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渗透数学文化的策略》结题报告
(2016-06-10 09:22:08)《小学数学教学渗透数学文化的策略》结题报告
结题报告摘要: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提倡数学文化建设对于现代社会及个人的素养方面具有重大意义。小学数学课堂文化建设,是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努力构建的。主要体现在“以人为本”:关注学生学习过程;注重学生亲历实践,尊重个体的独特体验;着眼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让学生不仅拥有数学知识,更拥有数学素养。
本课题对小学数学教学渗透数学文化的必要性和目前数学教学的现状进行了调查与分析,并结合教学实践证明,数学教育只有深入到学科的文化层面,而不仅仅局限于学科的知识层面,才能获得真正的数学素养,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素质,促进学生和谐发展。在这样的视角下,本课题在实施过程主要有:积极进行课堂实践,努力营造数学课堂文化;充分酝酿、精心设计学生数学团体活动;加强数学文化环境氛围,彰显数学文化环境建设。一年来,我和同小组教师进行了全面的教学实验,形成了以下的主要观点及结论:只有联系生活背景,触发生活经验,创设生活化数学情景,才能高效的营造数学课堂文化;只有精心设计数学课堂活动,才能营造数学课堂文化;借助数学历史,可以营造数学课堂文化;在学生中开展数学文化为主题的活动,可以营造数学文化;借助网络,拓展数学历史,是营造数学文化的有益补充。
结题报告
一、课题背景及界定:
(一)小课题研究问题的提出:
1.现代社会及人的素养要求:
随着社会的进步,数学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愈来愈重要。数学与当代人文社会科学、与经济发展、都有着密切的联系。数学方法的运用正在极大地影响着人们观察问题的角度、思考问题的方式。这就要求人们具有更高的数学素养。
2.数学文化是《数学课程标准》的目标之一。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构建的新课程充满着清新扑面的文化气息。例如:标准在“课程的总体目标”部分指出,要引导学生体会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经历多样的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统计观念;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获得数学学习的成功体验,建立自信心;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实事求是的态度,等等。如此种种无不洋溢着文化的魅力。“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认为,在小学数学教育实践中,不仅要看到数学的知识、技能,更应看到内隐在数学知识里的思想、精神、观念、价值观……让数学教育过程成为学习者文化素养的养成过程,提升数学教育的价值。
3.教学实践和数学文化建设现状的需要。
在这样的背景下,审视现代学生学习数学的状态,似乎有着更多不和谐的地方。在学校数学的教育中,我们更多的是将“数学教育”的重心放在了“数学知识”的掌握上,为了应付各种考试,为了取得好成绩,这些几乎成了数学教学的唯一动力和目标。一旦数学解题的任务完成后,数学教育的功能也就消失了。数学素质被曲解为数学解题能力,数学素质教育成了没有内涵的空话.
二、理论依据及意义:
数学教育的功能和任务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提供给学生一门技术性、工具性的学科,以适应今后生活及工作的需要,二是训练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人们的科学素养。因此,在数学课堂中提倡数学文化建设对于现代社会及个人的素养方面具有重大意义。从上述两方面可以看到,数学文化应该走进了小学数学教学课堂,渗入到了实际数学教学。然而留意观察,反思我们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过程,教师们大多还只注重数学知识,技能的传授和培养,对教材中的“数学文化”专题一般都视而不见或轻描淡写,更谈不上主动去挖掘数学知识里的文化内涵。他们的课堂即使热热闹闹,也仅停留在获取知识,技能方式上的创新,很少引导学生经历数学文化的创造过程。然而数学文化活动的要义是符号化而不是符号本身,是算法化而不是算法本身,是语言描述而不是语言本身……所以,现在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要唤醒孩子的研究者、创造者的角色意识,引导他们实实在在做一回数学文化的创造者。只有让他们感受到“原来已约定俗成的数学文化表现形式”就是“我们所经历的创造过程得到的”,才能让他们深切感受到数学文化的魅力,才能获得创造新文化的意识和能力,才能获得终身受益的文化力量。让学生不仅拥有数学知识,更拥有数学素养。
