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师教学七项技能之四:教态变化技能

(2015-07-13 20:43:49)
标签:

教育

教学

教师

技能

分类: 教师成长

四、教态变化技能

1、教态变化在教学中的意义

所谓教态变化主要是教师的口头语言的变化,它的中心任务是要掌握和抓住学生的注意,传授知识,交流思想感情。为了更好地达到这一目的,在教学的不同阶段变化应用不同的刺激来配合教师的口语,即用非语言来组织学生注意,更生动地传授知识和交流感情,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教师教学七项技能之四:教态变化技能

例如,变换不同的教学活动方式,使用不同的教学媒体,改变课堂的教学节奏,教师声音和声调的变化,教师身体的运动和适当的手势。教师的表情和眼神以及沉没等,都是教师的口语的有力辅助手段。用信息传播的观点来分析,非语言信号可以传递丰富的信息,而这种作用又常常是口语所不能代替的。需要指出的是,刺激的变化并非绝对的刺激等级的变化和增强学生的惊觉反应。有充分的生理证据证明,刺激变化对学生所产生的激发作用主要是获得和抓住学生的注意。在教学中,只有你抓住学生的注意时,他们才更喜欢向你学习。

在对课堂教学的研究中,许多教育工作者对教师的热情与学生的成就做了一系列研究,得出如下结论:充满生气和激情的教师会极大的唤起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其原因在于非语言和外加语言的提示作用。他们认为非语言的提示与我们的身体运动所发出的信息是分不开的,它传递着情绪和感情,并增强语言所表达的内容。外加的语言提示是指音质和音调的变化,以及使用“哼”、“嗯”、“啊”等语气助词,它同样传递着情绪和感情,并形容我们的语言内容。例如,“你是好学生”这句话,加上不同的语气助词,意义和感情是完全不同的。

非语言和外加语言提示是教师教学生中生动性的主要部分,教学的生动活拨基本上是由于不断变换对学生的刺激方式,不断引起和抓住学生注意。有些课堂之所以枯燥乏味,主要是授课人语言呆板,很少有身体运动和面部表情的变化,以及缺乏手势的协助等。

2、教态变化的作用

1)教育作用 身教重于语言。

2)激励作用 教师除了能使课堂生动活拨外,还能为学生的学习的学生创造良好的环境。

3)启发作用 教师非语言的教学行为的重要特点是模拟性和象征性,它能引起学生对事物的丰富联想。尤其是一些难于用语言表达清楚的动作和感情,通过教师的非语言教学行为能较好地表现出来。因此,它对学生具有启发思维、促进理解的作用。

4)强化作用

 教师非语言教学行为的强化作用主要体现在它能把学生的视听有机会地结合起来,用视听两个方面的刺激作用于学生的感官,增大了接收的信息量。美国心理学家艾帕尔?楣拉列斯总结了人接受信息的效果公式:信息的总效果=7%文字+38%音调+55%面部表情

 从公式中我们可以充分地看出,教师的非语言教学行为对于学生接受信息具有重要的强化作用。

3、教态变化的原则

①要充分认识教师的教态对学生的教育作用及情感上的激发作用。

②非语言行为的运用必须明白、准确,只有使学生能理解才能发挥较大的作用。

③非语言行为的运用要繁简适度。过繁会弄得人眼花缭乱,过简会显得呆板,都会影响效果。

④非语言行为的运用要恰当掌握分寸,不宜夸张。教师在课堂上教学不同于戏剧表演,动作要适度,否则会造成喧宾夺主,影响教学效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