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合古今
(2025-08-31 15:51:37)
标签:
教育阅读感悟杂谈 |
读罢《叶嘉莹论苏轼词》,掩卷沉思,这位古典文学大家的文字如催化剂般在我心中引发了一场奇妙的化学反应。作为拥有二十四年教学经验的教师,我忽然意识到:叶嘉莹先生对苏轼词的精妙解读,竟与我即将讲授的化学原理有着惊人的相通之处。苏轼词的创作过程,何尝不是一场精彩绝伦的“文学化学反应”?
叶嘉莹笔下的苏轼词,最动人处在于其“旷达”背后的能量转化。她指出苏轼能将人生苦难转化为艺术境界,恰如化学中的“能量守恒定律”——能量不会消失,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苏轼被贬黄州,政治失意(势能)转化为《念奴娇·赤壁怀古》的磅礴气势(动能);生活困顿(化学能)蜕变为《定风波》中“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光学彩虹(光能)。在九年级化学教学中,我常告诉学生:失败不是终点,而是能量转化的开始。苏轼用生命验证了这一原理,他的词作成为了能量转化的最佳实验记录。
叶嘉莹特别论及苏轼词的“清雄”风格——如水般清澈,如山般雄浑。这不禁让我联想到化学中的“物质三态”。苏轼的词境常在固态的坚定、液态的流动与气态的超逸间自由转换:《江城子·密州出猎》是固态的坚实有力,《水调歌头》是液态的行云流水,《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则呈现气态的飘渺超脱。教授物质状态变化时,我常以苏轼词为例:真正的大家如苏轼,能如物质跨越三态般在不同境遇中保持本质不变,只是改变存在形式以适应环境。这种适应性,正是我们在化学实验中所追求的“最适反应条件”。
最妙的是叶嘉莹论及苏轼“以诗为词”的开创精神。她认为苏轼打破文体界限,如同化学中的“化合反应”——将两种或以上不同物质结合生成新物质。苏轼将诗的庄重、文的理性、词的婉约进行“化学配伍”,产生了全新的文学化合物。这恰如九年级化学课本中的酸碱中和反应:酸(诗)与碱(词)看似对立,相遇后却能生成全新的盐(苏词)与水(意境)。在我的课堂上,苏轼成了创新精神的代言人——真正的创造者都懂得在看似不相干的事物间建立新的化学键。
叶嘉莹还敏锐地捕捉到苏轼词中的“比喻系统”,称其善用日常意象表达深邃哲理。这与化学教学的“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何其相似!苏轼见明月(宏观)思宇宙(微观)而作《水调歌头》(符号),恰如化学家观察燃烧(宏观)思考氧分子行为(微观)书写化学方程式(符号)。我在教授化学方程式时,常提醒学生:你们正在学习苏轼创作的方式——用简约符号表达复杂世界。
将《叶嘉莹论苏轼词》与化学教学相联系,绝非牵强附会。正如叶嘉莹先生所说,苏轼词的精髓在于“通”——贯通人生际遇,融通艺术形式,打通精神境界。而化学的本质何尝不是“通”——通天地万物之理,通粒子变化之道?作为教师,我们最终追求的是学生思维的“通达”,能够跨越文理鸿沟,建立知识间的化学键,在头脑中生成新的认知化合物。
读完叶嘉莹先生这部著作,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化学教学。最好的教育应当如苏轼词作,既有科学的严谨结构,又有人文的温度情怀;既能分解知识要点,又能合成智慧整体。在这个意义上,语文与化学终将在教育的高度上达成同一——都是探索世界本质、寻求生命意义的途径。而苏轼与叶嘉莹,这两位跨越时空的大家,用他们的智慧为我这个化学教师上了宝贵的一课:最高境界的教学,是让学生看见知识背后那个统一、美好而富有诗意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