(一) 小课题研究的内容: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数学的人文价值”成为数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数学课堂文化建设的意义在于学生感受数学文明带给人类的智慧提升,让学生不仅拥有数学知识,更拥有数学素养。小学数学课堂文化建设,主要体现在“以人为本”:关注学习过程;注重亲历实践,尊重个体的独特体验;着眼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数学课堂文化建设”是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努力构建的。它并不是单纯靠技术训练来完成,而是通过感染、薰陶、引导、启发、培育而成,是需要通过启发教育来实现。学生是课堂活动的主体,在这样的数学课堂活动情境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发生关系,在数学情境活动中传承数学文化。
(二)小课题研究的目标:
1.认识数学文化的内涵。
2.改变课堂教学形式,避免单纯追求数学学习的知识化倾向,注重学生能力、思维的培养。
3.加强数学文化建设,促进学生个性成长。让数学文化走进课堂,引导学生做数学文化的创造者。感受到数学文化的魅力,获得终身受益的文化力量。
4.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数学的应用性,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5.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养成优秀的学习品质。使学生理解数学、喜欢数学和热爱数学。
(三)小课题研究的方法:
1. 实验法。应用实验法来研究数学课外实践活动的开展对学生认知领域、技能领域、情感领域的影响,并通过一系列数量来反映。
2.行动研究法
运用行动研究法来研究教师在实验活动中的作用,研究学生对实践活动的兴趣、态度及方法。
3.经验总结法
运用经验总结来建构数学教学模式以及教学经验。在上述三种研究方法中,行动研究方法是主要研究方法。
(四)小课题研究的步骤:
(A)准备阶段-----进行理论学习:(2015、9——2015、10)
1.进行文献研究,认识数学文化的内涵。
2.加强业务学习,提升数学教学素养。
3.撰写研究方案,组织论证、修改、完善方案。
(B) 研究实践阶段-----开展教学活动:(2015、10—2016、4)
1.集体备课,钻研教材,挖掘教材内在的数学文化知识。
2.认真上课,课堂中注重学生数学文化素养的培养。
3.在学生中开展数学文化为主题的活动。
(C)总结阶段----课题总结,撰写研究报告:(2016、4——2011、6)
1.收集凸显数学文化建设的优秀教学设计、论文、案例、课件等。
2.撰写研究报告,在全校范围内将研究成果推广扩大,使这种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在教师和学生中间广泛应用。
(五)小课题研究的过程:
实践教学证明,数学教育只有深入到学科的文化层面,而不仅仅局限于学科的知识层面,才能获得真正的数学素养,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素质,促进学生和谐发展。在这样的视角下,我的实践研究过程如下:
(1)实践研究的主题确立情况:
2015年9月初,新的学期伊始,依据学校教学常规要求,我上报本学期教研主题——《小学数学教学渗透数学文化的策略》。
(2) 理论学习过程:
(2015.9——2015.10理论学习)开学伊始,开学第二周上报本学期教研主题。第三周重点展开《数学课程标准》的学习,第四、五周重点学习郑毓信教授著述的《数学文化学》、北京大学的教授孙小礼,和邓东皋等合编的《数学与文化》,第六周上网收集资料。
(2015.10——2016年4月 教学实践学习)
基于对课题内涵的进一步深入理解,我认为在小学数学文化建设中,在教学渗透数学文化的最重要的策略是改变单纯追求数学学习知识化倾向的课堂形式,注重学生能力、思维的培养。2016年4月以来,在每周的学习时间,我利用网络资源观看了华应龙、吴正宪、朱乐平等老师公开课专辑,观看有关新课程改革方面的课堂教学光盘,听专家讲座,研究他们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积极渗透解决问题的数学思想及方法,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生成。
1.积极进行课堂实践,努力营造数学课堂文化。
“数学课堂文化建设”是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努力构建的。它的本质是让学生不仅拥有数学知识,更拥有数学素养。它的核心内容是让学生有一种探究的精神,传递着数学理性的思想和方法。学生是课堂活动的主体,在数学课堂活动情境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发生关系,只有在数学课堂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推理、验证等数学活动,学生才能掌握数学的思维和方法,学会用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去思考和探究问题,在数学情境活动中传承数学文化。我依据以上理念,精心备课上课,积极投入到教学实践实验中。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作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当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
2.充分酝酿、精心设计学生数学团体活动。
创设丰富多彩的活动是透数学文化的又一策略。这些数学活动,活跃了学生思维,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拓展学生数学视野,扩大数学知识的应用范围,丰富学生“数学文化”,让学生能徜徉在美妙的数学花园里,自由而愉快地学习数学、感悟数学。
