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剑圣喵大师
剑圣喵大师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15,811
  • 关注人气:50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你看不起我?抱歉,我懒得看你

(2017-01-02 22:49:50)
标签:

杂谈


你看不起我?抱歉,我懒得看你


文:剑圣喵大师


 

职场中,有一种人我们真的感到害怕,就是哪怕当面打招呼,还可以头一甩不理你的人。这样的人,某种程度上内心是强大的,毕竟她可以不在乎场面尴尬,更不在乎旁人笑话。


其实,这样的人和你也没有深仇大恨,单纯看不起你而已。对于这样的人,绕道走还真是一种非常好的方式。


C女士便是这样一人,在单位里以优越感爆棚为名。在各种公开和私下的场合里,总是能发表不少负面评论。评论虽然没什么道理,但言辞却略显犀利。她气场也异常强大,存在感弱一点的年轻老师,甚至还对她顶礼膜拜,感觉整个人被吞噬了。


江湖传闻,但凡被C女士点名的人,一定是火的前奏。不幸地是,我虽不火,但频繁中招。


刚进学校的第一年,我讲课荣获全省教学比赛第一名,讲课题目是“爱如空气”。C女士犀利点评:没经历过感情的小年轻,永远只能把爱情当成透明空气。


当然,C女士没理解,我这个课的意思是:爱情像空气一样为人必需,却又难以触摸。


C女士还预言:学生在台下为我的每次鼓掌,都将成为日后打脸的巴掌。今年,听闻我被派贫困山区支教后,C女士自负地宣布:“我之前怎么说来着,年轻人跳上跳下就是个死。”  

谁知支教回来,我得到了单位和支教学校的高度认可,多篇文章全网火爆。不仅新书即将上市,反而锐气更甚了。C女士妒火中烧,在一次教师座谈会上,明嘲暗讽地说。


“渔老师,你在网络上虽然有一点影响力,但所谓网红,其实是被专业学者所看不起的。因为他们经常发表一些毫不负责的文章哗众取宠,吸引一些没文化的脑残粉而已,我建议你和他们区分开来。”


显然,C女士把我划为“网红”,把自己划为“专业学者”,定义我的新书是“毫不负责的哗众取宠”,定义我的读者是“没文化的脑残粉”。


面对这些明显的歧视性言论,假如是你,你该怎么做?


如果我要反击C女士,C女士的论文成果、教学方法、为人态度甚至家庭婚姻都有太多的槽点。


但是,C女士会接受这些事实的批评吗?不会,当被戳痛后,她只会进一步抹黑你来维护她摇摇欲坠的人生。


更何况,这种行为并不优雅和高贵,很难让周围的中立者认同。最主要的还是浪费精力和时间。


 

俗称为“看不起”的歧视,心理学者们早在1999年便有系统的研究,但之前的研究主要针对歧视者的偏见、心理优势、刻板印象等,很少涉及被歧视者的心理感受,这个时期的歧视研究被称作“强势心理学”(Branscombe,Schmitt,& Harvey,1999)。


为消除歧视,心理学者尝试了很多方式,试图改变歧视者的错误认知,但效果甚微。因为歧视者并不在意他观点的正确是否,歧视这个行为是为了维护他的个人价值(Pascoe & Richman,2009)。


通俗地说,她之所以看不起你,其实是害怕你看不起她。用骄傲来掩饰内心的自卑,假如你与她辩论,只会进一步刺中她空洞的内心。


随后,心理学者将研究的重点放到了被歧视者身上,他们认为被歧视者是知觉和反应才是重要的心理现实(Dion & Kawakami)。我们完全有方法无视他人歧视,健康自信地活在这个世上。


举例来说,前文中C女士对我的歧视和嘲讽,到底应该运用什么样的心理方法化解呢?


