不由得在大腿上狠掐了一把。
还好,虽然我们这也是葱蒜红绿花鼓戏,好歹我感觉还是灵敏的。
作者写到这里还不收手,他还要来个科学解释。
话说这其实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他编这书,正是德先生赛先生兴起之时,如果能找点科学依据,必然大大增加其观点的说服力。
他是这样讲的:
按着科学的观点,北方空气干燥,种种电力传达较迟。
说句实话,我完全看不懂这句是什么意思,尤其是后半句。
他又说,因为感觉迟钝,所以喜欢上面那些刺激。“益求兴奋之剂以愉快,愈激愈疲,愈疲愈弱,五官本能,因以愚钝”……
朋友们读到此处,或许感觉这编书的喷子,纯粹是为喷而喷啊……
但再看下一句,就明白了。

(满人妇女)
他说,因感觉迟钝,故遂至脑筋简单,学说不易输入,文化因难以进步,实人群进化之障碍,望有志者除此等陋习,使官能恢复其固有之灵明。
哦,终于懂了。
这不就是当时流行的国民性分析吗?
为了促使进步,他前面拉拉杂杂讲了那么多,可根本不相关——依科学的角度来讲——他的论据,并无法证明他的论点。
只能说,出发点是好的,但论证方法粗糙了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