3.加强数学文化环境氛围,彰显数学文化环境建设。
古人云: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环境的优劣对人的发展影响是巨大的,环境是一种教育力量。美化班级数学文化环境,强化班级数学文化氛围,是提高数学文化的重要策略之一。要建设数学文化,必须创设和谐、整洁、温馨的班级物质环境,营造浓郁的班级数学文化氛围,实现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有机统一,协调发展,使师生沉浸在数学文化的氛围中,达到陶冶情操之目的。
四、研究结果与成效:
(一)小课题研究的主要观点及结论:
一年来,我积极进行了全面的教学实验,形成了以下的主要观点及结论。
1.只有联系生活背景,触发生活经验,创设生活化数学情景,才能高效的营造数学课堂文化。《国家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数学教育应该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将数学与学生的社会,学习联系起来,学习有活力的,活生生的数学。”因此,当我们的课堂建立在学生的生活经验基础上的时候,学生就会更亲近数学,在课堂学习中就会呈现出浓厚的学趣,也就容易在学习过程中受到熏陶和感染。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抽象的数学知识只有和现实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才是活的知识,才有生命力,才能体现知识学习的价值,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
2.只有精心设计数学课堂活动,才能营造数学课堂文化。
在数学课堂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推理、验证等数学活动,在活动中探究数学,掌握数学的思维和方法,学会用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去思考和探究问题,让学生有一种探究的精神,传递着数学理性的思想和方法。只有这样的课堂,才真正让学生不仅拥有数学知识,更拥有数学素养。真正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注重亲历实践,尊重个体的独特体验,促进学生个性成长,引导学生做数学文化的创造者。真正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养成优秀的学习品质。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文化的魅力,获得终身受益的文化力量。真正使学生理解数学、喜欢数学和热爱数学。
3.借助数学历史,可以营造数学课堂文化。
数学作为一门理性的、系统的学科,从文化的角度看,同样也离不开历史的沉淀过程。这一完整的过程至少包括着感知、交流、反思、沉淀等阶段,数学文化正是在这一过程的循环往复中,不断充实,不断提升。
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向学生讲述数学历史背景、历史名人、历史故事,能让学生了解数学的发展过程,了解数学家的探究精神,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把数学置于广阔的数学文化背景之下,使课堂呈现出一种文化的气息。
4.在学生中开展数学文化为主题的活动,可以营造数学文化。可以根据数学文化研究的需要,学生学习数学过程中的需要,开展各种数学活动。
5.借助网络,拓展数学历史,是营造数学文化的有益补充。五、小课题研究存在的问题与思考:
1.在这一年中,我开展了以上的教学实践研究,完成了各种设想。由于时间太紧,在以后的数学教学中还需继续努力。
2.如何在各种数学课型中高效开展课堂教学,在课堂中,充分地展示知识与技能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积极开展思维活动,真正领悟到数学的方法和思想,真正获得数学素养,真正提升学生的素质,促进学生和谐发展,进行数学文化建设。本年度,我在新授课方面实践较多,但是对于数学复习课如何突出数学文化,营造高效课堂,营造数学文化,是我下阶段要继续实践研究的方向。
总之,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以理论为基础,以研究与利用课堂教学中的数学文化因素为基点,以教学活动为基本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数学文化素养出发,让学文化走进了小学数学教学课堂,渗入到了实际数学教学。要唤醒孩子的研究者、创造者的角色意识,引导他们实实在在做一回数学文化的创造者。只有让他们感受到“原来已约定俗成的数学文化表现形式”就是“我们所经历的创造过程得到的”,让学生不仅拥有数学知识,更拥有数学素养。让他们深切感受到数学文化的魅力,获得终身受益的文化力量。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参考文献
1.《国家数学新课程标准》
2.《基础课程改革纲要》2001年版
3.《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1996年版
4.《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课程改革》2002年版
5.《数学文化学》
6.《数学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