有人说,我最看不起一种人,那就是看不起我的人。这句话说出了很多人的心声,大家纷纷点赞。


可你们有没有想过,他正因为自卑才看不起你,你用他的方式对他,说明你和他一样自卑。


扎西拉姆说:有人毫无理由地看不起你,你马上轻蔑地鄙视他。坏人轻易就把你变成了,你自己最讨厌的那种样子。我觉得这才是“敌人”对你最大的伤害


 

有人说,我可以举出一些事实来证明,我和C女士嘴里的那类“网红”并不一样。按照她所说,把自己和网红区分开来。


确实,C女士所说的那类人,我也认识不少,我确实有不少做法和他们有明显不同,很多行为我也非常不认同,但此刻绝对不是说这个的时候。


我先不考虑,在场的人能不能在不了解内情的情况下,相信我的解释。光凭解释这个动作,我就输了。我不仅放弃了我的心理盟友去迎合她,还把自己陷入被动挨打的境地。


假如我意志不够坚强,在辩论这个过程中,我会真的开始怀疑自己所做的事情是否有意义(个人价值),网红这个群体是不是全是人渣(群体价值)。我发现很多的人自卑都是从开始从这个过程中开始的。


心理学研究者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人们总是认为,别人更多是看不起他所在的群体,对他本人则没有那么多歧视。


这种心理现象叫歧视知觉的矛盾现象 ( personal-group dis-crimination discrepancy,PGDD) ,这可能是由于被歧视者的自我怜悯,或者是对群体的信息掌握不够所导致。


PGDD最大的坏处在于,当一个人遭遇歧视时,他会急于撇清自己和群体的关系。这不仅在内心中会失去群体的支持,还会一定程度认可歧视者的荒谬言论,一点一滴摧毁自己的自我价值。


为此Branscombe 等人从个人幸福感的角度,提出了一个整合的观点——拒绝认同理论 ( Rejection-identification model,RIM) 。


你看不起我?抱歉,我懒得看你

图:拒绝认同理论( Branscombe et al,1999)

( 注:  表示积极影响作用,- 表示消极影响作用)


拒绝认同理论告诉我们,假如我们能够在意识到别人在歧视我们时,立即启动群体认同这个机制,反到会提高个人和集体的幸福感。该理论虽有不足,却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得到了研究者不同程度的证据支持( Schmitt et al. 2002; Garstka et al.2004 ) 。


你看不起我?抱歉,我才懒得看你。


4、

那么面对C女士的歧视性言论,根据拒绝认同理论的相关理解,我们战术的重点在于:加强自己的群体认同,降低C女士的群体认同,或者把她从她所定义的群体里拉出来。


当时,我这么说。


“C老师,相对于雷洋案等一些社会热点,网红们的言论让事件的信息更为公开,即便最终证明他们的观点是错误的,社会大讨论也能让有关部门的制度和行为进一步规范起来,这无疑是一种文化和思想的进步,不知道这方面,你有没有什么杰出贡献?另外,一个老师是不嫌弃自己学生笨的,所以我相信,一个专业学者自然也不会抨击大众为脑残,我相信您一定能意识到这点。”


其实,这件事单纯是我和她的矛盾,与网红和专业学者无关。但在言论里,我拉了一群网红来为我站队,并使用一些语言技巧把她从“专业学者”这个群体里剥离出来。


C女士沉默了,毕竟我这番话避开了直接对她进行言语攻击,给她留了台阶。就算她再列举网红有一百个不好,我只要坚持有一点是正确的,她的言论在其他老师看来都是偏执性歧视。


所以,当有人指责你,你们这种人如何如何时。你不要急于撇清你和这种人的关系,这叫不打自招。你不妨思考下,他所定义的“这种人”有没有优势的地方,如果有,你不妨回敬他,我“这种人”某些地方还就比你优越。


我们一群人打你一个,谁怕谁?


别人看不起你,无所谓,有时他只是看不到你,三观不同而已;最可怕的是,自己看不起自己,很悲剧,从此没有人愿意多看你一眼。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