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分合同诈骗罪与一般的合同纠纷界限的关键是行为人的主观目的,而主观目的很难通过直观的方法看到,只能通过行为人外在的表现去推测。司法实践中,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区分:1.合同签订期间主观心理状态。行为人签订合同期间夸大自己履约能力,后来由于某种原因造成合同无法履行的,按照经济合同纠纷处理。行为无履行合同的意图,进而虚构、隐瞒事实真相,利用对方对自己的信任骗对方与自己签订合同,以达到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目的,应定为合同诈骗罪。2.履约期间实际能力与行为。在一般的合同纠纷中,当事人客观上有一定的履约能力,只是在数量、质量等方面有不实之处,合同签订后积极提高履行能力,即使失败也不应认定为合同诈骗;如行为人没有履行合同的诚意和行为,获取合同权益后,对合同义务予以搪塞、推托,甚至逃匿,应认定为合同诈骗。
根据刑法(2015年修正)第二百二十三条之规定,收受对方当事人给付的货物、货款、预付款或者担保财产后逃匿的应认定为合同诈骗罪。
合同诈骗与合同纠纷交织一起,罪与非罪的界限容易混淆。因此,行为人签订合同时的目的、实际履行能力与合同签订后主客观上是否为履行合同作了努力,便成为确定罪与非罪的关键。
合同诈骗与合同纠纷交织一起,罪与非罪的界限容易混淆。因此,行为人签订合同时的目的、实际履行能力与合同签订后主客观上是否为履行合同作了努力,便成为确定罪与非罪的关键。
本文来源:http://www.jjfzbianhu.com/jingjifanzuichangshi_hetongzhapianzui/20190716122.html
后一篇:合同诈骗罪与诈骗罪的区别要点
< 前一篇走私淫秽物品罪量刑标准是怎么样的?
后一篇 >合同诈骗罪与诈骗罪的区别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